Loading

專題特寫

手信首選活蟹鹹魚 蠔油蝦醬遠近馳名

澳門雜誌
151期
  • 手信首選活蟹鹹魚 蠔油蝦醬遠近馳名

  • 火船頭街如今還有多家海味店繼續營業

  • 榮甡與李錦記產銷蠔油都有120年歷史

  • 1955年的廣告。著名餅店顯記也兼賣活蟹與蠔油蝦醬。

  • 昔日的雜貨店也把鹹魚「吊起來賣」(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昔日牛油糕是厚厚的塊狀,如今有切成小塊的方便包裝。

  • 1950年代,牛油糕標上招牌的賣草地南興。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手信首選活蟹鹹魚  蠔油蝦醬遠近馳名
手信首選活蟹鹹魚 蠔油蝦醬遠近馳名

人們外遊時,常會買些當地特產或有紀念性的小禮物,歸國、返鄉時送贈親友,古今中外皆然,這些小禮物被稱為「手信」。

自葡萄牙人佔居之後,澳門成為國際商埠,取道澳門往來廣東與東南亞、以至歐洲者漸眾,但主要是商貿、宗教、公務旅遊,觀光旅遊直至二十世紀才稍見規模,到1930年代,現代意義的手信業萌芽,但當時來自香港、內地的遊客在澳所買手信,與今天大不相同。

 

活蟹曾是暢銷手信

二十世紀初,澳葡政府有意發展旅遊業,手信漸漸成為一門產業。到五十年代,來往內地四鄉的岐關車總站設在司打口附近,來往香港、內河各地的客輪碼頭在12號到20號碼頭之間,在其周邊,客棧旅館林立,手信店就遍佈於火船頭街、十月初五日街,以至快艇頭街、新馬路近內港一段。

澳門本是個漁村,地處珠江出海口,海產豐富,漁業發達,海產加工出口價值曾長居出口產值之冠。早期的手信店就以售賣海產及其加工製品為主,其中又以活蟹、鹹魚、蠔油、蝦醬最為大宗,店名亦是蟹欄、蠔油莊、海味店之類。1950年代,筆者一位族親曾在白眼塘橫街與海邊新街交界處開一店舖,名叫「禮昌」,賣的就是這類海產品。

澳門產蟹,久享盛名,並且成為饋贈親友之手信,有史料為證。清代文學家譚瑩(1800年-1871年)在廣州任學海堂(道光年間著名書院)山長(等於校長)時,約於1855年寫下一首題為《澳人饋青洲蟹》的七律,內有「島中珍味冠熊魚,一例無腸定不如」之句。(按:螃蟹有「無腸公子」之稱。)譚瑩乃廣東南海人氏,與澳人有廣泛緊密聯繫,故有澳人以當時著名的土產青洲蟹饋贈。而被譚瑩盛讚「味冠熊魚」之青洲黃油蟹,只生於鹹淡水交界水域,位處珠江口的青洲正得此地利。

另外,清代香山翠微詩人吴亮珽以《澳門》為題的詩中,亦有云:「賣魚浪白船雙槳,擘蟹洲青酒一樽。海味故應甘久住,鐘聲清供又黃昏。」

據《香山縣鄉土志》記載:「黃油蟹,產澳門青洲,歲維六月一出,不可多得,邑人多移船攜酒,傍青洲擘之,醉以酒,熟而後解之,其油深入內裡,黃白雜糅,跪末螯尖皆滿,味至濃鬱,不能致遠,耐久則味變,近出產漸稀。」(按:蟹跪即一般所稱「蟹爪」,蟹螯俗稱「蟹鉗」。)青洲黃油蟹「出產漸稀」,皆因於1889年,島上開設水泥廠,污染周遭環境。清末名士汪兆鏞民國後居澳,其《澳門雜詩》中《詠青洲》亦嘆惜「只惜佳蟹絕,持螯空流涎。」原按:「青洲山下……舊產黃油蟹。極肥美。近年設士敏土廠,擲灰海中,佳種頓絕矣。」

青洲黃油蟹雖然出產漸稀,但澳門周邊廣大鹹淡水交集水域所產膏蟹、肉蟹、白蟹,亦屬佳品,為遊客所愛買,不但蟹欄和海味店必備,連本來營銷餅餌的手信店也兼賣活蟹。1950年代初,筆者隨祖父乘客輪赴香港,也曾見船上有漢子手拎着幾簍活蟹兜售。

火船頭街如今還有多家海味店繼續營業
火船頭街如今還有多家海味店繼續營業

 

清代京官嗜香山蠔油

螃蟹之外,澳門古時亦盛產蠔,因而有蠔鏡之別名,蠔之加工產品蠔油也是聞名遐邇,曾為熱門的手信禮品。這裡介紹一段掌故:

汪兆鏞的《澳門雜詩》盛讚青洲蟹之餘,在另一首提到:「獨有蠔油腴且雋 固應傳詠到溫張。」原註:「溫張指溫汝適張問陶。船山有《謝溫篔房惠蠔油詩》。」

徐珂(1869-1928年,光緒年間舉人,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所編《清稗類鈔》有《張船山喜食蠔油》篇:「香山有蠔油,以調食物,略如醬油。張船山太守問陶(筆者按:張曾任萊州知府,知府亦稱太守)喜食之,嘗索之於溫篔坡。篔坡曰:『君以詩來,蠔油可得也。』船山賦七古一篇。後伊墨卿守惠州,船山又致書索之。」

張問陶(1764-1814年),字仲冶,號船山,四川遂寧人。1790年進士及第,隨後在京城任職翰林院檢討期間,與京官溫汝適(字篔坡)常有詩酒往還,得知溫來自廣東,乃向其索要廣東名產蠔油。溫戲說,好啊,你為此寫一首詩來,我就不辭萬里給你弄來蠔油。張問陶果真寫了首《從溫篔坡前輩汝適索香山蠔油》的長詩,指明要「香山蠔油」。詩中有云:「粵客製蠔油,油油凝墨露。如詩風趣佳,頗得江山助。……琉璃瓶開香醒胃,一勺登盤驚遠饋。願與東坡謫嶺南,蠔乎我欲空餘味。」溫汝適踐諾送張蠔油。也許溫未能不斷供應,張後來又向調任廣東惠州知府的晚輩伊秉绶(號墨卿)索要蠔油。

由此掌故可知,早在1790年之前,香山蠔油已遠近知名,而當時也屬香山縣轄之澳門是否也產蠔油,尚待學者考證。坊間則有說,澳門蠔油業始自1902年開業之榮甡蠔油莊及同年自香山縣南水墟遷來的李錦記。1934年,榮甡獲邀赴葡萄牙波爾圖參加博覽會,將澳門蠔油傳至海外。其後,澳門蠔油業大盛,一度有十多家蠔油莊經營。

榮甡與李錦記產銷蠔油都有120年歷史
榮甡與李錦記產銷蠔油都有120年歷史

 

蝦醬鹹魚聞名遐邇

繼螃蟹與蠔油之後,蝦膏、蝦醬、鹹魚、螺乾等海產加工品也是暢銷之手信。

蝦膏又稱鹹蝦,與蠔油並稱「調味孖寶」,據說是原產南洋,由華僑歸國時帶回沿海地區。此外,經南洋來澳的葡萄牙人,與當地人通婚,亦汲取了南洋一帶以蝦膏加入辛香料炒製而成,名為峇拉煎(Belacan)的調味料,並在製作時加入烈酒、辣椒、月桂葉等香料,沿用南洋的名稱,以葡文拼音為Balichão。中區還有名為鹹蝦巷的小巷,葡文名稱正是Travessa do  Balichão。昔日澳門有「鹹蝦埠」之外號,足見當時蝦醬是澳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蝦醬的製作不算複雜,選取個子小小的銀蝦,經處理瀝乾海水,除減海水味道,經發酵,加鹽,反覆日曬,磨幼,即成蝦膏。蝦膏乾身,可久存,所以成為受歡迎的禮品,將蝦膏加熱煨香、加入其他調味品,即成蝦醬。

1955年的廣告。著名餅店顯記也兼賣活蟹與蠔油蝦醬。
1955年的廣告。著名餅店顯記也兼賣活蟹與蠔油蝦醬。

不同地區的人會按各自的口味,將鹹蝦配以不同的調味炒製,廣東人喜以白糖中和鹹味,取其鮮香炒菜、蒸五花肉,送飯下酒俱佳。土生葡人則偏愛以味道相對剌激的Balichão烹調蝦、蜆等海鮮和肉類,而最著名的莫過於「蝦醬酸子豬肉」。此外,居澳的南洋社群,亦引入了原來的峇拉煎,在港澳等粵語地區稱為馬拉盞,香港的醬料商人,更將馬拉盞加入蝦乾、乾貝等海味,製成XO醬,擠身高級食材之列。

早年澳門魚獲豐富,冷藏方法還未完善,漁民將本地市場消化不了的各種海魚加鹽曬乾作鹹魚,交給海味店整批出口及門市零售。在1960年代前,漁民集中的下環區,常見空地、路旁有曬鹹魚的。鹹魚易於儲存,價格便宜,食用方便,四季皆宜,可單獨蒸煎,又可配搭其他食材做出許多菜式,誠屬不分貧富家中必備之食材和作手信之佳品,故銷路甚廣。一般雜貨店也賣鹹魚,但在海味店的選擇更多,店面吊掛展陳各式鹹魚,馬友、黃花、白花、鯧魚、曹白、鮫魚等等琳瑯滿目,十分搶眼,故海味店有稱為鹹魚舖。內港一帶,曾有五十多家鹹魚舖,單是長不到百米的快艇頭街,一度有鹹魚舖十多家,有鹹魚街之稱。

隨着地理環境日漸改變,早歲之天然蠔場、蟹場蕩然無存,連人工繁殖之蠔場也經營不下去,整體漁業式微,海味店亦只有關門的,沒有新開業的,如今尚存者所賣海產製品,都是外地來貨了。

昔日的雜貨店也把鹹魚「吊起來賣」(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昔日的雜貨店也把鹹魚「吊起來賣」(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土生甜品牛油糕

除了海產加工品,還有一種澳門特產曾大受遊客歡迎,就是牛油糕。牛油糕原是阿拉伯的食品,後傳到印度,再由佔領印度果亞的葡萄牙人帶來澳門。這種甜糕,至今仍是澳門土生葡人慶祝聖誕節時必吃,有如中國人過中秋節之吃月餅。由於有別於華人傳統糕餅,具有新鮮感,也被列在內地、香港遊客的購物單上。1950—1960年代,筆者家住柿山,百米半徑內,賣草地就有南興與新昌記兩家及板樟堂街的劉科記,稍遠一點的水坑尾俄國麵包店都有賣牛油糕,可見其受歡迎。近年人們飲食習慣改變,不少人聞「牛油」而避之,牛油糕銷量乃減,加上牛油糕製作繁複,費時費勁,業者紛紛放棄生產,如今仍在堅持製作銷售的是絕無僅有。

昔日牛油糕是厚厚的塊狀,如今有切成小塊的方便包裝。
昔日牛油糕是厚厚的塊狀,如今有切成小塊的方便包裝。

 

手信業邁進新境界

澳門漁業走向下坡,手信業轉以銷售中式餅餌為主,其後又引進東南亞的肉乾,也曾有一段時間,水餃雲吞也成為熱銷手信,且紛紛以甚麼「珍玉珠」、「珍珠玉」、「真玉珠」雷同的店名爭客,但水餃雲吞內含鮮肉,帶到外地容易變壞,故在幾年後銷聲匿跡了。

今日澳門手信業仍是中式餅餌世界,其中尤以杏仁餅和蛋卷最暢銷。杏仁餅源於廣東香山,二十世紀初傳到澳門後發揚光大,獲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另外,原本製作簡單的雞蛋卷發展出不同的味道與形態,又加入不同的餡料,也大受歡迎。

澳門的手信業一直發展平穩,至1970年代,內地與香港經濟起飛,來澳遊客逐步增加,但其後的亞洲金融風暴、世界經濟危機又窒礙了旅遊及手信業的發展勢頭,直至新世紀初,中央政府為支持港澳經濟,開放個人遊,加上一批五星級酒店綜合體建成、國際級會展業起步、歷史城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旅遊觀光吸引力提升,來澳遊客呈井噴式猛增,帶動手信業發展到高峰。除了銷量的增加,手信產品從內在質量到外包裝、門店裝潢、宣傳手法、產銷方式,全面進入新的境界。近年因新冠疫情影響,旅遊業與手信業皆大幅滑落,但其優勢仍在,當疫情過去,定會再現繁榮景象。

1950年代,牛油糕標上招牌的賣草地南興。
1950年代,牛油糕標上招牌的賣草地南興。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60年來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資料圖片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