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外游时,常会买些当地特产或有纪念性的小礼物,归国、返乡时送赠亲友,古今中外皆然,这些小礼物被称为「手信」。
自葡萄牙人占居之后,澳门成为国际商埠,取道澳门往来广东与东南亚、以至欧洲者渐众,但主要是商贸、宗教、公务旅游,观光旅游直至二十世纪才稍见规模,到1930年代,现代意义的手信业萌芽,但当时来自香港、内地的游客在澳所买手信,与今天大不相同。
活蟹曾是畅销手信
二十世纪初,澳葡政府有意发展旅游业,手信渐渐成为一门产业。到五十年代,来往内地四乡的岐关车总站设在司打口附近,来往香港、内河各地的客轮码头在12号到20号码头之间,在其周边,客栈旅馆林立,手信店就遍布于火船头街、十月初五日街,以至快艇头街、新马路近内港一段。
澳门本是个渔村,地处珠江出海口,海产丰富,渔业发达,海产加工出口价值曾长居出口产值之冠。早期的手信店就以售卖海产及其加工制品为主,其中又以活蟹、咸鱼、蚝油、虾酱最为大宗,店名亦是蟹栏、蚝油庄、海味店之类。1950年代,笔者一位族亲曾在白眼塘横街与海边新街交界处开一店铺,名叫「礼昌」,卖的就是这类海产品。
澳门产蟹,久享盛名,并且成为馈赠亲友之手信,有史料为证。清代文学家谭莹(1800年-1871年)在广州任学海堂(道光年间着名书院)山长(等于校长)时,约于1855年写下一首题为《澳人馈青洲蟹》的七律,内有「岛中珍味冠熊鱼,一例无肠定不如」之句。(按:螃蟹有「无肠公子」之称。)谭莹乃广东南海人氏,与澳人有广泛紧密联系,故有澳人以当时着名的土产青洲蟹馈赠。而被谭莹盛赞「味冠熊鱼」之青洲黄油蟹,只生于咸淡水交界水域,位处珠江口的青洲正得此地利。
另外,清代香山翠微诗人吴亮珽以《澳门》为题的诗中,亦有云:「卖鱼浪白船双桨,擘蟹洲青酒一樽。海味故应甘久住,钟声清供又黄昏。」
据《香山县乡土志》记载:「黄油蟹,产澳门青洲,岁维六月一出,不可多得,邑人多移船携酒,傍青洲擘之,醉以酒,熟而后解之,其油深入内里,黄白杂糅,跪末螯尖皆满,味至浓郁,不能致远,耐久则味变,近出产渐稀。」(按:蟹跪即一般所称「蟹爪」,蟹螯俗称「蟹钳」。)青洲黄油蟹「出产渐稀」,皆因于1889年,岛上开设水泥厂,污染周遭环境。清末名士汪兆镛民国后居澳,其《澳门杂诗》中《咏青洲》亦叹惜「只惜佳蟹绝,持螯空流涎。」原按:「青洲山下……旧产黄油蟹。极肥美。近年设士敏土厂,掷灰海中,佳种顿绝矣。」
青洲黄油蟹虽然出产渐稀,但澳门周边广大咸淡水交集水域所产膏蟹、肉蟹、白蟹,亦属佳品,为游客所爱买,不但蟹栏和海味店必备,连本来营销饼饵的手信店也兼卖活蟹。1950年代初,笔者随祖父乘客轮赴香港,也曾见船上有汉子手拎着几篓活蟹兜售。
清代京官嗜香山蚝油
螃蟹之外,澳门古时亦盛产蚝,因而有蚝镜之别名,蚝之加工产品蚝油也是闻名遐迩,曾为热门的手信礼品。这里介绍一段掌故:
汪兆镛的《澳门杂诗》盛赞青洲蟹之余,在另一首提到:「独有蚝油腴且隽 固应传咏到温张。」原注:「温张指温汝适张问陶。船山有《谢温篔房惠蚝油诗》。」
徐珂(1869-1928年,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所编《清稗类钞》有《张船山喜食蚝油》篇:「香山有蚝油,以调食物,略如酱油。张船山太守问陶(笔者按:张曾任莱州知府,知府亦称太守)喜食之,尝索之于温篔坡。篔坡曰:『君以诗来,蚝油可得也。』船山赋七古一篇。后伊墨卿守惠州,船山又致书索之。」
张问陶(1764-1814年),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1790年进士及第,随后在京城任职翰林院检讨期间,与京官温汝适(字篔坡)常有诗酒往还,得知温来自广东,乃向其索要广东名产蚝油。温戏说,好啊,你为此写一首诗来,我就不辞万里给你弄来蚝油。张问陶果真写了首《从温篔坡前辈汝适索香山蚝油》的长诗,指明要「香山蚝油」。诗中有云:「粤客制蚝油,油油凝墨露。如诗风趣佳,颇得江山助。……琉璃瓶开香醒胃,一勺登盘惊远馈。愿与东坡谪岭南,蚝乎我欲空余味。」温汝适践诺送张蚝油。也许温未能不断供应,张后来又向调任广东惠州知府的晚辈伊秉绶(号墨卿)索要蚝油。
由此掌故可知,早在1790年之前,香山蚝油已远近知名,而当时也属香山县辖之澳门是否也产蚝油,尚待学者考证。坊间则有说,澳门蚝油业始自1902年开业之荣甡蚝油庄及同年自香山县南水墟迁来的李锦记。1934年,荣甡获邀赴葡萄牙波尔图参加博览会,将澳门蚝油传至海外。其后,澳门蚝油业大盛,一度有十多家蚝油庄经营。
虾酱咸鱼闻名遐迩
继螃蟹与蚝油之后,虾膏、虾酱、咸鱼、螺干等海产加工品也是畅销之手信。
虾膏又称咸虾,与蚝油并称「调味孖宝」,据说是原产南洋,由华侨归国时带回沿海地区。此外,经南洋来澳的葡萄牙人,与当地人通婚,亦汲取了南洋一带以虾膏加入辛香料炒制而成,名为峇拉煎(Belacan)的调味料,并在制作时加入烈酒、辣椒、月桂叶等香料,沿用南洋的名称,以葡文拼音为Balichão。中区还有名为咸虾巷的小巷,葡文名称正是Travessa do Balichão。昔日澳门有「咸虾埠」之外号,足见当时虾酱是澳门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虾酱的制作不算复杂,选取个子小小的银虾,经处理沥干海水,除减海水味道,经发酵,加盐,反复日晒,磨幼,即成虾膏。虾膏干身,可久存,所以成为受欢迎的礼品,将虾膏加热煨香、加入其他调味品,即成虾酱。
不同地区的人会按各自的口味,将咸虾配以不同的调味炒制,广东人喜以白糖中和咸味,取其鲜香炒菜、蒸五花肉,送饭下酒俱佳。土生葡人则偏爱以味道相对剌激的Balichão烹调虾、蚬等海鲜和肉类,而最着名的莫过于「虾酱酸子猪肉」。此外,居澳的南洋社群,亦引入了原来的峇拉煎,在港澳等粤语地区称为马拉盏,香港的酱料商人,更将马拉盏加入虾干、干贝等海味,制成XO酱,挤身高级食材之列。
早年澳门鱼获丰富,冷藏方法还未完善,渔民将本地市场消化不了的各种海鱼加盐晒干作咸鱼,交给海味店整批出口及门市零售。在1960年代前,渔民集中的下环区,常见空地、路旁有晒咸鱼的。咸鱼易于储存,价格便宜,食用方便,四季皆宜,可单独蒸煎,又可配搭其他食材做出许多菜式,诚属不分贫富家中必备之食材和作手信之佳品,故销路甚广。一般杂货店也卖咸鱼,但在海味店的选择更多,店面吊挂展陈各式咸鱼,马友、黄花、白花、鲳鱼、曹白、鲛鱼等等琳琅满目,十分抢眼,故海味店有称为咸鱼铺。内港一带,曾有五十多家咸鱼铺,单是长不到百米的快艇头街,一度有咸鱼铺十多家,有咸鱼街之称。
随着地理环境日渐改变,早岁之天然蚝场、蟹场荡然无存,连人工繁殖之蚝场也经营不下去,整体渔业式微,海味店亦只有关门的,没有新开业的,如今尚存者所卖海产制品,都是外地来货了。
土生甜品牛油糕
除了海产加工品,还有一种澳门特产曾大受游客欢迎,就是牛油糕。牛油糕原是阿拉伯的食品,后传到印度,再由占领印度果亚的葡萄牙人带来澳门。这种甜糕,至今仍是澳门土生葡人庆祝圣诞节时必吃,有如中国人过中秋节之吃月饼。由于有别于华人传统糕饼,具有新鲜感,也被列在内地、香港游客的购物单上。1950—1960年代,笔者家住柿山,百米半径内,卖草地就有南兴与新昌记两家及板樟堂街的刘科记,稍远一点的水坑尾俄国面包店都有卖牛油糕,可见其受欢迎。近年人们饮食习惯改变,不少人闻「牛油」而避之,牛油糕销量乃减,加上牛油糕制作繁复,费时费劲,业者纷纷放弃生产,如今仍在坚持制作销售的是绝无仅有。
手信业迈进新境界
澳门渔业走向下坡,手信业转以销售中式饼饵为主,其后又引进东南亚的肉干,也曾有一段时间,水饺云吞也成为热销手信,且纷纷以甚么「珍玉珠」、「珍珠玉」、「真玉珠」雷同的店名争客,但水饺云吞内含鲜肉,带到外地容易变坏,故在几年后销声匿迹了。
今日澳门手信业仍是中式饼饵世界,其中尤以杏仁饼和蛋卷最畅销。杏仁饼源于广东香山,二十世纪初传到澳门后发扬光大,获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另外,原本制作简单的鸡蛋卷发展出不同的味道与形态,又加入不同的馅料,也大受欢迎。
澳门的手信业一直发展平稳,至1970年代,内地与香港经济起飞,来澳游客逐步增加,但其后的亚洲金融风暴、世界经济危机又窒碍了旅游及手信业的发展势头,直至新世纪初,中央政府为支持港澳经济,开放个人游,加上一批五星级酒店综合体建成、国际级会展业起步、历史城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旅游观光吸引力提升,来澳游客呈井喷式猛增,带动手信业发展到高峰。除了销量的增加,手信产品从内在质量到外包装、门店装潢、宣传手法、产销方式,全面进入新的境界。近年因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与手信业皆大幅滑落,但其优势仍在,当疫情过去,定会再现繁荣景象。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60年来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