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手寫招牌字 數碼化助傳承

澳門雜誌
139期
  • 手寫招牌字 數碼化助傳承

  • 「鳥姿書」由鄧寶誼及其團隊創作,字體中的一筆、一劃都展現出強勁有力的雀鳥姿態,除了表現出雀仔園的人文風情,亦象徵澳門應用字體行業的飛躍進步。

  • 數碼化後的林榮耀師傅手寫字體

  • 鄧寶誼的團隊已完成了300個漢字的數碼化工作

  • 為保留林榮耀師傅的韻味,數碼字體只會作最低限度的修飾。

  • 鄧寶誼常會遊走於澳門大街小巷觀察手寫招牌

  • 鄧寶誼和林師傅因字結緣,繼而展開合作計劃,對他們而言,文字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蘊含無窮的藝術性和歷史價值,這是兩人特有的共同語言。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手寫招牌字 數碼化助傳承
手寫招牌字 數碼化助傳承

儘管手寫招牌字有溫度有內涵,但在時代洪流下,亦難免受到衝擊。幸好,近年文化保育意識抬頭,有志者紛紛以各自的方式保護民間藝術,其中,設計師鄧寶誼與其團隊就利用數碼科技,對手寫招牌字進行「翻新」,使這門傳統技藝以另一形式重新活躍在澳門街頭,並帶來更多可能。

「字」然而然的緣份

2013年「藝術着陸雀仔園」的社區活動,是鄧寶誼走進文字藝術的契機。他的工作室位於充滿歷史感的雀仔園,每日都為他與團隊帶來無窮靈感,於是決定以傳統交流方式――文字,進行藝術表達,透過現代科技製成字庫,讓作品兼具美觀和實用性。「從工作室窗口往外望,可以見到一棟棟唐樓,唐樓的窗台佈滿花籠,街坊鄰里在籠內外或小聲交談,或大聲叫喊,像極了籠裡的雀鳥,於是我們嘗試以鳥的聲音和形態組成一套字體,把社區中人生百態透過字體表現出來,那就是『鳥姿書』。」

「鳥姿書」由鄧寶誼及其團隊創作,字體中的一筆、一劃都展現出強勁有力的雀鳥姿態,除了表現出雀仔園的人文風情,亦象徵澳門應用字體行業的飛躍進步。
「鳥姿書」由鄧寶誼及其團隊創作,字體中的一筆、一劃都展現出強勁有力的雀鳥姿態,除了表現出雀仔園的人文風情,亦象徵澳門應用字體行業的飛躍進步。

摸着石頭過河總是困難的,由於澳門過往沒有字庫設計和製作的先例,鄧寶誼與其團隊只得從零開始,慢慢摸索和學習有關技術。經過不斷實踐,「鳥姿書」終於成功面世,字體中呈現雀鳥鳴叫、拍翼等動作意態活靈活現,生動地展現出雀仔園的社區特色,因此大獲好評,作品後來更多次參加國際比賽,亦取得不俗成績。「鳥姿書」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社區生活,並成為雀仔園的文化象徵之一,這都是鄧寶誼在參與活動時始料不及的。

創作「鳥姿書」的經歷,使鄧寶誼看到應用字型設計的市場潛力,於是,他開始思索以字庫的形式保育澳門本地書體字型的可能,並以街邊常見的手寫招牌為目標。為此,他和團隊穿街走巷,到處發掘合適素材,過程中,他們除了發現一些書法名家(如區建公、鍾少山)的筆跡外,另有一款字體在招牌上頻繁出現,這些招牌均沒有落款,不知道出自何人之手。他們嘗試在這款字體出現頻率較多的地區四處尋找,最後找到了林榮耀師傅的店舖,並成功邀得其助力。

鄧寶誼和林師傅因字結緣,繼而展開合作計劃,對他們而言,文字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蘊含無窮的藝術性和歷史價值,這是兩人特有的共同語言。
鄧寶誼和林師傅因字結緣,繼而展開合作計劃,對他們而言,文字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蘊含無窮的藝術性和歷史價值,這是兩人特有的共同語言。
 
精雕細琢 咬文嚼字

何以鄧寶誼如此執意尋找這款字體的書者?他解釋:「大部份書體作品講求生動不呆板,字體往往大小不一,而林榮耀師傅的招牌字體雖然以楷書為骨架,同時融入行書的筆法,但在這個基礎上,又因應招牌的實際需要,每個字的大小幾乎相同,因此林榮耀師傅的作品既具書法字的韻味,又兼具實用性,十分適合做字庫。」

儘管鄧寶誼在「鳥姿書」中積累了不少經驗,然而,要把手寫字轉化為在鍵盤上動動手指就可輸出的電腦字體,過程仍比他想像來得更繁瑣和艱難。為滿足基本文書需求,他和林榮耀師傅計劃先在字庫錄入3,400個字符,然後視乎市場反應,再考慮錄入更多常用字、異體字,甚至罕用字。「為了製作字庫,林榮耀師傅需要把錄入的漢字全部寫一遍,對於招牌中較少使用的漢字,就需要時間思考結構和寫法,這不但考驗體力,亦十分耗時。我們曾經嘗試以『鳥姿書』的經驗,重複使用某些字的筆劃或部首造字,但後來發現,林師傅在不同漢字中所寫的一撇一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法,這是林師傅在幾十年寫字生涯中掌握的、無法言傳的技巧,在這個步驟上,科技不能起甚麼作用。」

鄧寶誼常會遊走於澳門大街小巷觀察手寫招牌
鄧寶誼常會遊走於澳門大街小巷觀察手寫招牌

把載有手寫字的稿件掃描輸入電腦後,就需要對字體進行修整。與傳統方式的字體數碼化不同,鄧寶誼和其團隊僅對林榮耀師傅的字體輪廓作小量修改,盡可能還原筆觸、墨印等書寫痕跡,他解釋:「我們希望用戶在使用這套字體時,除了欣賞字型結構之美外,亦能從中觀察到書寫者在落筆、運筆等細節,數碼字庫具有永續性的特點,即使林師傅的招牌作品將來湮沒在時間長河,後人亦有機會學習這套字體,讓他的技藝得到傳承並發展下去。」

為了保留招牌字體的原來韻味,鄧寶誼的團隊每完成一批字,都會給林榮耀師傅查看過目,商量是否需要修改,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總算完成了300個漢字的數碼化工作,儘管距離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大家都認為十分值得,他們希望透過這套字庫,供使用者傳達訊息之餘,亦可為城市的美學定義和文化特徵帶來影響,使手寫招牌字以另一種形式活躍在現代社會中。

數碼化後的林榮耀師傅手寫字體
數碼化後的林榮耀師傅手寫字體

無限可能招牌字

鄧寶誼認為,澳門是一座多元文化高度融合的城市,從不缺少可供發掘的歷史及文化元素,只是由於保育和關注度不足,致使不少曾經輝煌的人、事、物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今次建立字庫更見可貴之處,是讓開發者直接與當事人對話,共同參與項目的每一個細節。「林師傅在製作字庫的過程中,除了給予我們建議,亦分享造字時的構想、工作中發生的趣事等。可以說,字庫體現了他多年寫字的成果,亦飽含他對工作的思索、城市變遷的感悟和人生的態度,是一款有『温度』的字體產品。」
 
這套字庫除了講求字體還原度,鄧寶誼亦十分注重文化內核和城市象徵等呈現,為了進行深入的資料搜集,他經常走訪大街小巷,尋找林師傅的手寫招牌。過程中,他發現不少老店和唐樓儘管歷經多次內部裝修或翻新,亦繼續沿用林師傅的手寫招牌,這些招牌一路陪伴城市走過近半個世紀,是現代社會難得保存的舊時代痕跡。透過這些招牌,可以看到不同行業的變遷進程和市井百姓的生活面貌,把散落四處的招牌收集起來,就能反映澳門整體的城市景觀和脈絡,因此,對林師傅的招牌字體進行保育,不僅是傳承一門即將消失的手藝,亦是對城市變遷的另一種人文記錄形式。
鄧寶誼的團隊已完成了300個漢字的數碼化工作
鄧寶誼的團隊已完成了300個漢字的數碼化工作

鄧寶誼注意到,近年國家大力推動大灣區發展,灣區城市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更加密切,他亦有意進軍內地市場尋找機會。雖然已有不少內地公司與其接洽,希望取得字庫的使用權,但他目前更想專注原有計劃,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步,「由於字庫是基於澳門的使用環境設計,要把產品打入內地,就要考慮跨平台使用、繁簡字轉換和版權等問題,我們人手有限,如果一心多用,擔心會影響產品的質量。」他說,字庫產品除了是藝術合作,更是林榮耀師傅大半輩子的心血,因此希望謹慎走好每一步,避免辜負對方信任。他補充,現時正逐步加快數碼化的工作,期望早日站穩檼腳,再開拓更大市場。

相對於被動的記錄保護,鄧寶誼更打算讓這技藝得以活躍於不同平台,甚至走向國際,他計劃聯同其他字體設計師,將林師傅的工作生涯和招牌歷史拍攝成紀錄片,並在2021年舉辦展覽及出版相關書籍,透過一系列的相關文化產品,創造新的澳門文化品牌,首先讓澳門市民重新辨認澳門街頭巷尾生長又散落的文化之花,再進而把這些充滿生活感的「閒花野草」種子,撒在一望無際的數碼平原上,讓它們再一次煥發旺盛的生機,向世界展現澳門這個小城的魅力。

為保留林榮耀師傅的韻味,數碼字體只會作最低限度的修飾。
為保留林榮耀師傅的韻味,數碼字體只會作最低限度的修飾。
文:陳錦城  圖:宋楚珊、受訪者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