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留下浪漫 霓虹換裝走入大眾

澳門雜誌
139期
  • 留下浪漫 霓虹換裝走入大眾

  • 1.先把想要的圖案或文字打印在紙上

  • 2.用冷光線沿字體或圖案繞出外形

  • 3.用鐵絲固定冷光線相交的地方,避免形狀改變。

  • 4.當完成整個字體或圖案後,解開鐵絲,然後在相交處塗上UV膠。

  • 5.在塗上UV膠的地方用紫外線燈照射,直至膠水固化。

  • 6.把冷光線一端的插頭接上電源

  • 燈牌成品

  • 1973年新馬路上有不少霓虹招牌(網絡圖片,Karsten Petersen攝)

  • Ruby(右)和Ricardo(左)指霓虹招牌是他們的童年回憶,能運用自己的技術和知識幫助霓虹文化的保育,感到榮幸又自豪。

  • 經常有父母攜同子女參加課程,享受手作樂趣的同時,更令傳統得到傳承。

  • 遇到彎曲幅度較大的地方,可用鉗子幫助夾攏。

  • 經常有父母攜同子女參加課程,享受手作樂趣的同時,更令傳統得到傳承。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留下浪漫 霓虹換裝走入大眾
留下浪漫 霓虹換裝走入大眾

一九零七年,法國工程師及發明家Georges Claude參考了英國化學家William Ramsay和Morris Travers的研究,成功製造出霓虹燈,為世界各地的璀璨夜景畫布,抹上了一筆亮麗的色彩。在霓虹招牌獨有的艷麗色調下,城市展示出與白天不一樣的美態,成為現代都會發展和美學文化符號,更是不少影視乃至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然而隨着時代發展,霓虹招牌逐步被取代,澳門這小城有一群人,正默默守護霓虹文化,嘗試結合現代科技,讓這份浪漫能夠存續下來。

霓虹盛妝的興衰

霓虹招牌色彩斑斕,夜晚亮着,遠處可見,宣傳效果甚佳,許多行業的商家樂於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澳門市面上的霓虹招牌逐漸增多,特別是新馬路周邊,酒樓、飯店、餅家、戲院、酒莊、五金店舖,陸續採用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霓虹招牌,琳瑯滿目。20世紀下半葉,娛樂場、夜總會、桑拿浴場等資本相對雄厚的行業,不僅用霓虹燈製作招牌,還製作大面積的花樣裝飾,以招攬顧客。一到晚上,從建築物外牆伸出馬路的霓虹招牌亮起,五彩繽紛,光輝燦爛,是小城蓬勃發展的有力象徵。 

霓虹招牌雖是舶來品,在澳門卻承載着本地招牌文化。相對於外國使用以字母為單位的表音文字,漢字是語素文字,筆劃繁多,製作霓虹招牌,過程更為複雜。澳門的招牌字多是書法毛筆字,形成不同的書體特色:楷書莊重沉穩、草書率性活潑,店家會根據自身店舖特色選擇招牌形狀、圖案、燈管顏色等,千店萬戶各有不同。當時製作霓虹招牌即使耗時良久、價格高昂,仍有不少店家爭相訂造,霓虹燈師傅亦是當時少有的高薪職業。

花無百日紅,隨LED等新興照明工具出現後,逐步凸顯出霓虹燈的缺點:龐大笨重、高耗電量,製作過程污染環境,廢棄燈管更是高污染物……而新一代照明工具日益輕便節能,光電轉換敏捷,圖譜豐富,更可顯示影像。相互比較下,似乎霓虹燈已被時代巨輪輾碎,只待入土為安。可幸,還有一群被霓虹燈所吸引的人,認為霓虹招牌的作用不止裝飾門面,其所蘊含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值得好好珍藏,因此在全球發起霓虹招牌保護行動,而澳門的區凱文(Ruby)和黃瑞運(Ricardo)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從文創的角度,對這項城市文化進行保育和發展。

1973年新馬路上有不少霓虹招牌(網絡圖片,Karsten Petersen攝)
1973年新馬路上有不少霓虹招牌(網絡圖片,Karsten Petersen攝)

當霓虹遇上冷光

區凱文和黃瑞運合作創建的燈具設計工作室「Moths」,早期以製作工業復古風的燈具為主,儘管客源十分穩定,但兩人並未滿足於此,積極求新求變,努力研發新產品,與顧客一同探索燈具帶來的魅力和衝擊。恰好當時在澳門舉行很多展覽及活動,不約而同地展出了以冷光線製作的仿霓虹燈大型裝置,他們突發奇想,希望能製作便於攜帶、耀眼奪目的冷光燈牌,供人們拍照、送禮或自用,留下美好回憶;這亦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霓虹招牌的外觀和文化內涵。帶着以上想法,兩人開始投入冷光燈牌的設計。

當時澳門難覓相關技術,兩人唯有參考網上資料,然而網絡上都是基礎教程,展示製作簡單的圖案文字,而且大部份製作方法僅用膠水黏合,成品十分粗糙,亦較易變形。為了造出精巧細緻的冷光燈牌,兩人反覆測試不同材質,嘗試各種製法,最終利用鐵線和UV膠的特性,製作出華實兼備的成品。剛開始,兩人只提供訂造服務測試「水溫」,孰料反應熱烈,不少顧客更提出想親手製造,於是順勢開設了手作課程,以滿足燈藝愛好者,同時持續宣揚霓虹文化。課程推出後,吸引不少人士參與學習。

Ruby(右)和Ricardo(左)指霓虹招牌是他們的童年回憶,能運用自己的技術和知識幫助霓虹文化的保育,感到榮幸又自豪。
Ruby(右)和Ricardo(左)指霓虹招牌是他們的童年回憶,能運用自己的技術和知識幫助霓虹文化的保育,感到榮幸又自豪。

便攜仿霓虹 手作寄真情

Ruby稱,冷光燈牌的主要材料是冷光線,只須接上電源,便能發出與霓虹燈相似的光,在攜帶和保存上,比起由玻璃管製成的霓虹燈更安全,而且冷光線較為幼細,呈現文字和圖案的細節效果更佳。

相比起製作傳統霓虹招牌要加熱彎曲玻璃管、連接電極,再清除玻璃管內雜質、排出空氣並添加氣體等等專業工序,冷光燈牌的製法門檻較低,但Ruby指出,要把成品做得好看,仍須花上不少心思:「在製作燈牌前,需要先打印設計圖,再用線照着圖紙繞出造型,較為特別的是,冷光燈牌須『一氣呵成』,即用一條線完成整個圖案或字樣。因此,在整個製作過程中,要不斷思考如何用線把分離部份自然地串連起來,這十分考驗製作者的動手能力、美感、排線佈局的技巧。」除了繞線,冷光燈還須經鐵線固定、UV膠黏合等程序,完成一個尺寸約為30厘米的招牌,往往需要2至3小時。雖然耗時良久,但帶着滿滿心意製作出來的手作品,比起量產商品,更多添一份温暖。她說:「參加課程的學員,涵蓋不同年齡和性別,是一項任何人士都能參與的手作活動。」

每一個形態各異的冷光燈,各自照出了一段人生插曲:有人為友人生日添驚喜、有人為求婚助力、有人為增添家居情趣,讓Ruby和Ricardo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稍顯苦澀的故事:「有一位香港客人向我們訂製燈牌,特別的是,燈牌中間要寫上『R.I.P.』(願他安息)字樣,後來才得知對方是英超球隊李斯特城(Leicester City Football Club)的球迷,由於該球會的班主維猜•西瓦德諾巴帕(Vichai Srivaddhanaprabha)不幸墮機身亡,客人希望帶着燈牌去悼念他。近來,他向我們再次訂製燈牌,這次是為了到李斯特城的主場支持比賽。」對Ruby和Ricardo而言,生命中不只有快樂,自己製作的燈,既可錦上添花,亦能雪中送炭,能滿足顧客,是一件幸福的事。正如工作室名字「Moths」的含義一樣,製作出能吸引飛蛾的精美亮燈,為千家萬戶帶來點點幸福光芒。

經常有父母攜同子女參加課程,享受手作樂趣的同時,更令傳統得到傳承。
經常有父母攜同子女參加課程,享受手作樂趣的同時,更令傳統得到傳承。
經常有父母攜同子女參加課程,享受手作樂趣的同時,更令傳統得到傳承。
經常有父母攜同子女參加課程,享受手作樂趣的同時,更令傳統得到傳承。

冷光燈牌照出霓虹前路

除了開設課程,兩人亦經常應不同機構邀請,參與開辦各類藝術活動和手工課,例如去年的光影節,他們就在南灣湖教市民創作冷光燈裝飾。在努力推廣下,冷光燈牌已成為澳門頗具份量的文創產品,Ruby和Ricardo仍經常於港澳的藝墟擺攤宣傳,發掘更多機會,有不少來自深圳、廣州的攤主對其產品感興趣。Ricardo透露,工作室目前已接到來自內地的訂單,雖然數量不多,但對他們而言仍是充滿鼓舞的訊息。他們都看好大灣區城市的互通發展,希望以後能尋找機會在其他城市開展業務。

透過冷光燈牌,Ruby和Ricardo為很多人尋回昔日城市記憶,同時獲得了不少顧客支持,但他們並非單純以霓虹招牌為賣點進行純商業操作,更希望年輕一代藉冷光燈牌燈藝體驗,能以另一種方式欣賞這即將逝去的澳門文化。「有時候客人帶子女來學習製作燈牌,希望能讓孩子多瞭解自己居住的城市。能為文化保育出了一分力,會感到工作特別有意義。」為此,他們正對課程進行摸索和改變,並提升技術和審美水平,期望能把傳統文化和嶄新技藝完美結合,透過現代多元的方式,讓霓虹文化走出不一樣的路。

製作步驟

1.先把想要的圖案或文字打印在紙上
1.先把想要的圖案或文字打印在紙上
2.用冷光線沿字體或圖案繞出外形
2.用冷光線沿字體或圖案繞出外形
3.用鐵絲固定冷光線相交的地方,避免形狀改變。
3.用鐵絲固定冷光線相交的地方,避免形狀改變。
4.當完成整個字體或圖案後,解開鐵絲,然後在相交處塗上UV膠。
4.當完成整個字體或圖案後,解開鐵絲,然後在相交處塗上UV膠。
5.在塗上UV膠的地方用紫外線燈照射,直至膠水固化。
5.在塗上UV膠的地方用紫外線燈照射,直至膠水固化。
6.把冷光線一端的插頭接上電源
6.把冷光線一端的插頭接上電源

小貼士:

遇到彎曲幅度較大的地方,可用鉗子幫助夾攏。
遇到彎曲幅度較大的地方,可用鉗子幫助夾攏。
燈牌成品
燈牌成品

文:陳錦城 圖:宋楚珊、受訪者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