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七年,法国工程师及发明家Georges Claude参考了英国化学家William Ramsay和Morris Travers的研究,成功制造出霓虹灯,为世界各地的璀璨夜景画布,抹上了一笔亮丽的色彩。在霓虹招牌独有的艳丽色调下,城市展示出与白天不一样的美态,成为现代都会发展和美学文化符号,更是不少影视乃至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霓虹招牌逐步被取代,澳门这小城有一群人,正默默守护霓虹文化,尝试结合现代科技,让这份浪漫能够存续下来。
霓虹盛妆的兴衰
霓虹招牌色彩斑斓,夜晚亮着,远处可见,宣传效果甚佳,许多行业的商家乐于采用。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澳门市面上的霓虹招牌逐渐增多,特别是新马路周边,酒楼、饭店、饼家、戏院、酒庄、五金店铺,陆续采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霓虹招牌,琳琅满目。20世纪下半叶,娱乐场、夜总会、桑拿浴场等资本相对雄厚的行业,不仅用霓虹灯制作招牌,还制作大面积的花样装饰,以招揽顾客。一到晚上,从建筑物外墙伸出马路的霓虹招牌亮起,五彩缤纷,光辉灿烂,是小城蓬勃发展的有力象征。
霓虹招牌虽是舶来品,在澳门却承载着本地招牌文化。相对于外国使用以字母为单位的表音文字,汉字是语素文字,笔划繁多,制作霓虹招牌,过程更为复杂。澳门的招牌字多是书法毛笔字,形成不同的书体特色:楷书庄重沉稳、草书率性活泼,店家会根据自身店铺特色选择招牌形状、图案、灯管颜色等,千店万户各有不同。当时制作霓虹招牌即使耗时良久、价格高昂,仍有不少店家争相订造,霓虹灯师傅亦是当时少有的高薪职业。
花无百日红,随LED等新兴照明工具出现后,逐步凸显出霓虹灯的缺点:庞大笨重、高耗电量,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废弃灯管更是高污染物……而新一代照明工具日益轻便节能,光电转换敏捷,图谱丰富,更可显示影像。相互比较下,似乎霓虹灯已被时代巨轮辗碎,只待入土为安。可幸,还有一群被霓虹灯所吸引的人,认为霓虹招牌的作用不止装饰门面,其所蕴含的美学和历史文化值得好好珍藏,因此在全球发起霓虹招牌保护行动,而澳门的区凯文(Ruby)和黄瑞运(Ricardo)就是其中一份子。他们从文创的角度,对这项城市文化进行保育和发展。
当霓虹遇上冷光
区凯文和黄瑞运合作创建的灯具设计工作室“Moths”,早期以制作工业复古风的灯具为主,尽管客源十分稳定,但两人并未满足于此,积极求新求变,努力研发新产品,与顾客一同探索灯具带来的魅力和冲击。恰好当时在澳门举行很多展览及活动,不约而同地展出了以冷光线制作的仿霓虹灯大型装置,他们突发奇想,希望能制作便于携带、耀眼夺目的冷光灯牌,供人们拍照、送礼或自用,留下美好回忆;这亦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霓虹招牌的外观和文化内涵。带着以上想法,两人开始投入冷光灯牌的设计。
当时澳门难觅相关技术,两人唯有参考网上资料,然而网络上都是基础教程,展示制作简单的图案文字,而且大部份制作方法仅用胶水黏合,成品十分粗糙,亦较易变形。为了造出精巧细致的冷光灯牌,两人反覆测试不同材质,尝试各种制法,最终利用铁线和UV胶的特性,制作出华实兼备的成品。刚开始,两人只提供订造服务测试“水温”,孰料反应热烈,不少顾客更提出想亲手制造,于是顺势开设了手作课程,以满足灯艺爱好者,同时持续宣扬霓虹文化。课程推出后,吸引不少人士参与学习。
便携仿霓虹 手作寄真情
Ruby称,冷光灯牌的主要材料是冷光线,只须接上电源,便能发出与霓虹灯相似的光,在携带和保存上,比起由玻璃管制成的霓虹灯更安全,而且冷光线较为幼细,呈现文字和图案的细节效果更佳。
相比起制作传统霓虹招牌要加热弯曲玻璃管、连接电极,再清除玻璃管内杂质、排出空气并添加气体等等专业工序,冷光灯牌的制法门槛较低,但Ruby指出,要把成品做得好看,仍须花上不少心思:“在制作灯牌前,需要先打印设计图,再用线照着图纸绕出造型,较为特别的是,冷光灯牌须‘一气呵成’,即用一条线完成整个图案或字样。因此,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如何用线把分离部份自然地串连起来,这十分考验制作者的动手能力、美感、排线布局的技巧。”除了绕线,冷光灯还须经铁线固定、UV胶黏合等程序,完成一个尺寸约为30厘米的招牌,往往需要2至3小时。虽然耗时良久,但带着满满心意制作出来的手作品,比起量产商品,更多添一份温暖。她说:“参加课程的学员,涵盖不同年龄和性别,是一项任何人士都能参与的手作活动。”
每一个形态各异的冷光灯,各自照出了一段人生插曲:有人为友人生日添惊喜、有人为求婚助力、有人为增添家居情趣,让Ruby和Ricardo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稍显苦涩的故事:“有一位香港客人向我们订制灯牌,特别的是,灯牌中间要写上‘R.I.P.’(愿他安息)字样,后来才得知对方是英超球队李斯特城(Leicester City Football Club)的球迷,由于该球会的班主维猜•西瓦德诺巴帕(Vichai Srivaddhanaprabha)不幸堕机身亡,客人希望带着灯牌去悼念他。近来,他向我们再次订制灯牌,这次是为了到李斯特城的主场支持比赛。”对Ruby和Ricardo而言,生命中不只有快乐,自己制作的灯,既可锦上添花,亦能雪中送炭,能满足顾客,是一件幸福的事。正如工作室名字“Moths”的含义一样,制作出能吸引飞蛾的精美亮灯,为千家万户带来点点幸福光芒。
冷光灯牌照出霓虹前路
除了开设课程,两人亦经常应不同机构邀请,参与开办各类艺术活动和手工课,例如去年的光影节,他们就在南湾湖教市民创作冷光灯装饰。在努力推广下,冷光灯牌已成为澳门颇具份量的文创产品,Ruby和Ricardo仍经常于港澳的艺墟摆摊宣传,发掘更多机会,有不少来自深圳、广州的摊主对其产品感兴趣。Ricardo透露,工作室目前已接到来自内地的订单,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充满鼓舞的信息。他们都看好大湾区城市的互通发展,希望以后能寻找机会在其他城市开展业务。
透过冷光灯牌,Ruby和Ricardo为很多人寻回昔日城市记忆,同时获得了不少顾客支持,但他们并非单纯以霓虹招牌为卖点进行纯商业操作,更希望年轻一代藉冷光灯牌灯艺体验,能以另一种方式欣赏这即将逝去的澳门文化。“有时候客人带子女来学习制作灯牌,希望能让孩子多瞭解自己居住的城市。能为文化保育出了一分力,会感到工作特别有意义。”为此,他们正对课程进行摸索和改变,并提升技术和审美水平,期望能把传统文化和崭新技艺完美结合,透过现代多元的方式,让霓虹文化走出不一样的路。
制作步骤
小贴士:
文:陈锦城 图:宋楚珊、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