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聖老楞佐教堂的建築特色

澳門雜誌
134期
  • 立面上的山花總高約18米,兩個鐘樓高約21米,對稱佈置。

  • 中廳兩旁設置多個小祭壇,端部的主祭壇和兩臂的小禮拜室都是半圓形的空間。

  • 藍色的頂棚與黃色的牆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 教堂外觀在古典樣式的基礎上,略帶巴洛克的華麗。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立面上的山花總高約18米,兩個鐘樓高約21米,對稱佈置。
立面上的山花總高約18米,兩個鐘樓高約21米,對稱佈置。

聖老楞佐教堂是澳門其中一座古老教堂,是世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份。這座華人稱為「風順堂」的天主教教堂建於16世紀,之後經歷多次重建,今期文章會介紹其建築特色。

被誤認為海上保護神

據資料,聖老楞佐教堂於1558至1560年間興建,先後於1618、1768、1846及1898年重建。

該教堂初時為簡陋木屋,教堂內病人之痊聖母祭台及其附屬小堂於1618年建成,目前的規模形成於1846年,由澳門建築師多馬斯.亞奎諾(Jose Tomas de Aquino)設計。由於昔日的教堂矗立於南灣海邊,葡籍水手家眷常在教堂前石階佇候出海者的平安歸來,因此華人稱該教堂為「風順堂」。

《澳門記略》對該教堂的描述:「(澳門)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編按:室人即家人,也特指妻妾)日跂(編按:跂粵音『企』。在此句意為踮着脚而望)其歸,祈風信於此。」,清朝龔翔麟在《珠江奉使記》的記載:「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風;其來以四五月,多南風。既出,則澳中黑白鬼一空。計期當返,則婦孺遶屋號籲,以祈南風,亦輒有驗者。其舵工素與海習,雖卒遇颶母浮椒(編按:颶母浮椒,古人指颱風之先兆),亦萬不一失云。」因此該教堂供奉的聖老楞佐被誤會為保佑葡人航海的「海神」。

據天主教教會的記憶,聖老楞佐生前是一位執事,掌管教會的財產,負責救濟貧人的工作。由於聖老楞佐的忠貞和他對窮人的重視,教會遂將他奉為窮人的主保。

聖老楞佐亦是喜劇演員、圖書館及檔案管理員、學生、礦工、製革工人、大廚、消防員等職業的主保。據此,在天主教教會,聖老楞佐並非與航海有關的主保聖人。向其祈求海上航行順風順水之說,實為澳門中西社群的宗教及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誤解。

中廳兩旁設置多個小祭壇,端部的主祭壇和兩臂的小禮拜室都是半圓形的空間。
中廳兩旁設置多個小祭壇,端部的主祭壇和兩臂的小禮拜室都是半圓形的空間。

雙鐘樓設計增宏偉感

就建築而言,1846年重建後的聖老楞佐教堂具有新古典建築風格特徵。整座教堂建在石砌基台上,為一層建築,入口部份有夾層,鐘樓為三層,基台前設有對開的戶外石階梯。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中間是闊度15米的中廳,無柱廊分隔並覆蓋木製拱頂。中廳兩旁設置多個小祭壇,端部的主祭壇和兩臂的小禮拜室都是半圓形的空間,採用鋼筋混凝土製成的筒拱覆蓋,主祭壇以彩色玻璃窗為背景,並以密集的科林斯壁柱作裝飾。教堂色彩處理採用對比關係,藍色的頂棚,黃色的牆面,檐部線腳用白色勾勒,局部點綴着金黃色,彩色玻璃窗描繪聖經題材的複雜圖案,亦有簡潔的現代造型。牆面以壁柱劃分,以檐部貫通,拱頂與牆面交界處設置圓形洞口,具有自然採光和通風的作用。立面上的山花總高約18米,兩個鐘樓高約21米,對稱佈置,中間山花層疊,因入口之上唱詩席屋頂低於教堂中廳,教堂外觀在古典樣式的基礎上略帶巴洛克的華麗,外牆以黃色粉刷,屋頂為瓦面坡屋頂。主體以磚木結構,夾層亦有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教堂內供奉眾多的聖像。首先,堂內正中主祭台上有該堂主保聖人聖老楞佐聖像。左右兩側各有一小聖堂,右側小堂內主位是病人之痊聖母聖像,其右側下,有一較小的耶穌聖嬰君王聖像,左側下則為出生於葡萄牙里斯本的聖安多尼聖像。左側小堂內主位是耶穌聖心聖像,其右側下,有一較小的聖女嬰孩耶穌德肋撒聖像,左下側為聖女路濟亞聖像。此外,教堂內面對正門兩側牆各有一小祭台,右側供奉聖若瑟聖像,左側為聖母無玷聖心像;教友座位中兩側亦各有一祭台,右側供奉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像,左側為聖猶達宗徒聖像。

19世紀澳門建築師多馬斯.亞奎諾(Jose Tomas de Aquino)負責設計重建的主教座堂及聖老楞佐教堂正面均建有兩座鐘塔。雙塔樓的教堂設計源自羅曼風格,象徵耶穌再臨時候的「新耶路撒冷」,歐洲中世紀的大教堂多以雙塔樓的模式建造,聖老楞佐教堂的雙鐘樓除了增加建築物的宏偉性,亦加強了宗教的象徵意義。

教堂外觀在古典樣式的基礎上,略帶巴洛克的華麗。
教堂外觀在古典樣式的基礎上,略帶巴洛克的華麗。

色彩斑斕工藝精緻

最後,介紹教堂內1930年代建造的主祭壇。

1930年澳門葡人Francisco Gomes夫婦的家人向聖老楞佐教堂捐款建造主祭壇以作家族的紀念,該捐贈由Francisco Xavier Soares副主教接納。

主祭壇的建造圖則由澳門Albino Ribas公司繪製,建造工程則由香港 C.E. Warren & Co., Ltd公司承造。該承建公司由Raoul Bigazzi負責,在此前的30年,在南中國、香港和澳門為教會建成了不少大理石工程項目。

新的主祭壇建造工程亦包括主祭壇室的結構更改、大理石浮雕、嵌花及金屬裝飾。

對於主祭壇的設計,1930年4月的The Macao Review有詳細的描述:祭壇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式樣,祭壇地台以黑白色的意大利Carrara大理石方塊鋪砌,祭壇頂部以綠色大理石建造壁龕以供奉聖老楞佐的聖像,壁龕柱座、柱頭和簷線用白色大理石配襯,主祭壇兩側供奉聖女Therese 及聖女露西亞(Lucia)的壁龕採用類似的造法。

祭壇底層以白色大理石雕刻關於聖老楞佐生平的浮雕。整個項目採用意大利不同的石材砌築是Soares神父的想法,祭壇梯台與主體使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鑲邊則用Portoro黑色大理石,同時亦運用Verona粉紅石、橙黃大理石、Venato白大理石。

兩側通往後部的圓拱門則採用白色和綠色意大利石材,祭壇的聖體盒、十字架、徽章等採用中世紀風格,均出自意大利專門工匠之手,整個設計顯示Raoul Bigazzi的意大利風格與精緻工藝。

藍色的頂棚與黃色的牆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藍色的頂棚與黃色的牆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理石飾面的祭壇內藏混凝土結構與樓梯,以連接供奉聖老楞佐聖像的壁龕。為了建造該祭壇,主祭室穹頂需要採用混凝土重建,並於牆身加入混凝土結構。重建後的主祭室穹頂塗為藍色,並繪有白雲與星星。至於照明,則採用水晶吊燈。

上述文章的作者還認為,新建主祭壇讓聖老楞佐教堂成為華南地區最精緻華麗的天主教教堂。

聖老楞佐堂主祭壇的建造,從設計風格、採用材料、加固方法均反映20世紀上半葉的教堂工程仍是為迎合當時的需求而實施,意大利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設計式樣均可應用於新古典的教堂空間。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

文:呂澤強   圖:陳思禮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