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圣老楞佐教堂的建筑特色

澳门杂志
134期
  • 立面上的山花总高约18米,两个钟楼高约21米,对称布置。

  • 中厅两旁设置多个小祭坛,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

  • 蓝色的顶棚与黄色的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 教堂外观在古典样式的基础上,略带巴洛克的华丽。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立面上的山花总高约18米,两个钟楼高约21米,对称布置。
立面上的山花总高约18米,两个钟楼高约21米,对称布置。

圣老楞佐教堂是澳门其中一座古老教堂,是世遗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份。这座华人称为「风顺堂」的天主教教堂建于16世纪,之后经历多次重建,今期文章会介绍其建筑特色。

被误认为海上保护神

据资料,圣老楞佐教堂于1558至1560年间兴建,先后于1618、1768、1846及1898年重建。

该教堂初时为简陋木屋,教堂内病人之痊圣母祭台及其附属小堂于1618年建成,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由澳门建筑师多马斯.亚奎诺(Jose Tomas de Aquino)设计。由于昔日的教堂矗立于南湾海边,葡籍水手家眷常在教堂前石阶伫候出海者的平安归来,因此华人称该教堂为「风顺堂」。

《澳门记略》对该教堂的描述:「(澳门)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编按:室人即家人,也特指妻妾)日跂(编按:跂粤音『企』。在此句意为踮着脚而望)其归,祈风信于此。」,清朝龚翔麟在《珠江奉使记》的记载:「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风;其来以四五月,多南风。既出,则澳中黑白鬼一空。计期当返,则妇孺遶屋号吁,以祈南风,亦辄有验者。其舵工素与海习,虽卒遇飓母浮椒(编按:飓母浮椒,古人指台风之先兆),亦万不一失云。」因此该教堂供奉的圣老楞佐被误会为保佑葡人航海的「海神」。

据天主教教会的记忆,圣老楞佐生前是一位执事,掌管教会的财产,负责救济贫人的工作。由于圣老楞佐的忠贞和他对穷人的重视,教会遂将他奉为穷人的主保。

圣老楞佐亦是喜剧演员、图书馆及檔案管理员、学生、矿工、制革工人、大厨、消防员等职业的主保。据此,在天主教教会,圣老楞佐并非与航海有关的主保圣人。向其祈求海上航行顺风顺水之说,实为澳门中西社群的宗教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

中厅两旁设置多个小祭坛,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
中厅两旁设置多个小祭坛,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

双钟楼设计增宏伟感

就建筑而言,1846年重建后的圣老楞佐教堂具有新古典建筑风格特征。整座教堂建在石砌基台上,为一层建筑,入口部份有夹层,钟楼为三层,基台前设有对开的户外石阶梯。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中间是阔度15米的中厅,无柱廊分隔并覆盖木制拱顶。中厅两旁设置多个小祭坛,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筒拱覆盖,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并以密集的科林斯壁柱作装饰。教堂色彩处理采用对比关系,蓝色的顶棚,黄色的墙面,檐部线脚用白色勾勒,局部点缀着金黄色,彩色玻璃窗描绘圣经题材的复杂图案,亦有简洁的现代造型。墙面以壁柱划分,以檐部贯通,拱顶与墙面交界处设置圆形洞口,具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作用。立面上的山花总高约18米,两个钟楼高约21米,对称布置,中间山花层迭,因入口之上唱诗席屋顶低于教堂中厅,教堂外观在古典样式的基础上略带巴洛克的华丽,外墙以黄色粉刷,屋顶为瓦面坡屋顶。主体以砖木结构,夹层亦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教堂内供奉众多的圣像。首先,堂内正中主祭台上有该堂主保圣人圣老楞佐圣像。左右两侧各有一小圣堂,右侧小堂内主位是病人之痊圣母圣像,其右侧下,有一较小的耶稣圣婴君王圣像,左侧下则为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的圣安多尼圣像。左侧小堂内主位是耶稣圣心圣像,其右侧下,有一较小的圣女婴孩耶稣德肋撒圣像,左下侧为圣女路济亚圣像。此外,教堂内面对正门两侧墙各有一小祭台,右侧供奉圣若瑟圣像,左侧为圣母无玷圣心像;教友座位中两侧亦各有一祭台,右侧供奉圣方济各沙勿略圣像,左侧为圣犹达宗徒圣像。

19世纪澳门建筑师多马斯.亚奎诺(Jose Tomas de Aquino)负责设计重建的主教座堂及圣老楞佐教堂正面均建有两座钟塔。双塔楼的教堂设计源自罗曼风格,象征耶稣再临时候的「新耶路撒冷」,欧洲中世纪的大教堂多以双塔楼的模式建造,圣老楞佐教堂的双钟楼除了增加建筑物的宏伟性,亦加强了宗教的象征意义。

教堂外观在古典样式的基础上,略带巴洛克的华丽。
教堂外观在古典样式的基础上,略带巴洛克的华丽。

色彩斑斓工艺精致

最后,介绍教堂内1930年代建造的主祭坛。

1930年澳门葡人Francisco Gomes夫妇的家人向圣老楞佐教堂捐款建造主祭坛以作家族的纪念,该捐赠由Francisco Xavier Soares副主教接纳。

主祭坛的建造图则由澳门Albino Ribas公司绘制,建造工程则由香港 C.E. Warren & Co., Ltd公司承造。该承建公司由Raoul Bigazzi负责,在此前的30年,在南中国、香港和澳门为教会建成了不少大理石工程项目。

新的主祭坛建造工程亦包括主祭坛室的结构更改、大理石浮雕、嵌花及金属装饰。

对于主祭坛的设计,1930年4月的The Macao Review有详细的描述:祭坛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祭坛地台以黑白色的意大利Carrara大理石方块铺砌,祭坛顶部以绿色大理石建造壁龛以供奉圣老楞佐的圣像,壁龛柱座、柱头和檐线用白色大理石配衬,主祭坛两侧供奉圣女Therese 及圣女露西亚(Lucia)的壁龛采用类似的造法。

祭坛底层以白色大理石雕刻关于圣老楞佐生平的浮雕。整个项目采用意大利不同的石材砌筑是Soares神父的想法,祭坛梯台与主体使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镶边则用Portoro黑色大理石,同时亦运用Verona粉红石、橙黄大理石、Venato白大理石。

两侧通往后部的圆拱门则采用白色和绿色意大利石材,祭坛的圣体盒、十字架、徽章等采用中世纪风格,均出自意大利专门工匠之手,整个设计显示Raoul Bigazzi的意大利风格与精致工艺。

蓝色的顶棚与黄色的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蓝色的顶棚与黄色的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理石饰面的祭坛内藏混凝土结构与楼梯,以连接供奉圣老楞佐圣像的壁龛。为了建造该祭坛,主祭室穹顶需要采用混凝土重建,并于墙身加入混凝土结构。重建后的主祭室穹顶涂为蓝色,并绘有白云与星星。至于照明,则采用水晶吊灯。

上述文章的作者还认为,新建主祭坛让圣老楞佐教堂成为华南地区最精致华丽的天主教教堂。

圣老楞佐堂主祭坛的建造,从设计风格、采用材料、加固方法均反映20世纪上半叶的教堂工程仍是为迎合当时的需求而实施,意大利文艺复兴、中世纪的设计式样均可应用于新古典的教堂空间。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

文:吕泽强   图:陈思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