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公仔书檔消失于巷口 全记旧书坚守在老街

澳门杂志
134期
  • 60年代的公仔书交流会(网络照片)

  • 60年代的公仔书檔(网络照片)

  • 全记旧书

  • 公仔书檔消失于巷口 全记旧书坚守在老街

  • 昔日卖草地女娲庙前的书仔檔(网络照片)

  • 伦文叙旧书(网络照片)

  • 伦文叙旧书(网络照片)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公仔书檔消失于巷口 全记旧书坚守在老街
公仔书檔消失于巷口 全记旧书坚守在老街

小孩子都爱看图书,他们识字不多,以图像来展现事物、述说故事,他们就容易理解。

儿童图书成为小孩吸收知识、学习生活的启蒙捷径,不少家长亦乐于为孩子购买各种图书,希望寓教于乐,所以,教育机构和出版商,都提供大量的儿童图书。

带故事性或系列性的连环画起源甚古,至少可追溯到魏晋时代,现代意义的连环图书则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60年代的公仔书交流会(网络照片)
60年代的公仔书交流会(网络照片)

公仔书制作认真

粤语把带故事性的连环图书称为「公仔书」(内地也叫「小人书」),在笔者的童年时代(1950年前后),澳门的小朋友很少买公仔书,他们接触公仔书的场所大致有三,一是理发场所特别为儿童提供,让他们看着连环图,会比较安静地剪发,或是让陪家长来剪发的小孩安静地等待,二是经营公仔书租阅的摊檔,三是图书馆。

那时候,澳门看到的公仔书,都是从上海、广州等文化事业发达的城市出版的,内容相当丰富,绘图一般是章回小说的「绣像」插画那种白描单线画,画工比较认真、细腻,细节也不马虎,部份作品且出自名家手笔,如程十发画过《三国演义》,叶浅予画过《王先生》等等。公仔书的文字部份都是以严肃的态度从原着中提炼或抽取出来的文学语言,只有寥寥数行,又不失原文风味。对于读不完文学原着的大多数小孩,这算得上最基本的文学体验。

公仔书一般是64开本,大小如成人手掌,每版一图,另附文字述说故事内容,故事有长有短,每本150版至200版,没有固定,最少也分作两三本,有多至十几本的,黑白印刷,有的以彩色印刷封面。

60年代的公仔书檔(网络照片)
60年代的公仔书檔(网络照片)

看公仔书学历史文化

那个年代,公仔书檔开遍各区街头,有的地方街头有一檔,街尾又一檔。其经营方式多是租借给小孩当场阅读,每个公仔书檔都准备好十来张小板凳、三两张桥凳,供小朋友坐着看书,若小朋友来的多,迟来的就要蹲着或挨墙坐地看。租书费大约一毛钱七八本,也发书筹,买了书筹,可以一次租看七八本,或看两三本,剩余的下次用。

笔者七八岁时,我家附近的卖草地两侧各有一公仔书檔,一在草堆街口女娲庙前,一在草地围。我都是光顾草地围那檔,因为它是开在「围」(没有第二个出口的小巷)里,没有车辆经过,只会有稀少的「围」内居民出入,可以更专心地看书。

我爱看的有民间故事如《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五鼠闹京华》、岳飞、黄飞鸿及方世玉的故事;神话传说如《封神榜》、《济公》;孔子及其学生的故事、廿四孝故事、成语故事;文学名着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乃至孙中山的革命故事等等。

阅读这些公仔书,不仅让我很快认识更多的文字,也长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昔日卖草地女娲庙前的书仔檔(网络照片)
昔日卖草地女娲庙前的书仔檔(网络照片)

笔者八九岁时,知道八角亭图书馆可以免费看公仔书,也会跑去看书,那里提供的公仔书数量不如书檔多,内容也与街边书檔有明显分别,多了内地解放后出版的当代故事,如《三毛流浪记》、《鸡毛信》、《白毛女》、《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上甘岭》等都是在八角亭看的。

1950年代中期,香港的连环图事业开始发展,以较大开本用彩色印刷的公仔书,也大受澳门小朋友欢迎,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许冠文的《财叔》、《神笔》、《神犬》系列。这时候的公仔书市场开始改以零售为主,比较此前的公仔书,形式与内容都有相当大的分别。

到1960年代中,无线电视慢慢普及,儿童看公仔书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电视节目,继而电子游戏机的互动性更能吸引小孩,传统的连环图书步向式微,公仔书檔亦淡出街头。

全记旧书
全记旧书

旧书店受多方冲击

在消闲娱乐节目不多的1970年代之前,阅读书刊也是一种消闲方式(当然,读书主要目的是学习、交流),儿童看公仔书,成年人看的是以文字为主的各种书籍。浓厚的阅读风气造就了新旧书店良好的经营环境,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光是板营区就有小小书店、星光书店、光明书店等五六家书店,旧书店则分散在各区,也有五六家。

有一家旧书店开在木桥街(或是新埗头街,记不清楚),老板是我祖父的朋友,凭这关系,我在读二三年级的一年暑假,晚饭过后就到那旧书店看书,直到凌晨,看累了就睡在那里,到早上才回家,前后总有十来天。我在那里看了不少故事书,包括《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则是翻看了前几回,大概是嫌其故事进展太慢,没有读完(后来才读了两三遍)。印象最深刻的,倒是陈梦吉、伦文叙的传奇故事,尤其是伦文叙,我对诗词――特别是对联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而且,正式到社会工作以后,也爱逛旧书店、旧书摊,也源于此。

买卖旧书,本是一门利润很高的生意,买来时价钱很低,甚至当废纸一样论斤计算,卖出去时,一般都是新书价的两三折,卖相好的可达四五折;要是买到一些绝版古籍,那更是利钱百倍。经营之道在「识书」、懂行情。否则,卖不出去的书就白放在那里。

互联网普及后,很多人改看电子书;网上书店兴起,新旧实体书都可在网上订购,新书店大受冲击,旧书店更为艰难。在澳门,新世纪初时还有三四家旧书店,在生意向下走,租金向上升之压力下,一家一家关门,如今只剩草堆街的全记仍在坚持。现在经营旧书店实在难以赚够生活费,甚至连租金也得另行筹措。几年前,全记老板刘先生一度考虑结业,后因爱惜旧书,舍不得因结业而丢弃,乃勉强支持下来。岂料,2017年又逢「天鸽」风灾,大批旧书遭淹浸成为垃圾。如今,刘先生要早晚做两份工,才可养活家人与这家店。所以,想在澳门唯一的旧书店淘宝,只能在下午三点到七点这段时间去碰运气了。

伦文叙旧书(网络照片)
伦文叙旧书(网络照片)
伦文叙旧书(网络照片)
伦文叙旧书(网络照片)

文章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50多年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青年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