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三巴牌坊的宏偉身影下,一座小巧的哪咤廟靜靜佇立,百多年來訴說着澳門的獨特故事。這座建於1888年的廟宇,與聖保祿教堂遺址形成鮮明對比――巴羅克建築的恢宏與中式廟宇的樸素相互輝映,勾勒出澳門「中西交融」的文化縮影。
大三巴哪咤廟值理會會長葉達形容:「哪咤廟如一首清麗小品,教堂似一部磅礴史詩,兩者互不衝突,和諧共存。」這份和諧之美,不僅體現在建築上,更是澳門多元文化深厚底蘊的象徵。
哪咤廟起源
1888年,澳門爆發鼠疫。葉達轉述這段歷史:當時醫療落後,民間束手無策,百姓只能寄望神明解厄。相傳茨林圍居民夢見一孩童傳授草藥,疫情奇蹟平息,眾人感念哪咤顯靈,遂於大三巴牌坊後側共建哪咤廟,以表感恩。
哪咤廟整體風格內斂質樸,卻處處可見精緻細膩的工藝,例如雕飾繁複的木樑與飛簷設計,展現出中式建築的匠心與韻味。正殿入口前是哪咤廟的門廳,為歇山式建築,由於沒有天井過渡,其部份屋頂重疊於正殿屋頂上。門廳三周不砌牆,僅以黑色木欄柵圍繞,屋頂由正面兩條石柱及插入正殿山牆的木樑支撐。正脊有鰲魚及寶珠做襯托,垂脊呈飛簷狀,簡約中透露出中式建築的精緻。
正殿神檯供奉多尊哪咤神像,神態各異,有的戎裝英姿,有的童真無邪。葉達介紹:「哪咤信俗融合佛道元素。哪咤受天命下凡救民,其『忠孝仁義』的核心價值,貫穿中華文化數千年,是正能量的化身。廟門懸掛『保民是賴』的牌匾,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
傳承非遺的重責
葉達本人的故事與哪咤廟、茨林圍緊密相連。1940年代,他出生於茨林圍一貧苦家庭,母親以賣白粥維生。「那時圍村都是矮屋瓦房,鄰里街坊相互關照,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睡、一起做童工幫補家計,社區團結而溫暖。」他初中輟學後踏上學徒之路,憑藉努力成為一名成功商人,但無論人生走多遠,他始終牽掛哪咤廟,心中始終留有一片屬於茨林圍的故土情懷。
1990年代,哪咤廟因值理會停運瀕臨倒塌。葉達帶領街坊復會,挨家逐戶籌款,甚至站在街頭開會。「最艱難時,連會址都沒有。」他的堅持終見回報,2005年,包括大三巴哪咤廟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2012年,「哪咤信俗」成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更躋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唯一與哪咤傳說相關的國家級項目。葉達亦獲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如今77歲的葉達,每年農曆五月十八日哪咤誕仍親力親為,放下生意籌辦慶典。「值理會無薪酬,全憑『責任』二字。」他輕撫廟門斑駁木雕,語帶堅定:「我是茨林圍的孩子,守護這座廟,就像父親守護孩子和家庭一樣,我有這個責任。」
哪咤誕是澳門的文化名片,凝聚數代記憶。飄色巡遊、醒獅採青、神功戲、盆菜宴、搶花炮等活動,延續舊時廟會熱鬧。葉達6歲開始,便隨長輩參與巡遊,負責灑聖水、捧香爐,穿梭澳門街巷。這份童年記憶成為他守護廟宇的初心。
如今賀誕活動雖有所簡化,仍保留「超幽」法事與神像出巡等,成為社區紐帶。為吸引年輕人,值理會推陳出新,2025年哪咤誕活動將延長至半月,規模空前,新增兒童哪咤扮演比賽、舞蹈團隊表演等環節,煥發新活力。
哪咤信仰跨越地域
葉達說:「有水處就有哪咤信仰,他是鎮海之神,隨華僑足跡遍及東南亞。」台灣地區同胞、馬來西亞等地華人尊稱哪咤為「三太子」,其信仰深入民心。近年「哪咤故里」之爭在多地興起,或為促進旅遊經濟,葉達卻淡然:「文化無界,精神共鳴更重要。」
「澳門眾多廟宇中,哪咤廟最富代表性!」來自台灣的導遊先生如此評價。他每次帶團來澳門,都會帶團友到大三巴哪咤廟參觀。他介紹,在台灣廟會中,哪咤常作「開路先鋒」的角色,每間廟裡都會有哪咤作為附神,地位崇高。他又讚嘆,近年《黑神話:悟空》與《哪咤2之魔童鬧海》等作品帶起熱潮,展現中華文化「自我覺醒」的力量――不盲從傳統,敢於突破桎梏,正是自強不息的體現。
哪咤信仰這份文化魅力也在大三巴哪咤展館中流淌。展館於2012年開館,由文化局與大三巴哪咤廟值理會等共同籌建。來自廣西桂林的周小姐帶着兒子在館內參觀,孩子問及哪咤「剔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故事,她解釋:「這是他對命運的反抗,雖悲壯卻充滿勇氣。」她說,早前觀看《哪咤2之魔童鬧海》後,孩子便對這位小英雄着迷,此行特意帶他來感受「不一樣的哪咤」,希望他學習挑戰自我、堅持不懈的精神。
青年力量激活非遺
沿哪咤廟與展館拾級而下,一座由舊會址改建的「哪咤文化館」引人注目。館外哪咤雕塑活潑鮮明,遊客爭相拍照;館內陳列文創產品如冰箱貼、明信片,並設咖啡輕食區,讓傳統與現代生活交融。
為讓年輕世代接軌文化,值理會於2024年成立青年部,致力活化非遺。青年部理事長郭柏妤說:「我們不只是守廟人,更是文化傳譯者。」她展示哪咤主題手辦,笑言:「要讓哪咤精神『潮』起來!」文化館常設展覽以圖文影像呈現信俗歷史,成為打卡熱點。郭柏妤強調:「活化舊空間不只是保存歷史,更是創造對話,透過文創與美食,年輕人能更直觀感受哪咤文化的魅力。」
哪咤在澳門被視為兒童守護神。相傳年幼孩童體弱多病者,若與哪咤「上契」(認作契子契女),便能得其庇佑健康成長。
採訪當日,恰逢有信眾前來行「上契」儀式,在神龕前貼上一張紅紙,工整寫上孩子的姓名與生辰。廟祝娟姐介紹:「每年都有不少父母來為孩子『契哪咤』,待孩子長大婚嫁時,擇定婚期後,如果是男孩,要帶煎堆等貢品來『請契爺飲喜酒』;若是女兒出嫁,則以嫁女餅拜謝神明。」
有趣的是,傳統儀式之外,現代信眾參拜時也會帶上汽水、奶茶、棒棒糖等新潮供品,為古老信仰添了幾分俏皮。廟中香火不絕,信眾所求各異,求子、求財、求平安、求健康,誠心希望神明保佑。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