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這片彈丸之地,歷史煙雲與多元文化交織,孕育出獨特的城市韻味。哪咤信仰,作為中國民間信俗的重要一環,不僅承載着華人社會的精神寄託,更成為澳門中西文明和諧共存的象徵。學者胡國年以哪咤信仰為切入點,潛心澳門民俗信仰研究,探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與當代價值。
從赤子之心到文明共存
1996年,胡國年在攻讀中文碩士時,師從民俗學泰斗段寶林教授,開啟民俗文化探索之路。段寶林曾言:「民俗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生活美的凝結。」這句話如明燈,指引胡國年走出書齋,深入田野,記錄瀕危的民俗記憶。
在胡國年看來,哪咤不僅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更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化身。他援引學者觀點,指出哪咤精神融匯「道、佛、儒」三教精髓――浪子回頭的覺悟、濟世救民的擔當、無私無畏的勇氣,皆體現「自強不息」的文化底蘊。不同學者對哪咤精神的解讀各有千秋:香港學者湯偉俠強調「仁、義、禮、智、信」五德,台灣學者許炳坤則聚焦「赤子之心」,呼籲成人返璞歸真。胡國年深以為然,認為在功利紛爭的當代,哪咤的純真與無畏如清泉,喚醒人們重拾初心,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澳門哪咤誕的「灑聖水」儀式,便蘊含淨化與祝福的深意。
大三巴哪咤廟的歷史,源於一段百年民間傳說。19世紀末,澳門瘟疫肆虐,唯柿山哪咤廟周邊安然無恙,居民遂分靈至大三巴建廟祈福。胡國年指出,這不僅反映民間信仰的實用性――也觸及到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三個求」:求生存、求溫飽和求發展,更彰顯社區自救的智慧。
胡國年考察了哪咤廟節慶活動數年,曾撰寫散文《聖保祿和小哪咤》,並榮獲第二屆「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散文大賽優秀獎。文中,他憶及在以色列目睹宗教衝突,感慨:「推倒廟宇易,推翻人心難。真正的信仰,應包容而非征服。」這與澳門數世紀的宗教共存不謀而合。
澳門的宗教和諧,被視為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無聲駁斥。胡國年援引歷史學家吳志良的觀點,強調澳門四百年歷史證明,不同文明可在「互相忍讓與諒解」中共存。天主教會對哪咤信仰的包容,源於傳教士的務實與華人「多神並拜」的傳統。這種共生模式,在當代更具啟迪意義。胡國年強調:「哪咤廟與大三巴比鄰而立,非但無衝突,反而成為澳門文化認同的標誌。這說明,文明的本質並非對立,而在共生,尊重差異,欣賞多元。」
一位民俗學者的生命敘事
胡國年的人生與澳門哪咤信俗研究交織,宛如一部悲喜交融的史詩。1979年,他從江門移居澳門,經歷文學夢的坎坷與喪子之痛。初到異鄉,他僅能當小販、雜工謀生,卻在困頓中堅持寫作。命運的試煉接踵而至,一雙兒女因意外與疾病相繼離世。他將這段錐心之痛化為散文《心上的拱門》,字裡行間流露對生命的叩問與和解。
一位葡籍社工的善意,助他走出人生低谷,也讓他從無神論者轉而領洗信奉天主教。這份跨文化的溫暖,使他更深刻體悟澳門「多元共存」的價值。此後,他投身民俗研究,尤其致力於非遺保護。作為《中華民俗大典.澳門卷》主編,他不遺餘力,即使疫情肆虐,仍組織多位同道中人,四處籌資、挑燈編纂、反覆修訂,終將這本著作於2024年9月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著作更被列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他坦言:「對中國民族文化進行普查記錄並出版傳世,就是守護民族的精神血脈。」
動畫電影《哪咤》的經典台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是自強不息的中華文化精神的縮影,也映照胡國年的人生。從坎坷到重生,他的倔強與堅韌融入對哪咤信俗的詮釋。他認為,澳門民間信仰生生不息,因其承載了普通人對命運的抗爭與超越――正如哪咤,縱使肉身湮滅,亦以蓮花重塑新生。
小城大世界的文化密碼
胡國年認為,澳門雖然地方不大,卻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了範本。「大三巴與哪咤廟的共存,證明不同信仰可相輔相成。」他以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為鑑,強調澳門經驗的學術價值:「若世人能像澳門人一樣,少爭長短、多求共生,何愁天下不寧?」
近年,胡國年的研究與科學視角交融。他指有最新研究顯示,信仰實踐可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增強免疫功能:「當人處於虔誠的信仰狀態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內啡肽等物質,緩解壓力並激發自愈潛能。」這種發現,為民間信俗注入現代意義――信仰不僅是心靈寄託,更是身心協同的紐帶。
如今,胡國年仍活躍於民俗研究一線,常帶學生走訪哪咤廟,講解廟簷雕飾的寓意與節慶的社區意義。對他而言,每一炷香火、每一場儀式,都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見證。澳門,這座曾讓他痛失至親又重獲新生的城市,早已成為他學術與生命的雙重故鄉。
「哪咤是孩子,卻教大人純真;澳門雖小,卻為世界展示包容。」胡國年以此話總結。在這座小城的街巷間,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淚水與希望,始終並行不悖。
胡國年簡介
1941年出生,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廣海人,教育學士、文學碩士,澳門科技大學通識教育部高級講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東方文化館館員,廣東戲劇家協會會員,澳門文化諮詢委員會委員(2001-2007),澳門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委員(2001-2022),歷任中學教師、文化局專業創作員和大學教師,業餘從事民俗、辯論和文學之研究和寫作。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