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人的集體記憶中,哪咤信仰早已根植於心。位於柿山的哪咤古廟,不僅是信仰的聖地,更是城市文化的縮影。
柿山哪咤古廟值理會執行主席鄭權光輕撫廟前的顯靈石說:「柿山哪咤古廟周邊巷弄有幾個以『哪咤』命名的地點:哪咤廟街、哪咤廟斜巷、哪咤廟巷、哪咤圍……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在廟裡睡覺、玩耍,把顯靈石當滑梯,從未見有人摔傷――您說,是不是哪咤太子一直在守護?」這座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古廟,承載着信仰與傳奇,見證了澳門的歷史變遷。
石上顯靈 廟宇肇建
柿山哪咤古廟的起源,與一塊巨石緊密相連。鄭權光,四代居於柿山的傳承人,分享了一段流傳幾百年的傳說:清康熙年間,柿山遍植柿樹,一位葡萄牙婦人多次目睹一名身穿紅肚兜、頭梳丫髻的男童,時而躍上巨石與孩童嬉戲,時而隱入林間。村民認定這是哪咤顯靈,遂在巨石旁建廟供奉,稱此石為「顯靈石」,即今日廟前的標誌。
鄭權光說:「該處最初只是一座簡陋石庵,連遮雨的瓦片都沒有」,到了光緒年間,澳門瘟疫肆虐,唯獨柿山安然無恙,居民感念神恩,集資擴建風雨亭,並正式命名「哪咤古廟」。風雨亭內一對石柱對聯「二百餘年赫聲濯靈澤敷蓮島,數千萬眾報功崇德亭建柿山」,為清初建廟的歷史提供了佐證。
昔日,信眾通過抽籤求藥方,祈求哪咤驅病除厄,雖現代醫學已取代這一習俗,但這些籤文至今保存完好,見證了傳統民俗的延續。廟內另一珍貴文物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訂製的鑾輿,黑漆底、金箔雕花,工藝精湛,是澳門現存最精美的神轎之一。每逢出巡,八名壯漢抬轎的場景,依舊是信俗中最莊嚴的畫面。
鑼鼓喧天 傳統的堅守
農曆五月十八日的哪咤太子寶誕,是柿山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慶典從農曆五月十六日開始,值理會在哪咤廟斜巷搭建竹棚,準備回鑾儀式。當日,結義堂護法醒獅隊會前往善信家中,恭迎菩薩回柿山昇座,稱為回鑾,寓意菩薩返回娘家叩賀。賀誕活動結束後,於農曆五月二十一日舉行送炮儀式,根據搶炮結果,善信將菩薩請回家中供奉,由醒獅隊護送,非常熱鬧。
搶炮是賀誕的核心活動之一。鄭權光介紹,「炮」是菩薩的尊稱,有發財炮、添丁炮等。搶炮時,廟祝將寫有代號的銅錢彈向空中,善信爭相搶奪,勝者可迎請菩薩回家供奉。過去,各會館或家庭甚至會重金聘請搶炮手,競爭異常激烈。
花炮會是慶典的傳統組織,負責不同事務。例如,青聯堂專司抬神轎,結義堂(前身為傳義堂)則負責醒獅護法,其餘花炮會則分別負責籌辦神功戲或執行其他慶典任務。值理會會址內仍懸掛着歷代花炮會的牌匾,包括群英堂、合勝堂、金蘭堂等十多個堂口名稱,見證昔日盛況。隨時代變遷,多數堂口因社會結構轉型而逐漸消失,唯結義堂延續至今,守護哪咤太子出巡的傳統,成為傳統信仰與現代傳承的重要橋樑。
出巡盛況 文化傳承
哪咤太子出巡是慶典的高潮。巡遊隊伍從柿山哪咤古廟出發,鳴鑼開道,嗩吶齊鳴,鑼鼓喧天。頭牌與醒獅開路,隊員身穿傳統唐裝,持「肅靜」「迴避」木牌引導。哪咤太子聖尊乘坐有百年歷史的鑾輿,彩旗飄揚,龍獅護駕,真人扮演的小哪咤、金咤、木咤,以及「童子陣」、仙女散花、八仙賀壽等隨行。由善信組成的巡遊隊伍,從柿山沿白馬行經殷皇子馬路、新馬路至議事亭前地,再轉入營地街後上賣草地,最後返回古廟。
巡遊途經處,善信設壇以香燭供品迎接鑾輿,鑾輿則上下搖動三次以示回禮。凡經過廟宇(如土地廟、石敢當、女媧廟等等),鑾輿就走向前坐一坐,向後坐一坐,又向前坐一坐,以表相敬如賓,天地神佛友好和諧。
巡遊隊伍到達議事亭前地,鑾輿稍作停留,供十方善信上香,祈福參神,共沐神恩。巡遊期間沿途吸引大批市民圍觀和遊客駐足欣賞,拍照留念,成為遊客意外的旅遊節目,為促進澳門旅遊事業盡一分力。
1967年,受時局影響,哪咤出巡一度中斷。1996年,鄭權光重組值理會,集結街坊之力復興這一傳統。2011年,「哪咤太子出巡」成功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城市文化瑰寶。鄭權光說:「隨着年輕人的加入,這項傳統將繼續煥發新活力。」
值理會理事長馮建富強調傳承的意義:「巡遊儀式嚴格遵循古法,前人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傳統的精髓在於原汁原味,文化的根不能斷。」他話語堅定,流露出對傳承的執着。
哪咤信俗成兩岸紐帶
柿山哪咤古廟值理會會址內高懸「哪咤信俗文化兩岸交流基地」匾額,彰顯其作為海峽兩岸文化紐帶的使命。自2014年起,廟方多次赴四川江油「哪咤祖庭」,參與「海峽兩岸哪咤文化交流活動」,追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源。馮健富介紹:「哪咤象徵忠孝愛國,慶典祝禱必以『國泰民安』開篇,這是信俗的核心價值。」
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傳統廟宇發展,柿山哪咤古廟成為兩岸宗教交流的重要平台。台灣地區的宮廟常應邀參與澳門巡遊,雙方通過共祭、法會及學術交流,深化對中華文化的共識。儘管柿山哪咤古廟並非直接從四川祖庭分靈而來,但與哪咤文化發源地的淵源深厚。早年,台灣信眾未找到祖庭時,曾將柿山古廟視為信仰根源,跨海「尋根」。如今,這座隱於街巷的古廟,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兩岸的精神紐帶。
值理會積極與台灣同胞合作,分享江油祖庭的文化資訊,並組織海外華人參與朝拜活動。馮健富表示:「這不僅是信仰的尋根,更是讓海外華人通過哪咤信俗,凝聚對祖國的認同。」
澳門的哪咤誕選在農曆五月十八日(哪咤成道日)舉行,與其他地方九月初九的哪咤誕有區別,既突出地方特色,又避免活動重疊,展現了靈活的傳承智慧。
「哪咤信俗的價值,在於其悠久的歷史與愛國情懷。」馮健富總結道。從顯靈石的傳說到鑼鼓喧天的巡遊,從百年古廟到兩岸交流的平台,柿山哪咤古廟以「國泰民安」為願景,將傳統信仰轉化為凝聚華人世界的文化力量。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座古廟始終堅守使命,讓哪咤信仰在澳門的街巷中生生不息。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