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柿山哪咤古庙 百年香火与文化使命

澳门杂志
165期
  • 柿山哪咤古庙 百年香火与文化使命

  • 柿山哪咤古庙周围有几个以“哪咤”命名的街巷

  • 孩童时,大家都喜欢在显灵石上滑滑梯,在庙里玩耍。 —— 柿山哪咤古庙值理会执行主席 郑权光

  • 柿山哪吒古庙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今已三百多年历史。

  • 花炮会是哪咤诞庆典的传统组织,负责不同事务,图为专司抬神轿的青联堂。

  • 旧时的庆典中,较年长的儿童负责担圣水桶,年幼点的扮演哪咤仔及花女。

  • 哪咤象征忠孝爱国,庆典祝祷必以‘国泰民安’开篇,这是信俗的核心价值。 —— 柿山哪咤古庙值理会理事长 冯健富

  • 巡游途中凡经过庙宇,銮舆就走向前坐一坐,向后坐一坐,又向前坐一坐,以表天地神佛友好和谐。

  • 哪咤贺诞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引得居民旅客驻足观看。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柿山哪咤古庙 百年香火与文化使命
柿山哪咤古庙 百年香火与文化使命

在澳门人的集体记忆中,哪咤信仰早已根植于心。位于柿山的哪咤古庙,不仅是信仰的圣地,更是城市文化的缩影。    

柿山哪咤古庙值理会执行主席郑权光轻抚庙前的显灵石说:“柿山哪咤古庙周边巷弄有几个以‘哪咤’命名的地点:哪咤庙街、哪咤庙斜巷、哪咤庙巷、哪咤围……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在庙里睡觉、玩耍,把显灵石当滑梯,从未见有人摔伤――您说,是不是哪咤太子一直在守护?”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古庙,承载着信仰与传奇,见证了澳门的历史变迁。

柿山哪咤古庙周围有几个以“哪咤”命名的街巷
柿山哪咤古庙周围有几个以“哪咤”命名的街巷

 

石上显灵 庙宇肇建

柿山哪咤古庙的起源,与一块巨石紧密相连。郑权光,四代居于柿山的传承人,分享了一段流传几百年的传说:清康熙年间,柿山遍植柿树,一位葡萄牙妇人多次目睹一名身穿红肚兜、头梳丫髻的男童,时而跃上巨石与孩童嬉戏,时而隐入林间。村民认定这是哪咤显灵,遂在巨石旁建庙供奉,称此石为“显灵石”,即今日庙前的标志。 

郑权光说:“该处最初只是一座简陋石庵,连遮雨的瓦片都没有”,到了光绪年间,澳门瘟疫肆虐,唯独柿山安然无恙,居民感念神恩,集资扩建风雨亭,并正式命名“哪咤古庙”。风雨亭内一对石柱对联“二百余年赫声濯灵泽敷莲岛,数千万众报功崇德亭建柿山”,为清初建庙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昔日,信众通过抽签求药方,祈求哪咤驱病除厄,虽现代医学已取代这一习俗,但这些签文至今保存完好,见证了传统民俗的延续。庙内另一珍贵文物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订制的銮舆,黑漆底、金箔雕花,工艺精湛,是澳门现存最精美的神轿之一。每逢出巡,八名壮汉抬轿的场景,依旧是信俗中最庄严的画面。

孩童时,大家都喜欢在显灵石上滑滑梯,在庙里玩耍。                    —— 柿山哪咤古庙值理会执行主席  郑权光
孩童时,大家都喜欢在显灵石上滑滑梯,在庙里玩耍。 —— 柿山哪咤古庙值理会执行主席 郑权光

 

锣鼓喧天 传统的坚守

农历五月十八日的哪咤太子宝诞,是柿山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庆典从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始,值理会在哪咤庙斜巷搭建竹棚,准备回銮仪式。当日,结义堂护法醒狮队会前往善信家中,恭迎菩萨回柿山升座,称为回銮,寓意菩萨返回娘家叩贺。贺诞活动结束后,于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举行送炮仪式,根据抢炮结果,善信将菩萨请回家中供奉,由醒狮队护送,非常热闹。

抢炮是贺诞的核心活动之一。郑权光介绍,“炮”是菩萨的尊称,有发财炮、添丁炮等。抢炮时,庙祝将写有代号的铜钱弹向空中,善信争相抢夺,胜者可迎请菩萨回家供奉。过去,各会馆或家庭甚至会重金聘请抢炮手,竞争异常激烈。

柿山哪吒古庙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今已三百多年历史。
柿山哪吒古庙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今已三百多年历史。

花炮会是庆典的传统组织,负责不同事务。例如,青联堂专司抬神轿,结义堂(前身为传义堂)则负责醒狮护法,其余花炮会则分别负责筹办神功戏或执行其他庆典任务。值理会会址内仍悬挂着历代花炮会的牌匾,包括群英堂、合胜堂、金兰堂等十多个堂口名称,见证昔日盛况。随时代变迁,多数堂口因社会结构转型而逐渐消失,唯结义堂延续至今,守护哪咤太子出巡的传统,成为传统信仰与现代传承的重要桥梁。

花炮会是哪咤诞庆典的传统组织,负责不同事务,图为专司抬神轿的青联堂。
花炮会是哪咤诞庆典的传统组织,负责不同事务,图为专司抬神轿的青联堂。

 

出巡盛况 文化传承

哪咤太子出巡是庆典的高潮。巡游队伍从柿山哪咤古庙出发,鸣锣开道,唢吶齐鸣,锣鼓喧天。头牌与醒狮开路,队员身穿传统唐装,持“肃静”“回避”木牌引导。哪咤太子圣尊乘坐有百年历史的銮舆,彩旗飘扬,龙狮护驾,真人扮演的小哪咤、金咤、木咤,以及“童子阵”、仙女散花、八仙贺寿等随行。由善信组成的巡游队伍,从柿山沿白马行经殷皇子马路、新马路至议事亭前地,再转入营地街后上卖草地,最后返回古庙。

巡游途经处,善信设坛以香烛供品迎接銮舆,銮舆则上下摇动三次以示回礼。凡经过庙宇(如土地庙、石敢当、女娲庙等等),銮舆就走向前坐一坐,向后坐一坐,又向前坐一坐,以表相敬如宾,天地神佛友好和谐。

旧时的庆典中,较年长的儿童负责担圣水桶,年幼点的扮演哪咤仔及花女。
旧时的庆典中,较年长的儿童负责担圣水桶,年幼点的扮演哪咤仔及花女。

巡游队伍到达议事亭前地,銮舆稍作停留,供十方善信上香,祈福参神,共沐神恩。巡游期间沿途吸引大批市民围观和游客驻足欣赏,拍照留念,成为游客意外的旅游节目,为促进澳门旅游事业尽一分力。

1967年,受时局影响,哪咤出巡一度中断。1996年,郑权光重组值理会,集结街坊之力复兴这一传统。2011年,“哪咤太子出巡”成功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城市文化瑰宝。郑权光说:“随着年轻人的加入,这项传统将继续焕发新活力。”

值理会理事长冯建富强调传承的意义:“巡游仪式严格遵循古法,前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传统的精髓在于原汁原味,文化的根不能断。”他话语坚定,流露出对传承的执着。

哪咤象征忠孝爱国,庆典祝祷必以‘国泰民安’开篇,这是信俗的核心价值。                 —— 柿山哪咤古庙值理会理事长  冯健富
哪咤象征忠孝爱国,庆典祝祷必以‘国泰民安’开篇,这是信俗的核心价值。 —— 柿山哪咤古庙值理会理事长 冯健富

 

哪咤信俗成两岸纽带

柿山哪咤古庙值理会会址内高悬“哪咤信俗文化两岸交流基地”匾额,彰显其作为海峡两岸文化纽带的使命。自2014年起,庙方多次赴四川江油“哪咤祖庭”,参与“海峡两岸哪咤文化交流活动”,追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冯健富介绍:“哪咤象征忠孝爱国,庆典祝祷必以‘国泰民安’开篇,这是信俗的核心价值。”

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大力支持传统庙宇发展,柿山哪咤古庙成为两岸宗教交流的重要平台。台湾地区的宫庙常应邀参与澳门巡游,双方通过共祭、法会及学术交流,深化对中华文化的共识。尽管柿山哪咤古庙并非直接从四川祖庭分灵而来,但与哪咤文化发源地的渊源深厚。早年,台湾信众未找到祖庭时,曾将柿山古庙视为信仰根源,跨海“寻根”。如今,这座隐于街巷的古庙,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两岸的精神纽带。

巡游途中凡经过庙宇,銮舆就走向前坐一坐,向后坐一坐,又向前坐一坐,以表天地神佛友好和谐。
巡游途中凡经过庙宇,銮舆就走向前坐一坐,向后坐一坐,又向前坐一坐,以表天地神佛友好和谐。

值理会积极与台湾同胞合作,分享江油祖庭的文化信息,并组织海外华人参与朝拜活动。冯健富表示:“这不仅是信仰的寻根,更是让海外华人通过哪咤信俗,凝聚对祖国的认同。”

澳门的哪咤诞选在农历五月十八日(哪咤成道日)举行,与其他地方九月初九的哪咤诞有区别,既突出地方特色,又避免活动重迭,展现了灵活的传承智慧。

“哪咤信俗的价值,在于其悠久的历史与爱国情怀。”冯健富总结道。从显灵石的传说到锣鼓喧天的巡游,从百年古庙到两岸交流的平台,柿山哪咤古庙以“国泰民安”为愿景,将传统信仰转化为凝聚华人世界的文化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座古庙始终坚守使命,让哪咤信仰在澳门的街巷中生生不息。

哪咤贺诞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引得居民旅客驻足观看。
哪咤贺诞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引得居民旅客驻足观看。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 受访者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