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咤(又寫作「哪吒」)神話穿越千年,從《封神演義》中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悲壯少年,到動畫電影《哪咤2之魔童鬧海》中逆天改命的熱血形象,這一文化符號始終激盪華人集體記憶。鮮為人知的是,與哪咤相關的唯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哪咤信俗,靜靜藏身於澳門的街巷之間――柿山哪咤古廟與大三巴哪咤廟。
在澳門逾40座廟宇中,柿山哪咤古廟與大三巴哪咤廟並不顯眼,兩廟雖規模小巧,卻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紅牆青瓦的柿山古廟,隱於市井,香火綿延三百餘年;大三巴哪咤廟則與聖保祿教堂遺跡為鄰,見證中葡文化的悄然交融。兩座哪咤廟相距僅數百米,同源而生,如今分由兩家值理會守護,以虔敬之心共佑澳門百姓。
本期《澳門》雜誌深入探訪兩座哪咤廟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並邀請研究澳門哪咤信俗的學者胡國年,揭開這一信仰背後的傳承密碼。從神話顯靈的歷史淵源,到當代創新中的文化實踐,細看兩座古廟如何以信仰為線,織就澳門獨特的精神圖景。
短片
澳門哪咤信俗 傳承與共融
延伸閱讀
《澳門》第150期
〈澳門的哪咤廟〉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