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一雙巧手 承襲陶藝匠人精神

澳門雜誌
163期
  • 一雙巧手 承襲陶藝匠人精神

  • 於2021年舉辦的《假象──胡顯龍陶藝作品展》,展出了多件別具深意的陶藝作品。

  • 除了製造,陶藝亦涉及上色及修補工藝技巧。

  • 現在的陶藝,更多是用作調劑生活的興趣班,專業性較弱;但卻帶來不一樣的發展生態,讓陶藝成為一種生活風格。我把這些看作是時代的變化。—— 胡顯龍

  • 工作室內整齊擺放着不同類型的陶藝器皿

  • 陶瓷課程一般分為手捏班和拉坯班,初學者要先學會陶藝的基礎知識,其後才可隨心自由創作。

  • 陶藝有趣的地方,是即使利用相同工具、手法、土質,作品都會因人而異。

  • 以陶泥創作的藝術品《毛衣系列》

  • 《共融系列IV》獲評為東方基金會藝術獎入選作品

  • 1 先搓軟陶泥煉土,讓空氣排出,確保陶泥的質地及乾濕度均勻。

  • 2 開始旋動陶輪,以推高下壓的反覆動作,進一步均勻陶泥。

  • 3 在旋動陶泥的過程中,用手指按壓成中空體。

  • 4 在旋動中慢慢拉高陶泥,塑造成器具形狀。

  • 5 可利用工具,進一步完善器具形體,加以修飾美化。

  • 6 自然陰乾後放進窯中燒製

  • 完成品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一雙巧手 承襲陶藝匠人精神
一雙巧手 承襲陶藝匠人精神

柔軟的陶泥在人手的溫度和力度下能夠任意變形,經加熱燒製後會變得十分堅硬,成為樸實無華的陶藝品。早在新石器時代,華夏文明已出現製陶術,歷史深遠悠長,陶器除滿足了古人的生活需要,其製作技藝亦承載着前人的智慧。時至今日,這門古老的手藝仍是歷久不衰,更已演變為一種潮流,走進許多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興趣及藝術創作。

於2021年舉辦的《假象──胡顯龍陶藝作品展》,展出了多件別具深意的陶藝作品。
於2021年舉辦的《假象──胡顯龍陶藝作品展》,展出了多件別具深意的陶藝作品。

 

不忘初衷 推廣陶藝逾十載

從器皿類的杯、碗、碟、茶壺,再到藝術類的裝飾、擺設,工作室內擺放着琳瑯滿目的陶藝品,陶研陶藝工作室負責人陶藝家胡顯龍介紹,這些都是他或其學生的陶藝作品。胡顯龍在大學修讀藝術專業,已選擇往雕塑方向發展,接觸過各種不同類型的雕塑材料後,迷上了陶泥這一項媒材(Medium),繼而用心鑽研。在學期間,不僅掌握了創作技藝,亦發現自己樂於教導他人的特質,於是把藝術教育工作納入其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畢業後,我曾任職學校的美術課老師,後來經一番思考,還是決定回到陶藝專業上,於是在2010年成立工作室。」他說,成立工作室除可專心一致進行陶藝創作,亦可用專業陶藝導師的身份,到不同的學校及社區機構等任教,重拾初心。

除了製造,陶藝亦涉及上色及修補工藝技巧。
除了製造,陶藝亦涉及上色及修補工藝技巧。

胡顯龍對陶泥情有獨鍾,認為這項媒材貼近人類生活,可用其製作不同的器皿。時至今日,陶藝的演變已經不斷深化,會根據釉色、造型的變化推進。「現代的陶藝除了外型,亦考慮到意念表達上的創作。」他解釋,無論是過去以實用為目的的生活用品,或是現代蘊藏思想意念的藝術創作,陶藝一直都是人類與大自然的一種互動,它不僅是一種工藝,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反映不同時代和文化的審美觀和生活方式。

現在的陶藝,更多是用作調劑生活的興趣班,專業性較弱;但卻帶來不一樣的發展生態,讓陶藝成為一種生活風格。我把這些看作是時代的變化。—— 胡顯龍
現在的陶藝,更多是用作調劑生活的興趣班,專業性較弱;但卻帶來不一樣的發展生態,讓陶藝成為一種生活風格。我把這些看作是時代的變化。—— 胡顯龍

 

現代陶藝教育的演變

製作陶瓷的工序大致可分為煉土、成形、裝飾和燒製,每一個工序都需要花上大量時間處理。胡顯龍指,每次開辦陶藝課前後,導師都會相當忙碌,由於每節課時間有限,加上陶泥軟硬不一的特性,導師每次都要預先處理好上課時使用的陶泥。當學員把作品成形,導師便會安排空間保存風乾,待燒製成一件件作品後,再送回學生手中,讓他們為作品上色。「相比其他媒材,陶藝的每一個工序都會存在失敗風險,處理上較其他雕塑材料繁複,若導師不喜歡陶藝的話,未必會選擇以這媒材教導學生。」

工作室內整齊擺放着不同類型的陶藝器皿
工作室內整齊擺放着不同類型的陶藝器皿

胡顯龍憶述,澳門大概2004年開始有學校推廣陶藝,當時有不少熱衷於教育的專業陶藝家,到學校、社區推廣,以陶瓷為主題的課程於社區盛行。可惜熱潮過後,便迎來低迷時期,直到近年,才又以一種新的形式回歸大眾視野。「現在的陶藝,更多是用作調劑生活的興趣班,專業性較弱;但卻帶來不一樣的發展生態,讓陶藝成為一種生活風格。我把這些看作是時代的變化。」

陶瓷課程一般分為手捏班和拉坯班,初學者要先學會陶藝的基礎知識,其後才可隨心自由創作。
陶瓷課程一般分為手捏班和拉坯班,初學者要先學會陶藝的基礎知識,其後才可隨心自由創作。

他說:「以前只是純粹教拉坯,做一些普通的杯杯碟碟,學生就會很開心,現在若再做同類型的東西,大家很快就會失去興趣。所以在教學上,我們要不斷推陳出新,構思一些較特別的小擺設、小玩意,讓學生做得開心,才會想繼續學下去。」面對時代變遷,胡顯龍一方面堅守陶藝教學的本心,另一方面不斷動腦筋,在課堂風格尋求變化,期望引起更多人對陶藝的興趣,他願意持之以恆,把陶藝中的匠人精神流傳下去。

陶藝有趣的地方,是即使利用相同工具、手法、土質,作品都會因人而異。
陶藝有趣的地方,是即使利用相同工具、手法、土質,作品都會因人而異。

 

擁抱生活的力度與溫度

「用手塑造器物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只要擁有一雙手,任何人都可以嘗試做陶藝。」胡顯龍說,雖然標準化的技藝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練習累積而來,但初學者仍可以從簡單的手捏陶開始嘗試,先喚醒使用自己雙手製造物品的信念。只要循序漸進地學習,便能將技藝加以運用,達至以陶寄意、藉陶藝創作表達自我的境界。

在陶藝創作的生涯中,胡顯龍曾利用陶泥製作出一件件的「毛衣」作品,這亦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他說,製造一件這樣的「毛衣」,要花80至100個小時。利用泥條盤築法,用泥條編織陶製毛衣,做着做着,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完成作品後很有成就感。

以陶泥創作的藝術品《毛衣系列》
以陶泥創作的藝術品《毛衣系列》

「城市人的生活用品,大多是買來的成品,能夠花時間造一件產品給自己使用,是一個難得的體驗過程,製作中會產生滿足感。教授陶藝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大家跳出消費主義,反思日常生活的用品從何而來,回想人類的原始能力,與大自然連繫。」做陶藝的過程絕不會一帆風順,作品也不如機器切割般工整完美,在這個過程中,亦能訓練創作者的耐性,接受不完美,把這些陶藝精神應用到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上。

《共融系列IV》獲評為東方基金會藝術獎入選作品
《共融系列IV》獲評為東方基金會藝術獎入選作品

 

技藝示範:拉坯

拉坯是陶藝中最古老的成型技法,將陶泥放置在陶輪中心上,藉由不停轉動的平面,感受雙手與陶泥的互動,由內而外,由下而上,把陶泥製作成專屬於自己的器物,可以是杯、碗、盤、瓶、甕等任何優美的器具形體。

步驟

1 先搓軟陶泥煉土,讓空氣排出,確保陶泥的質地及乾濕度均勻。
1 先搓軟陶泥煉土,讓空氣排出,確保陶泥的質地及乾濕度均勻。
2 開始旋動陶輪,以推高下壓的反覆動作,進一步均勻陶泥。
2 開始旋動陶輪,以推高下壓的反覆動作,進一步均勻陶泥。
3 在旋動陶泥的過程中,用手指按壓成中空體。
3 在旋動陶泥的過程中,用手指按壓成中空體。
4 在旋動中慢慢拉高陶泥,塑造成器具形狀。
4 在旋動中慢慢拉高陶泥,塑造成器具形狀。
5 可利用工具,進一步完善器具形體,加以修飾美化。
5 可利用工具,進一步完善器具形體,加以修飾美化。
6 自然陰乾後放進窯中燒製
6 自然陰乾後放進窯中燒製
完成品
完成品

 

文:鄭美盈  圖:宋楚珊 受訪者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