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社会,死亡是一个避讳的话题,不少人对处理身后事等问题存有疑问,却难以启齿。为了助长者安然度过人生最后阶段,有社服机构推出善终服务计划,让长者透过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和体验,认识死亡。
预早规划无忧善终
2014年,街总长者关怀服务网络推出“乐在晚霞”独居长者关怀计划之独居长者善终服务计划(下简称“计划”),重点为长者提供完善的善终服务,让长者能按自己意愿及早规划身后事,更好地享受晚年时光,减轻家属的担忧和压力,至今累计逾九万人次接受服务和参与活动。
负责计划的社工刘美儿说,计划推出初期,没有受到太大关注,“澳门是一个传统社会,忌讳谈及殡葬事宜,不少长者甚至认为自己的身后事由子女安排即可,反映了澳门的生死教育仍在起步阶段。”为唤起更多人关注善终服务,在策划活动时,除参考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服务模式,亦根据澳门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逐渐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善终服务。
刘美儿介绍,现时除了定期举办“积极人生”殡仪及法律信息讲座,邀请律师和殡仪从业员向长者分享殡葬、平安纸和遗产处理等知识,亦展开“后顾无忧”自游行,带领参加者实地考察殡仪馆、公共墓地等殡葬单位,还会介绍树葬等新兴殡葬方式。对于举棋不定的长者,计划更提供辅导及规划服务,协助他们规划自己的身后事。计划亦着重对丧亲家庭的情感辅导,透过陪同丧亲家属处理殡葬事宜,以减轻家属的无助感和忧伤情绪。
回顾此生圆愿无憾
计划亦十分关注长者的日常生活。刘美儿称,不少长者会对年轻时的未竟之事感到遗憾,其中“耆梦成真”长者追梦活动,透过与不同机构、商户合作,帮助长者完成心愿,例如拍摄婚纱照、办个人展览等,让长者不留遗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往后人生。计划还展开了“生命回忆录”活动,把长者一生中最珍贵的经历制成“我的故事”印刷品,帮助他们留住美好回忆,找到人生意义。此外,计划还鼓励长者留下倩影,透过“美丽黄昏”活动,为长者拍摄纪念照或录下想对亲友说的话,让长者表达内心感受。
除了“乐在晚霞”计划,因应独居长者长期缺乏社交,遇到问题时会彷徨无助,街总亦不断扩展原有的独居长者服务,为独居长者提供日常生活协助的同时,定期进行家居探访和电话慰问,节日时送上节日礼品和祝福。刘美儿说:“独居长者往往渴求关爱和交流,我们藉送礼的形式上门拜访,让他们感到被人关心,亦能及时关顾长者的身心状况,提供支援。”对于贫困无助的独居长者,“独居长者廿四小时紧急呼援服务资助计划”透过资助“平安通”的服务费用和固网电话季度费,让有需要人士得到适切支援。
一般人认为长者讳谈死亡议题,但刘美儿在服务期间,发现有些长者的心态反而比年轻一辈更开放,“很多长者在参观或听讲座时,会主动询问牌位、骨灰箱、法事的价钱,甚至要求亲身体验整个过程,他们还会和旁人交换意见,希望选出适合自己的殡葬方式,每场活动都充满欢声笑语,死亡话题在这里毫无禁忌。”
刘美儿指出,有些长者嘴上说着不害怕死亡,或者对善终服务没有兴趣,其实是不想身边的亲友担心。人在面对生命终结时感到恐惧是正常事,计划不但让长者明确自己身后安排,更重要是学会向亲友表达感受及意愿,使亲友接纳自己的决定,并在过程中给予支持。
多方推广善终概念
计划发展至今,除了长者,还吸引了中青年的人士参加,刘美儿曾询问他们参加活动的原因,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想为亲人和自己的身后事做好准备,以免事情发生时有所遗憾,亦有小部份人是对善终服务感到好奇,想瞭解更多。参加活动的年轻人每年都有上升,更有不少人加入善终义工行列,协助推广及发展善终服务。“参与计划的义工共有32人,他们会安抚临终及丧亲家庭的悲伤情绪,并参与善终和殡葬过程,让受助者有尊严地离开。”
刘美儿担任计划工作两年,经常面对生离死别,令她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以前对死亡话题一直采取逃避的态度,接触这份工作后,看到很多受助者即使直面死亡,仍保持乐观开朗,便明白生命虽然无常,但死亡只是一场未知的旅程,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就能坦然地面对当下的生活,并为社会作出贡献。在服务期间,我亦看到很多人把感情埋藏心底,即使临近人生的终点,仍很难对亲友表达爱意。我现在会更加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免将来后悔。”
计划亦不局限于社服机构,近年亦积极推广到学校,惟成效一般。“学校对此类活动表示兴趣不大,部份院校对讲述死亡的活动亦有抵触。”为了唤醒大众对善终服务的关注,计划经常推出各种同乐活动,例如“凝视生命”摄影比赛活动、“生命在你手”标语创作比赛等。今年更推出一款以善终服务为主题的桌游。刘美儿介绍,这款桌游的玩法与“大富翁”相似,较为特别的是设有临终“四道”(注),给予参加者向亲友抒发感受的机会,她期望透过这款桌游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以玩乐形式推动生死教育和善终服务的发展。
刘美儿透露,未来会继续加强推广,例如扩大服务范围、在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投放宣传,期望把“善终”的概念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义工分享
冀服务扩及非长者
卢棨邦参与善终义工两年,年纪轻轻的他,已能处变不惊地处理葬礼大小事务。他说,这是经过多次实践累积所得。“虽然曾接受善终义工培训,但见到相熟长者的遗体,仍会恐惧、悲伤。随着接触多了,明白到生死定理,只要把他们美好一面记在心中即可。”
虽然工作繁忙,但卢棨邦一直把握公余时间参与义工服务,有时候突然收到请求,亦会尽量抽空帮忙。“善终义工不是程序性的工作,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如果受助者的亲友不能实时赶到,能依靠的只有我们了。”
虽然善终义工旨在帮助人生善终,但人生不是只有美好结局,卢棨邦就曾遇到一个印象深刻的个案:“我曾遇过一名癌症病人,他的家人不幸在他患病期间相继去世,他只得一面忍受病痛的折磨,一面料理家人的身后事,唏嘘感叹之余,我们只能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
计划展开多年,服务对象主要是长者,鲜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卢棨邦认为善终服务应该普及到各年龄层,他期望计划能吸引到年轻人注意,扩大宣传和服务范围,守护每个人“老有所依,末有所安”的愿望。
对死亡有新领悟
甄媚笑是计划的善终义工之一,她参加过不少亲友的葬礼,过程中总会看到逝者家属一面强忍悲痛,一面处理复杂的殡葬事务,对他们的身心是很大的挑战。当知道此项善终服务计划时,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参与,过程中学到很多相关知识,亦看到很多孤苦无依的人能够有尊严地离开,让她深受感动,于是开始成为善终义工的一份子。
已经退休的甄媚笑,空余时间都会投身义工活动,职责是照顾独居长者。“独居长者普遍渴望探访和关怀,他们少有机会跟别人交谈,每次看到我上门,就会开心地拉着我聊天,所以我越做越满足,完全不觉得疲累。”
处理过不少长者个案,甄媚笑对死亡有新的看法:“以前希望自己的葬礼能办得体面隆重,现在认为死亡只是一件平常的事,因此更倾向简易的树葬,不但实惠,还有大自然相伴。人生只有数十年时间,最后一程不用做太多事,只要把我放在心中想念就可。”
注:“四道”指的是“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藉由完成这四个动作,引导当事人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放下恩怨和遗憾。
文:陈锦城 图:宋楚珊、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