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死亡是一個避諱的話題,不少人對處理身後事等問題存有疑問,卻難以啟齒。為了助長者安然度過人生最後階段,有社服機構推出善終服務計劃,讓長者透過不同類型的生命教育和體驗,認識死亡。
預早規劃無憂善終
2014年,街總長者關懷服務網絡推出「樂在晚霞」獨居長者關懷計劃之獨居長者善終服務計劃(下簡稱「計劃」),重點為長者提供完善的善終服務,讓長者能按自己意願及早規劃身後事,更好地享受晚年時光,減輕家屬的擔憂和壓力,至今累計逾九萬人次接受服務和參與活動。
負責計劃的社工劉美兒說,計劃推出初期,沒有受到太大關注,「澳門是一個傳統社會,忌諱談及殯葬事宜,不少長者甚至認為自己的身後事由子女安排即可,反映了澳門的生死教育仍在起步階段。」為喚起更多人關注善終服務,在策劃活動時,除參考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的服務模式,亦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逐漸發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善終服務。
劉美兒介紹,現時除了定期舉辦「積極人生」殯儀及法律資訊講座,邀請律師和殯儀從業員向長者分享殯葬、平安紙和遺產處理等知識,亦展開「後顧無憂」自遊行,帶領參加者實地考察殯儀館、公共墓地等殯葬單位,還會介紹樹葬等新興殯葬方式。對於舉棋不定的長者,計劃更提供輔導及規劃服務,協助他們規劃自己的身後事。計劃亦着重對喪親家庭的情感輔導,透過陪同喪親家屬處理殯葬事宜,以減輕家屬的無助感和憂傷情緒。
回顧此生圓願無憾
計劃亦十分關注長者的日常生活。劉美兒稱,不少長者會對年輕時的未竟之事感到遺憾,其中「耆夢成真」長者追夢活動,透過與不同機構、商戶合作,幫助長者完成心願,例如拍攝婚紗照、辦個人展覽等,讓長者不留遺憾,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往後人生。計劃還展開了「生命回憶錄」活動,把長者一生中最珍貴的經歷製成「我的故事」印刷品,幫助他們留住美好回憶,找到人生意義。此外,計劃還鼓勵長者留下倩影,透過「美麗黃昏」活動,為長者拍攝紀念照或錄下想對親友說的話,讓長者表達內心感受。
除了「樂在晚霞」計劃,因應獨居長者長期缺乏社交,遇到問題時會徬徨無助,街總亦不斷擴展原有的獨居長者服務,為獨居長者提供日常生活協助的同時,定期進行家居探訪和電話慰問,節日時送上節慶禮品和祝福。劉美兒說:「獨居長者往往渴求關愛和交流,我們藉送禮的形式上門拜訪,讓他們感到被人關心,亦能及時關顧長者的身心狀況,提供支援。」對於貧困無助的獨居長者,「獨居長者廿四小時緊急呼援服務資助計劃」透過資助「平安通」的服務費用和固網電話季度費,讓有需要人士得到適切支援。
一般人認為長者諱談死亡議題,但劉美兒在服務期間,發現有些長者的心態反而比年輕一輩更開放,「很多長者在參觀或聽講座時,會主動詢問牌位、骨灰箱、法事的價錢,甚至要求親身體驗整個過程,他們還會和旁人交換意見,希望選出適合自己的殯葬方式,每場活動都充滿歡聲笑語,死亡話題在這裡毫無禁忌。」
劉美兒指出,有些長者嘴上說着不害怕死亡,或者對善終服務沒有興趣,其實是不想身邊的親友擔心。人在面對生命終結時感到恐懼是正常事,計劃不但讓長者明確自己身後安排,更重要是學會向親友表達感受及意願,使親友接納自己的決定,並在過程中給予支持。
多方推廣善終概念
計劃發展至今,除了長者,還吸引了中青年的人士參加,劉美兒曾詢問他們參加活動的原因,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想為親人和自己的身後事做好準備,以免事情發生時有所遺憾,亦有小部份人是對善終服務感到好奇,想瞭解更多。參加活動的年輕人每年都有上升,更有不少人加入善終義工行列,協助推廣及發展善終服務。「參與計劃的義工共有32人,他們會安撫臨終及喪親家庭的悲傷情緒,並參與善終和殯葬過程,讓受助者有尊嚴地離開。」
劉美兒擔任計劃工作兩年,經常面對生離死別,令她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我以前對死亡話題一直採取逃避的態度,接觸這份工作後,看到很多受助者即使直面死亡,仍保持樂觀開朗,便明白生命雖然無常,但死亡只是一場未知的旅程,只要提前做好準備,就能坦然地面對當下的生活,並為社會作出貢獻。在服務期間,我亦看到很多人把感情埋藏心底,即使臨近人生的終點,仍很難對親友表達愛意。我現在會更加珍惜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時間,及時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免將來後悔。」
計劃亦不局限於社服機構,近年亦積極推廣到學校,惟成效一般。「學校對此類活動表示興趣不大,部份院校對講述死亡的活動亦有牴觸。」為了喚醒大眾對善終服務的關注,計劃經常推出各種同樂活動,例如「凝視生命」攝影比賽活動、「生命在你手」標語創作比賽等。今年更推出一款以善終服務為主題的桌遊。劉美兒介紹,這款桌遊的玩法與「大富翁」相似,較為特別的是設有臨終「四道」(註),給予參加者向親友抒發感受的機會,她期望透過這款桌遊吸引更多青少年關注,以玩樂形式推動生死教育和善終服務的發展。
劉美兒透露,未來會繼續加強推廣,例如擴大服務範圍、在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投放宣傳,期望把「善終」的概念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義工分享
冀服務擴及非長者
盧棨邦參與善終義工兩年,年紀輕輕的他,已能處變不驚地處理葬禮大小事務。他說,這是經過多次實踐累積所得。「雖然曾接受善終義工培訓,但見到相熟長者的遺體,仍會恐懼、悲傷。隨着接觸多了,明白到生死定理,只要把他們美好一面記在心中即可。」
雖然工作繁忙,但盧棨邦一直把握公餘時間參與義工服務,有時候突然收到請求,亦會盡量抽空幫忙。「善終義工不是程序性的工作,經常會遇到突發情況,如果受助者的親友不能即時趕到,能依靠的只有我們了。」
雖然善終義工旨在幫助人生善終,但人生不是只有美好結局,盧棨邦就曾遇到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我曾遇過一名癌症病人,他的家人不幸在他患病期間相繼去世,他只得一面忍受病痛的折磨,一面料理家人的身後事,唏噓感嘆之餘,我們只能盡自己能力去幫助他。」
計劃展開多年,服務對象主要是長者,鮮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盧棨邦認為善終服務應該普及到各年齡層,他期望計劃能吸引到年輕人注意,擴大宣傳和服務範圍,守護每個人「老有所依,末有所安」的願望。
對死亡有新領悟
甄媚笑是計劃的善終義工之一,她參加過不少親友的葬禮,過程中總會看到逝者家屬一面強忍悲痛,一面處理複雜的殯葬事務,對他們的身心是很大的挑戰。當知道此項善終服務計劃時,就抱着嘗試的心態參與,過程中學到很多相關知識,亦看到很多孤苦無依的人能夠有尊嚴地離開,讓她深受感動,於是開始成為善終義工的一份子。
已經退休的甄媚笑,空餘時間都會投身義工活動,職責是照顧獨居長者。「獨居長者普遍渴望探訪和關懷,他們少有機會跟別人交談,每次看到我上門,就會開心地拉着我聊天,所以我越做越滿足,完全不覺得疲累。」
處理過不少長者個案,甄媚笑對死亡有新的看法:「以前希望自己的葬禮能辦得體面隆重,現在認為死亡只是一件平常的事,因此更傾向簡易的樹葬,不但實惠,還有大自然相伴。人生只有數十年時間,最後一程不用做太多事,只要把我放在心中想念就可。」
註:「四道」指的是「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藉由完成這四個動作,引導當事人回顧自己的人生,並放下恩怨和遺憾。
文:陳錦城 圖:宋楚珊、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