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于去年迎来百年华诞的澳门中华教育会(下简称“教育会”),是澳门历史最悠久的文化教育团体之一,自成立以来,一直弘扬爱国爱澳精神,致力促进澳门教育事业发展,得到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拥戴。
澳门中华教育会理事长郑洪光称,教育会百年来积极求进,在未来的日子,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会务创新,把澳门教育事业办得更好。
办会初心不变
1920年初,受到内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发,澳门教育界萌生了组织教育团体的念头,澳门中华教育会在此背景下诞生。从昔日民间自发办学,到接受政府提供津贴,教育会一路走来,都以团结澳门教育界人士,爱国爱澳,拥护“一国两制”,弘扬中华文化,共同推进澳门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
郑洪光表示,教育会在百年发展的历程中,一直紧贴时代步伐,但有四点绝不会变:一是爱国爱澳的初心不变,二是推动澳门教育发展的使命不变,三是关心教师、维护教师合理权益的定位不变,四是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责任不变。
郑洪光指出,澳门特区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历任行政长官都把“教育建澳、人才兴澳”作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回归以来,澳门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举例,在2018年PISA测试(注1)中,澳门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都排在79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3位,OECD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指出,澳门是唯一一个教育质量持续兼快速进步的国家/经济体。此外,特区政府和学校一直积极推动爱国爱澳教育,澳门青少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较高。
联手湾区推STEM教育
作为澳门百年来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教育会重视拓展区域合作,近年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交流合作,加入了大湾区STEM教育团队。郑洪光介绍,STEM是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4个范畴的缩写。在此基础上,还有教学团体会加入艺术(Art)元素,称为STEAM教育。
过去20年,STEM教育日益受到社会重视,成为全球教育焦点,相关课程遍及中国、中国台湾、英国、法国、韩国等地。其课程设计有别于传统科目,着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培训学生逻辑思维、解难能力、创新技能应用、协作能力、创意力等能力,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及全球因急速的经济、科学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转变和挑战。
“目前,STEM教育在大湾区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有固定的课程范围。有学校会把STEM融入正规课程中,成为独立的一科,有的则融入常识及电脑课程内,又或纳入课余活动当中。”郑洪光称,从教育角度而言,要推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重视STEM教育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高度融合;需要专注STEM课程的开发、教学实施及空间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避免STEM与生活脱节,让课程更生活化、实用化、具象化。
郑洪光认为,粤港澳三地有必要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STEM教育发展的新生态,建设集实践、研究、工作的共同体,以点带面,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创造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品牌、建设大湾区科创型人才高地作出贡献。
2019年底,为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香港岭南大学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澳门中华教育会联合主办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原订于去年6月在澳门召开的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大会,因疫情关系延期举行。郑洪光表示,教育论坛确定于今年内举行,教育会定当尽力办好,期望取得丰硕成果。
共建湾区教育联盟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澳门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同时亦可促进澳门师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郑洪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出后,教育会和内地的教育部门、学校及社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联盟是大势所趋。
2020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在香港、珠海举行,论坛期间,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注2)正式成立,郑洪光当选该会副主席。他说,粤港澳三地的教育模式各具特色,值得相互借鉴学习,联合会的成立不但必要也很及时,能够加强三地学校互通协作。“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教育能够成为中国湾区教育的引领者,成为世界湾区基础教育的新典范。”
教育会与广东省教育学会、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大湾区各城市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团体,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合作交流活动。在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前提上,教育会积极参与各类和教育相关的协同发展项目。郑洪光说:“将来,我们会继续推动和支持会员学校和大湾区学校缔结‘姊妹学校’,亦会推动澳门师生参与大湾区各类型与教育相关的项目,进一步增加澳门师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冀澳门青年千帆竞发
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领域先行先试,鼓励加强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和交流,让更多的港澳青年可以到大湾区进行实习和就业。郑洪光指出,澳门实行15年免费教育,提供多元的升学途径,学生的学业竞争相对较少。未来,大湾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合作和交往必定越来越密切,澳门青年要为未来作好准备,增强竞争意识,充份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才能在职业生涯立于不败之地。
因应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迎来转变的契机。郑洪光称,随着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终身学习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到来,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将会相互渗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促使教育的合作交流增多。他指,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在疫情期间,已发展出在线线下教学的新学习模式。
郑洪光表示,为了推动澳门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教育会首要任务是继续推动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做好家国情怀的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宪法》、澳门《基本法》、《国家安全法》等的宣传教育工作。
与此同时,教育会期望特区政府制订好下一阶段非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做好高等教育与非高等教育的衔接,加强教育对外合作和交流;落实教育用地规划,让青少年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进一步提升本地的教育教学质量,适时检讨及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教育效能。
此外,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始终是青少年学生,他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让未来主人翁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澳门教育界的未来发展,郑洪光充满信心:“澳门的教育定可越办越好!”
注1:PISA(国际学生评估计划)测试是OECD(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每3年举行一次的大规模测验,目的是评估15岁青少年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网址:www.oecd.org/pisa/
注2: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是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香港校长专业发展促进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香港岛校长联会、九龙地域校长联会、新界校长会、澳门中华教育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地区中小学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合作平台。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中华教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