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吳衛鳴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堆疊如山的史料、文獻,以及琳琅滿目的舊物收藏。這位集郵票設計師、藝術家與教育家於一身的人物,骨子裡亦是一位執着於守護城市記憶的「收藏家」。在他眼中,每枚郵票都是向世界訴說澳門故事的明窗;而他珍藏的每件舊物,都在靜默中述說這座小城的鮮活往事。
童年畫筆下的文化基因
吳衛鳴與郵票的緣分,深深交織着他與兄長――澳門著名郵票設計家吳衛堅的藝術傳承。兩兄弟的藝術啟蒙,則始於澳門水彩畫名師甘長齡先生的畫室。「我和哥哥從小跟隨甘先生學畫,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構圖、色彩與形式的精髓。」吳衛鳴憶述,這段扎實的繪畫訓練,為他日後的藝術生涯奠定了堅實根基。
然而,傳統並未桎梏吳衛鳴的創作靈魂。「我的線條總是歪歪扭扭,帶點『曳』的隨性。我希望作品多些感性,少些理性――柱子不必筆直,橫樑不必平整,因為我們的眼球是圓的,畫出眼前的感覺就夠了。」這種突破常規、注重內心感受的表達,成為他郵票設計的美學基調。
值得一提的是,其兄吳衛堅在郵票設計領域成就斐然,被吳衛鳴親切喚作「郵票大佬」。1983年,吳衛堅在「地區藥用植物」郵票設計比賽奪冠後,便開始成為郵電局特邀郵票設計師,創作出無數經典郵品,堪稱澳門郵壇泰斗。吳衛鳴坦言,自己的郵票熱情與美學認知,深受這位亦師亦兄的「大佬」啟迪。
郵票設計的方寸魅力
對吳衛鳴而言,郵票設計是一門充滿挑戰的「方寸藝術」。他將其與海報設計對比:「海報尺幅大,信息直觀但時效性強;郵票雖小,卻能永恆流傳。在方寸間平衡文字與圖像,是一場對設計功力的極致考驗。」這微小空間,既是文化濃縮的載體,也是傳承城市記憶的獨特媒介。
吳衛鳴自喻為「文化蜜蜂」,在豐富多彩的文化花叢中採擷養分。「文化如花海,繽紛多姿。我像蜜蜂,汲取不同地域、不同藝術的精華。」繪畫、設計與多元文化滋養着他的創作靈感,而郵票正是他將文化精髓化為藝術之蜜的結晶。
「能成為郵票設計師,是莫大的榮耀。」這份榮耀具有莊重的使命與全球影響力。即便經驗豐富,他仍保持謙遜:「每一次郵票創作,都是一場學習的旅程,是汲取文化養分、精進技藝的寶貴機遇。」
集郵開啟世界之窗
吳衛鳴對郵票的熱愛遠不止於設計,集郵是他生命中一首悠長溫暖的樂章,這份愛好源於父親。來自葡語國家的珍品,更為年少的他開啟了眺望世界的第一扇窗。「哥哥的收藏更多,他可是大佬!」吳衛鳴語氣中始終流露着對兄長的敬佩與兄弟間共享郵趣的溫情。
他的集郵世界從澳門、葡萄牙及其屬地,延伸至祖國山河、香港、美國與馬來亞等地,小小集郵冊成為他探索全球的獨特地圖。採訪中,吳衛鳴展示他的「時光寶盒」,小心翼翼翻開厚重的集郵冊,指尖輕撫泛黃的郵票,細道每枚郵票背後的文化故事。
他的收藏遠不止郵票。一張張泛黃、邊緣已磨損的幾十年前舊單據,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炮竹包裝紙――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與郵票一樣,都是他觸摸歷史、感知澳門文化肌理的載體。這份對細節的執着,映照出他作為文化守護者的深情與責任。
「集郵讓我看見更廣闊的世界。」他說,通過郵票認識到家鄉,瞭解全球。整理郵票的過程還鍛煉了耐心,「按國家、主題分類,比較不同地區的動物主題郵票,總能發現趣味與差異。」
郵票上的文化守望
吳衛鳴對郵票呈現澳門題材寄予厚望。「澳門有太多獨特的故事,歷史傳統與文化遺產都值得通過郵票傳播。」他不僅呼籲,更以實際行動推動文化傳承。他設計的202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頒佈五十周年》澳門紀念郵票,取材自其速寫畫作,以獨特筆觸呈現大三巴牌坊、鄭家大屋、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媽閣廟和崗頂劇院這5處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建築,傳遞文化保護的深遠意義。
而他1995年設計的《國際音樂節》郵票,則巧妙融合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古裝人物的西化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成為他設計生涯的摯愛。
從甘長齡畫室中的懵懂少年,到澳門文化建設的掌舵者,再到方寸郵票間的藝術耕耘者,吳衛鳴始終如他自喻的「文化蜜蜂」,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理性與感性間尋找平衡。一枚枚從他手中誕生的澳門郵票,承載着歷史記憶、文化精髓與城市氣質,飛越千山萬水,向世界訴說這座東西方文明交匯之地的永恆魅力。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