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文化蜜蜂”吴卫鸣 用邮票传扬澳门记忆

澳门杂志
166期
  • “文化蜜蜂”吴卫鸣 用邮票传扬澳门记忆

  • 吴卫鸣设计的202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颁布五十周年》澳门纪念邮票,取材自其速写画作,传递文化保护的深远意义。

  • 海报尺幅大,信息直观但时效性强;邮票虽小,却能永恒流传。在方寸间平衡文字与图像,是一场对设计功力的极致考验。 —— 邮票设计师 吴卫鸣

  • 由吴卫鸣设计的“澳门传统门楼”邮票(1998年),将历史建筑物活跃于纸上。

  • 吴卫鸣收藏品众多,当中包括中国首枚生肖猴年邮票。

  • 吴卫鸣的早期邮票设计。图左为他的首套设计“世界卫生组织四十周年”(1988年)。

  • 1995年推出的“国际音乐节”邮票,巧妙融合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古装人物的西化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成为吴卫鸣设计生涯的挚爱之作。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文化蜜蜂”吴卫鸣 用邮票传扬澳门记忆
“文化蜜蜂”吴卫鸣 用邮票传扬澳门记忆

走进吴卫鸣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堆迭如山的史料、文献,以及琳琅满目的旧物收藏。这位集邮票设计师、艺术家与教育家于一身的人物,骨子里亦是一位执着于守护城市记忆的“收藏家”。在他眼中,每枚邮票都是向世界诉说澳门故事的明窗;而他珍藏的每件旧物,都在静默中述说这座小城的鲜活往事。 

吴卫鸣设计的202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颁布五十周年》澳门纪念邮票,取材自其速写画作,传递文化保护的深远意义。
吴卫鸣设计的202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颁布五十周年》澳门纪念邮票,取材自其速写画作,传递文化保护的深远意义。

 

童年画笔下的文化基因

吴卫鸣与邮票的缘分,深深交织着他与兄长――澳门着名邮票设计家吴卫坚的艺术传承。两兄弟的艺术启蒙,则始于澳门水彩画名师甘长龄先生的画室。“我和哥哥从小跟随甘先生学画,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构图、色彩与形式的精髓。”吴卫鸣忆述,这段扎实的绘画训练,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根基。

然而,传统并未桎梏吴卫鸣的创作灵魂。“我的线条总是歪歪扭扭,带点‘曳’的随性。我希望作品多些感性,少些理性――柱子不必笔直,横梁不必平整,因为我们的眼球是圆的,画出眼前的感觉就够了。”这种突破常规、注重内心感受的表达,成为他邮票设计的美学基调。

值得一提的是,其兄吴卫坚在邮票设计领域成就斐然,被吴卫鸣亲切唤作“邮票大佬”。1983年,吴卫坚在“地区药用植物”邮票设计比赛夺冠后,便开始成为邮电局特邀邮票设计师,创作出无数经典邮品,堪称澳门邮坛泰斗。吴卫鸣坦言,自己的邮票热情与美学认知,深受这位亦师亦兄的“大佬”启迪。

海报尺幅大,信息直观但时效性强;邮票虽小,却能永恒流传。在方寸间平衡文字与图像,是一场对设计功力的极致考验。                   ——  邮票设计师  吴卫鸣
海报尺幅大,信息直观但时效性强;邮票虽小,却能永恒流传。在方寸间平衡文字与图像,是一场对设计功力的极致考验。 —— 邮票设计师 吴卫鸣

 

邮票设计的方寸魅力

对吴卫鸣而言,邮票设计是一门充满挑战的“方寸艺术”。他将其与海报设计对比:“海报尺幅大,信息直观但时效性强;邮票虽小,却能永恒流传。在方寸间平衡文字与图像,是一场对设计功力的极致考验。”这微小空间,既是文化浓缩的载体,也是传承城市记忆的独特媒介。

吴卫鸣自喻为“文化蜜蜂”,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花丛中采撷养分。“文化如花海,缤纷多姿。我像蜜蜂,汲取不同地域、不同艺术的精华。”绘画、设计与多元文化滋养着他的创作灵感,而邮票正是他将文化精髓化为艺术之蜜的结晶。

“能成为邮票设计师,是莫大的荣耀。”这份荣耀具有庄重的使命与全球影响力。即便经验丰富,他仍保持谦逊:“每一次邮票创作,都是一场学习的旅程,是汲取文化养分、精进技艺的宝贵机遇。” 

由吴卫鸣设计的“澳门传统门楼”邮票(1998年),将历史建筑物活跃于纸上。
由吴卫鸣设计的“澳门传统门楼”邮票(1998年),将历史建筑物活跃于纸上。

 

集邮打开世界之窗

吴卫鸣对邮票的热爱远不止于设计,集邮是他生命中一首悠长温暖的乐章,这份爱好源于父亲。来自葡语国家的珍品,更为年少的他打开了眺望世界的第一扇窗。“哥哥的收藏更多,他可是大佬!”吴卫鸣语气中始终流露着对兄长的敬佩与兄弟间共享邮趣的温情。

他的集邮世界从澳门、葡萄牙及其属地,延伸至祖国山河、香港、美国与马来亚等地,小小集邮册成为他探索全球的独特地图。采访中,吴卫鸣展示他的“时光宝盒”,小心翼翼翻开厚重的集邮册,指尖轻抚泛黄的邮票,细道每枚邮票背后的文化故事。

他的收藏远不止邮票。一张张泛黄、边缘已磨损的几十年前旧单据,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炮竹包装纸――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与邮票一样,都是他触摸历史、感知澳门文化肌理的载体。这份对细节的执着,映照出他作为文化守护者的深情与责任。

“集邮让我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他说,通过邮票认识到家乡,瞭解全球。整理邮票的过程还锻炼了耐心,“按国家、主题分类,比较不同地区的动物主题邮票,总能发现趣味与差异。”

吴卫鸣收藏品众多,当中包括中国首枚生肖猴年邮票。
吴卫鸣收藏品众多,当中包括中国首枚生肖猴年邮票。

 

邮票上的文化守望

吴卫鸣对邮票呈现澳门题材寄予厚望。“澳门有太多独特的故事,历史传统与文化遗产都值得通过邮票传播。”他不仅呼吁,更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传承。他设计的202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颁布五十周年》澳门纪念邮票,取材自其速写画作,以独特笔触呈现大三巴牌坊、郑家大屋、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妈阁庙和岗顶剧院这5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建筑,传递文化保护的深远意义。

吴卫鸣的早期邮票设计。图左为他的首套设计“世界卫生组织四十周年”(1988年)。
吴卫鸣的早期邮票设计。图左为他的首套设计“世界卫生组织四十周年”(1988年)。

而他1995年设计的《国际音乐节》邮票,则巧妙融合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古装人物的西化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成为他设计生涯的挚爱。

从甘长龄画室中的懵懂少年,到澳门文化建设的掌舵者,再到方寸邮票间的艺术耕耘者,吴卫鸣始终如他自喻的“文化蜜蜂”,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理性与感性间寻找平衡。一枚枚从他手中诞生的澳门邮票,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精髓与城市气质,飞越千山万水,向世界诉说这座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的永恒魅力。

1995年推出的“国际音乐节”邮票,巧妙融合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古装人物的西化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成为吴卫鸣设计生涯的挚爱之作。
1995年推出的“国际音乐节”邮票,巧妙融合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古装人物的西化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成为吴卫鸣设计生涯的挚爱之作。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 受访者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