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邮票,大仅盈寸,如何承载一座城市的数百年文脉?澳门邮票设计师、澳门理工大学副教授钟渠盛,以设计者、教育者与文创研究者的三重视角,为澳门邮票勾勒出一条融汇传统与创新的文化之路。
“怀旧慢邮”到“文创新生”
谈及澳门邮票的独特魅力,钟渠盛眼中闪烁热情:“澳门邮票的美,在于它兼容并蓄,融古今中外于一体。从传统中国风的隽永,到现代西方的前卫,皆能在这方寸间共鸣。这种多元交融的活力,让澳门邮票熠熠生辉。”
邮票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载体,承载情感,也点燃创意。钟渠盛提出“怀旧慢邮”运动的概念,他表示,生活于智能手机年代的我们,大概已忘记贴邮票寄信的乐趣,这个活动鼓励市民与旅客,在澳门挑选自己的心仪邮票,手写一封信笺或明信片,寄给远方亲友或未来的自己,把邮票重新返回寻常百姓家。“这种慢生活的仪式感,能与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气质相辅相成。邮票不仅承载情感,更将城市文化随邮路作更寛广传播,能显着提升其影响力与市场渗透力。”
钟渠盛还提出更具开创性的邮票IP深度开发构想,借鉴内地邮政文创店的成功经验,将邮票的精美图象进行“二次创作”,转化为多元文创产品的主图象。“茶杯、T恤⋯⋯可以是开端。”我们需要一些更具巧思的载体,让艺术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把这微型艺术作品更有效地强化展现。他强调,打造澳门邮票专属IP的重要性,通过衍生系列文创产品,既能创造更高市场价值,又可成为推广澳门文化的一个强力引擎。
精雕细琢的艺术匠心
从草图到成品,邮票设计是一场精密的艺术博弈。钟渠盛坦言,因为空间上的限制,邮票当是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高难度品类”。一项创作始于与委托方的深入沟通与详尽资料搜集,接着在草图阶段反覆探索主题意念、构图、背景与故事性。“深化阶段尤为关键,需在一吋见方的空间精雕细琢,平衡视觉趣味与信息清晰度,确保构图、色彩与风格和谐统一。”他特别提到澳门邮票的独特要求:绘画风格需简练精准,文字排版清晰可辨,历史文化内涵更须分毫不差。
邮电局赋予设计师的创作自由,是钟渠盛尤为珍视的优势。“这种开放氛围,是澳门邮票能持续产出精品的关键。”他表示,澳门的包容性为艺术探索提供了沃土。以他设计的体育运动主题邮票为例,这是钟渠盛所钟爱的动态人体题材,也是创新实践的试验场。在东亚运动会邮票中,他将中国书法笔触化为抽象的运动线条,巧妙融入西方数码元素,营造强烈动感,形成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其后,他延续这一动态风格的后续作品,荣获香港的体艺创作大赛奖项,并获东方航空公司选用,于奥运年每月航班杂志封面亮相,赢得广泛赞誉。他又以两位学生利用“Dino”IP主角创作的邮票作品为例,进一步展现澳门邮票设计的持续革新与创新活力。
“能参与澳门邮票的设计,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钟渠盛动情地说:“感谢邮电局的信任,让我能为这片地方贡献力量。”
澳门美学的交融印记
谈及澳门邮票的美学标识,钟渠盛以城市本身为喻:“澳门邮票一如澳门这座城市,多元荟萃,兼容并蓄。”这里既有像马伟达笔下的西方现代风尚,也有如潘锦玲作品中中国仕女花鸟水墨的隽永韵味,“古今中外”在小小的空间交织共生。
“除了严肃的文化主题,澳门邮票还融入了亲近民众的贴地题材。”钟渠盛补充,“比如街头巷尾的生活场景,亲切接地气;同时,也不乏抒发家国情怀与积极精神的佳作。”这种“Hybrid”(混合)的作品风貌,结合亲民题材与深厚文化底蕴,精准映射了澳门独特的城市基因,成为澳门邮票的鲜明特色。
作为设计教育者,钟渠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抽离固有框架与认知,重视与重新挖掘本土文化。他并不追求引领审美潮流,而是专注培养学生对澳门文化美学的敏锐感知,鼓励以现代视觉语言诠释在地特色。他深信,屡获国际殊荣的澳门邮票,是提升公众审美素养的上佳媒介。“透过欣赏与分享这些兼具艺术与设计价值的作品,审美眼光自然得到滋养。”他强调,若结合“怀旧慢邮”等活动,让邮票更深入市民与旅客的生活,其美育功能与文化影响力将更显着。
小邮票的世界征程
在全球化浪潮中,澳门邮票以方寸之美,诉说中国故事与澳门风情。钟渠盛的构想前沿而清晰:作为澳门深具市场潜力的传统文化创意品类,邮票蕴含无限可能,等待深化的文创开发与品牌推广。借助新媒体与KOL的影响力,结合AI技术的创新应用――如将邮票图案转化为数字壁纸,或融入动态化、3D空间呈现等多元形式,让这小巧精致的艺术得以突破传统,焕发全新生命力。如此,澳门邮票不仅能成为城市品牌的璀璨名片,更可在全球文化创意舞台上绽放光芒,传递澳门独特的文化魅力。
对于初涉集邮的爱好者,钟渠盛的建议简单而真挚:“从你喜爱的主题、触动你的画面开始,享受当中视觉的乐趣,收藏自然水到渠成。”谈及投资升值,他坦言非其所长,更推崇“始于热爱,方得真趣”的初心。一枚澳门邮票,在钟渠盛的解读中,既是文化传承的微型画卷,也是美学创新的试验场,更是城市精神远播的轻盈信使。以传统笔墨邂逅现代设计,以方寸之地拥抱无界想像,澳门邮票正以其独特的“Hybrid”美学,在世界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史诗。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