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華冠錦衣 探一朝制度與盛衰

澳門雜誌
140期
  •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至卷七為冠服,系統地記錄了質地、紋樣以及與相應官職品級的對照。

  • 華冠錦衣 探一朝制度與盛衰

  • 祭祀禮服

  •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繡文物組副研究館員王鶴北表示,服飾展品存在休眠期,不能頻繁出展,因為絲織品的化學結構是絲蛋白,保存在不適宜的光照、溫度、濕度中都會使其結構變脆弱、褪色。

  •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繡文物組副研究館員章新表示,在故宮工作非常有趣的一點是,能夠通過文物探秘其背後的故事。

  • 月白色是明代已流行的衣色。除了被用於夕月祭祀服飾中,更廣泛地用在吉服、常服、便服中,也是清宮中最常見的衣色。

  • 王鶴北表示,若遇到瀕危物種的文物時,須要進行特殊報關。展廳中的一件梅花鹿皮行裳,便是一例。

  • 從一系列畫像推斷,藍色才是皇帝最喜歡穿着的服色。

  • 道光皇帝《喜溢秋庭圖》,從服色可看出各人的身份地位。

  • 杭州織造局生產的織物絲質好,輕盈柔軟,細膩富有光澤,圖為明黃色緞繡八寶金龍紋女夾龍袍。清雍正(公元1723-1735)

  • 晚清服飾中出現了龍膽紫、賽璐珞等舶來品。

  • 清代服色中的「三藍」,由龍紋、蝠壽紋飾、緣飾及地子都以藍色為主,是一種極有特色的裝飾風格。

  • 十二章紋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華冠錦衣 探一朝制度與盛衰
華冠錦衣 探一朝制度與盛衰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就是「禮儀衣冠之國」的意思。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積澱了豐厚的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時裝引領着不同的風尚,回望歷史,通過一個朝代的穿着服飾,亦可感知當時所流行的思想風潮及審美趣味。

置身「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廳內,被琳瑯滿目、精美華麗的服飾包圍,彷彿穿越時空,來到清代宮廷之中,皇帝身穿威嚴的朝服在太和殿參加朝會、精心打扮的貴妃穿着花盆底鞋在花園散步、皇子與公主們身穿色彩活潑的便服在庭園玩樂……

觀眾徜徉在豐富的服飾展中,不但能欣賞清代精湛的織繡工藝,還能參照清代典籍、圖像瞭解清代服飾制度、文化內涵,以及盛衰的歷史痕跡。

祭祀禮服
祭祀禮服

一針一線皆故事

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帝后服飾有數萬件之多,門類非常齊全,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繡文物組副研究館員王鶴北稱,在挑選展品的時候,主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出境文物級別的限制,二是文物本身的狀況,三是綜合展覽大綱的要求。「為了綜合展示各個時期清代帝后的服飾,我們特意從各個門類中挑選裝飾性更美觀的展品,期望大眾能夠感受到華服之美。」

步入澳門藝術博物館4樓展廳,可以看到款式風格多樣的服飾,王鶴北介紹,這些服飾都是帝后出席不同場合穿着的,清宮有一個檔案名為《穿戴檔》,詳細地記錄了一年四季,皇帝從早到晚穿着的服飾。「皇帝會根據行程置換衣服,例如在元旦當日,早上拜佛穿常服;行禮換吉服;祭天換禮服;燕居換便服等,具體換衣頻率是根據當天要出席的場合來決定。」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繡文物組副研究館員王鶴北表示,服飾展品存在休眠期,不能頻繁出展,因為絲織品的化學結構是絲蛋白,保存在不適宜的光照、溫度、濕度中都會使其結構變脆弱、褪色。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繡文物組副研究館員王鶴北表示,服飾展品存在休眠期,不能頻繁出展,因為絲織品的化學結構是絲蛋白,保存在不適宜的光照、溫度、濕度中都會使其結構變脆弱、褪色。

在中國,縱觀古今都有每逢新年穿新衣的習俗,清代帝后每年又會置辦多少服飾?王鶴北解釋,清代沒有明文規定帝后每年新造衣服的次數,主要根據當時朝廷的財政狀況和實際需要,每朝每代都有一定波動。例如,在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等重要的喜慶場合都會置辦齊全的衣服。

在我們眼前展現的百年歷史服飾,至今仍然璀璨奪目,不禁讓人讚歎服飾的精緻做工,也對其恆久絢麗的秘密產生好奇。王鶴北說:「一是服飾原本外觀就非常完美,沒有過多的使用痕跡,降低霉變和蟲蛀的可能;二是服飾距離現代很近,配以科學的管理方式保存,高度完整地保留原貌。」

清朝服飾的流轉與演變

滿族被喻為馬背上的民族,清代服飾可看到不少北方遊牧民族的元素。王鶴北介紹,清代滿族在入關以前稱為女真族,為了適應長期在關外的遊牧生活,他們向蒙古族學習抵禦寒冷之法,從而形成了保護手部,又便於射箭的「馬蹄袖」服飾結構。「此外,從蒙古部落的考古壁畫中可以瞭解到,至少在元代的時候,『披肩領』已經存在,具有擋雨擋雪的實用功能,由於披上後顯得肩很寬,氣勢非常強,來到清代就演變成具有儀式性的服飾結構。」

王鶴北表示,若遇到瀕危物種的文物時,須要進行特殊報關。展廳中的一件梅花鹿皮行裳,便是一例。
王鶴北表示,若遇到瀕危物種的文物時,須要進行特殊報關。展廳中的一件梅花鹿皮行裳,便是一例。

自滿族入關以後,其服飾和漢服的融合漸趨明顯,王鶴北補充,儘管明清交替之際,有「剃髮易服」的規定,但清政府為了緩和緊張的社會氛圍,頒佈了「男從女不從」的號令,所以在女性服飾上明顯觀察到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在清代前中期的行樂圖中,尤其是雍正以後,出現了典型的漢族女性上襖下裙畫像。道光咸豐時期,女性服裝由功能性修身長袍,轉變成漢式寬大飄逸的長袍。同治光緒時期,在慈禧的袍子上出現了類似漢族馬面裙的褶皺裝飾。」

滿族服飾除了受到原始遊牧民族、漢族的影響外,在清代早期與西方的溝通交流中,也出現了具有西方元素的服飾,例如由俄羅斯進口的呢子、皮草,歐洲的機織花邊。在道光時期,服飾上出現了化學染料龍膽紫,由於其造價低廉、色牢度好,很快就風靡全球,在後期更影響了清代服飾的色彩譜系。「在是次展廳中就有一件小坎肩,綢繡的孔雀開屏紋上運用了龍膽紫的顏色,並出現了一種類似雲母片的進口裝飾材料――賽璐珞。」晚清王室服飾應用造價低廉的顏料與裝飾物,一方面印證清朝的衰落,另一方面顯示西方國家經過工業化之後日益強盛的影響力。

晚清服飾中出現了龍膽紫、賽璐珞等舶來品。
晚清服飾中出現了龍膽紫、賽璐珞等舶來品。

辨等威、昭品秩

清朝實施詳細的國家檔案管理體系,涵括了王室生活等細節管理,從經濟角度看也盡顯科學性。「王室設有專門管理皇家事務的後勤部門,每年都會將王室的衣服晾曬與清潔,為了便於記錄,每件衣服都栓一個黃紙籤,上面記錄了衣服的顏色、質地、紋樣、工藝、時間等信息,是研究清代服飾的一個重要依據。」

受政治和經濟影響,清代早期皇帝的朝袍花紋、樣式、顏色等都比較簡單,康熙早期,服飾制度逐漸建立,乾隆中期服飾制度完善。在200多年間,清朝陸續頒佈了大量的服飾法令,包括5部會典,其中《皇朝禮器圖式》以圖文並茂的模式,對祭器、儀器、冠服、樂器、鹵簿、武備等內容進行描繪。王鶴北指引,參觀者可從放於展廳的皇帝和皇后朝服與《皇朝禮器圖式》互相對照,「該圖冊詳細記錄了皇帝在不同的季節、場合的穿着,對瞭解和研究清朝典章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至卷七為冠服,系統地記錄了質地、紋樣以及與相應官職品級的對照。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至卷七為冠服,系統地記錄了質地、紋樣以及與相應官職品級的對照。

清代服飾具有強烈的等級性,可通過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質料和飾物等五大元素來體現,例如只有帝位級能使用的明黃色、黑狐皮質料、龍紋紋樣等規定。至於為甚麼要頒佈如此詳盡的法令?王鶴北補充,「主要因為清初社會發展非常繁榮,百姓在生活富足的條件下,容易獲取珍貴的材料。清王朝為了杜絕僭越的行為,只能不斷推出新的法令以作規定與限制。」

從服裝顏色看地位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繡文物組副研究館員章新介紹,色彩是文物承載的重要文化歷史內容,宮廷服裝顏色既承襲了中原王朝正統,又保存了騎射民族的本色。清代祭祀禮制對服裝色彩有嚴格規定,皇帝在祭天時穿藍色朝服(禮服中的一種),祭月時穿月白色朝服,祭日時穿紅色朝服,祭地時穿明黃色朝服。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繡文物組副研究館員章新表示,在故宮工作非常有趣的一點是,能夠通過文物探秘其背後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織繡文物組副研究館員章新表示,在故宮工作非常有趣的一點是,能夠通過文物探秘其背後的故事。

在大部份人的印象中,象徵帝王的服飾顏色是明黃色,一般這種顏色見於朝袍與龍袍(吉服中的一種),然而章新指出,從大量的畫像資料中推斷,藍色才是清代皇帝最喜歡穿的衣服色彩。「皇帝在宮中大部份時間都是穿着常服,常服又以藍色為主,清代《穿戴檔》就記載乾隆帝在某一日穿着藍色衣服的次數。衣服時常穿着易致磨損,使得衣服更換的頻率變高,這是導致常服和便服藏品少的原因之一。」

從一系列畫像推斷,藍色才是皇帝最喜歡穿着的服色。
從一系列畫像推斷,藍色才是皇帝最喜歡穿着的服色。

章新以《喜溢秋庭圖》為例,闡述清代宮廷服裝顏色的發展源流。《喜溢秋庭圖》是一幅描繪道光帝闔家庭園賞秋的畫作,描畫了時年52歲的道光帝、26歲的孝全皇貴妃以及年幼的四阿哥奕詝(即咸豐帝)、六阿哥奕訢(即恭親王)等人的相貌體態,而且準確地描畫出不同身份的人,在日居生活中的穿衣打扮、服飾佩戴等,體現了色彩體系與政治權力的緊密關聯。

道光皇帝《喜溢秋庭圖》,從服色可看出各人的身份地位。
道光皇帝《喜溢秋庭圖》,從服色可看出各人的身份地位。

在畫中,四阿哥奕詝與父皇道光帝穿着同樣的石青服色,暗示他將繼承皇位。剛剛晉升皇貴妃,主掌後宮的孝全皇貴妃身穿香黃色服裝。穿絳紅色袍的皇六子奕訢(即恭親王)蹣跚學步,牽着他的生母靜貴妃穿偏綠的香色。

章新稱,「儘管孝全皇貴妃剛晉升為皇貴妃,其身穿香黃色而非帝后及皇貴妃專用的明黃色,這是由於在非正式場合中,不會時常穿着亮眼的明黃色,而選擇視覺效果更柔和的香黃色。這也說明了清代服飾制度雖然不能僭越,但服色級別可以由上向下使用。」

清代服色中的「三藍」,由龍紋、蝠壽紋飾、緣飾及地子都以藍色為主,是一種極有特色的裝飾風格。
清代服色中的「三藍」,由龍紋、蝠壽紋飾、緣飾及地子都以藍色為主,是一種極有特色的裝飾風格。
月白色是明代已流行的衣色。除了被用於夕月祭祀服飾中,更廣泛地用在吉服、常服、便服中,也是清宮中最常見的衣色。
月白色是明代已流行的衣色。除了被用於夕月祭祀服飾中,更廣泛地用在吉服、常服、便服中,也是清宮中最常見的衣色。

十二章紋的文化內涵

說起帝王服飾,不但顏色非常講究,就連衣服上的圖案花紋都規定得極其嚴格,而且還有深刻的寓意。作為皇帝吉服之一的龍袍,除了龍紋唱「主角」之外,在龍袍下擺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線,稱為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捲的海浪,挺立的岩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此外,龍袍上還會繡上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五彩雲紋既表現祥瑞之兆,又起襯托作用。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福」相同,是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寓意最為深刻的,當屬「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寓意着皇帝如日月星辰一般普照大地;如高山讓人敬仰、鎮重四方;如龍隨機應變,興雲作雨;如華蟲之彩、明德昭著;如宗彝知深淺之智、不忘先祖;如藻水中滌蕩、清爽潔淨;如火蒸蒸日上;如粉米可以養人;如黼(斧)切割果斷;如黻(弓形)君臣相濟、見善背惡般至善至美的帝德,和至高無上的權利。

繪繡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帝王以下,公卿諸侯品官大臣依等級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章新稱,十二章紋是滿族統治者漢化以及民族融合的表現,清代服飾中完整的十二章紋最早見於乾隆。在歷朝歷代中,把十二章紋應用於服飾上並不罕見,其代表皇帝政治權威的至高無上,更寓意君主的各種美好高尚品德能福澤百姓,體現冠服制度與儒家思想的融合。 

十二章紋

皇帝御用的十二章紋,代表君王的高尚品德,各有寓意。

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

延伸閱讀

宮廷服飾用料講究

江南盛產絲綢,素有「衣被天下」之譽,出產了不少精美絕倫的絲織品,如雲錦、宋式錦、杭州綾、綢等。

「江南三織造」是宮廷御用的織造局,指的是江寧(即南京)織造局、蘇州織造局、杭州織造局。江寧織造局生產的緞匹主要供上(即御用,供帝位級別)用,蘇州織造局生產宮廷賞賜品為主,杭州織造局主要織造綾羅絹綢縐等。三織造局的規模不斷調整和發展,機構設置趨向專業化,分工協作,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江南三織造完成緞匹織造後,便會由織造局押送抵京。為保證質量、防止受潮,上用緞匹走陸運,官用緞匹走水路,抵京後須集中進行質量檢驗,合格的方可入庫。緞匹抵達北京後,由內務府專門的繡作和衣作進行加工,製作成各類袍服。

杭州織造局生產的織物絲質好,輕盈柔軟,細膩富有光澤,圖為明黃色緞繡八寶金龍紋女夾龍袍。清雍正(公元1723-1735)
杭州織造局生產的織物絲質好,輕盈柔軟,細膩富有光澤,圖為明黃色緞繡八寶金龍紋女夾龍袍。清雍正(公元1723-1735)

文:黃桂蘭、曾海英  圖:宋楚珊、故宮博物院、文化局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