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就是“礼仪衣冠之国”的意思。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时装引领着不同的风尚,回望历史,通过一个朝代的穿着服饰,亦可感知当时所流行的思想风潮及审美趣味。
置身“一代昭度――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饰”展厅内,被琳琅满目、精美华丽的服饰包围,彷佛穿越时空,来到清代宫廷之中,皇帝身穿威严的朝服在太和殿参加朝会、精心打扮的贵妃穿着花盆底鞋在花园散步、皇子与公主们身穿色彩活泼的便服在庭园玩乐……
观众徜徉在丰富的服饰展中,不但能欣赏清代精湛的织绣工艺,还能参照清代典籍、图像瞭解清代服饰制度、文化内涵,以及盛衰的历史痕迹。
一针一线皆故事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帝后服饰有数万件之多,门类非常齐全,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织绣文物组副研究馆员王鹤北称,在挑选展品的时候,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出境文物级别的限制,二是文物本身的状况,三是综合展览大纲的要求。“为了综合展示各个时期清代帝后的服饰,我们特意从各个门类中挑选装饰性更美观的展品,期望大众能够感受到华服之美。”
步入澳门艺术博物馆4楼展厅,可以看到款式风格多样的服饰,王鹤北介绍,这些服饰都是帝后出席不同场合穿着的,清宫有一个文件名为《穿戴檔》,详细地记录了一年四季,皇帝从早到晚穿着的服饰。“皇帝会根据行程置换衣服,例如在元旦当日,早上拜佛穿常服;行礼换吉服;祭天换礼服;燕居换便服等,具体换衣频率是根据当天要出席的场合来决定。”
在中国,纵观古今都有每逢新年穿新衣的习俗,清代帝后每年又会置办多少服饰?王鹤北解释,清代没有明文规定帝后每年新造衣服的次数,主要根据当时朝廷的财政状况和实际需要,每朝每代都有一定波动。例如,在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等重要的喜庆场合都会置办齐全的衣服。
在我们眼前展现的百年历史服饰,至今仍然璀璨夺目,不禁让人赞叹服饰的精致做工,也对其恒久绚丽的秘密产生好奇。王鹤北说:“一是服饰原本外观就非常完美,没有过多的使用痕迹,降低霉变和虫蛀的可能;二是服饰距离现代很近,配以科学的管理方式保存,高度完整地保留原貌。”
清朝服饰的流转与演变
满族被喻为马背上的民族,清代服饰可看到不少北方游牧民族的元素。王鹤北介绍,清代满族在入关以前称为女真族,为了适应长期在关外的游牧生活,他们向蒙古族学习抵御寒冷之法,从而形成了保护手部,又便于射箭的“马蹄袖”服饰结构。“此外,从蒙古部落的考古壁画中可以瞭解到,至少在元代的时候,‘披肩领’已经存在,具有挡雨挡雪的实用功能,由于披上后显得肩很宽,气势非常强,来到清代就演变成具有仪式性的服饰结构。”
自满族入关以后,其服饰和汉服的融合渐趋明显,王鹤北补充,尽管明清交替之际,有“剃发易服”的规定,但清政府为了缓和紧张的社会氛围,颁布了“男从女不从”的号令,所以在女性服饰上明显观察到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在清代前中期的行乐图中,尤其是雍正以后,出现了典型的汉族女性上袄下裙画像。道光咸丰时期,女性服装由功能性修身长袍,转变成汉式宽大飘逸的长袍。同治光绪时期,在慈禧的袍子上出现了类似汉族马面裙的褶皱装饰。”
满族服饰除了受到原始游牧民族、汉族的影响外,在清代早期与西方的沟通交流中,也出现了具有西方元素的服饰,例如由俄罗斯进口的呢子、皮草,欧洲的机织花边。在道光时期,服饰上出现了化学染料龙胆紫,由于其造价低廉、色牢度好,很快就风靡全球,在后期更影响了清代服饰的色彩谱系。“在是次展厅中就有一件小坎肩,绸绣的孔雀开屏纹上运用了龙胆紫的颜色,并出现了一种类似云母片的进口装饰材料――赛璐珞。”晚清王室服饰应用造价低廉的颜料与装饰物,一方面印证清朝的衰落,另一方面显示西方国家经过工业化之后日益强盛的影响力。
辨等威、昭品秩
清朝实施详细的国家文件管理体系,涵括了王室生活等细节管理,从经济角度看也尽显科学性。“王室设有专门管理皇家事务的后勤部门,每年都会将王室的衣服晾晒与清洁,为了便于记录,每件衣服都栓一个黄纸签,上面记录了衣服的颜色、质地、纹样、工艺、时间等信息,是研究清代服饰的一个重要依据。”
受政治和经济影响,清代早期皇帝的朝袍花纹、样式、颜色等都比较简单,康熙早期,服饰制度逐渐创建,乾隆中期服饰制度完善。在200多年间,清朝陆续颁布了大量的服饰法令,包括5部会典,其中《皇朝礼器图式》以图文并茂的模式,对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等内容进行描绘。王鹤北指引,参观者可从放于展厅的皇帝和皇后朝服与《皇朝礼器图式》互相对照,“该图册详细记录了皇帝在不同的季节、场合的穿着,对瞭解和研究清朝典章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代服饰具有强烈的等级性,可通过服饰的颜色、纹样、款式、质料和饰物等五大元素来体现,例如只有帝位级能使用的明黄色、黑狐皮质料、龙纹纹样等规定。至于为什么要颁布如此详尽的法令?王鹤北补充,“主要因为清初社会发展非常繁荣,百姓在生活富足的条件下,容易获取珍贵的材料。清王朝为了杜绝僭越的行为,只能不断推出新的法令以作规定与限制。”
从服装颜色看地位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织绣文物组副研究馆员章新介绍,色彩是文物承载的重要文化历史内容,宫廷服装颜色既承袭了中原王朝正统,又保存了骑射民族的本色。清代祭祀礼制对服装色彩有严格规定,皇帝在祭天时穿蓝色朝服(礼服中的一种),祭月时穿月白色朝服,祭日时穿红色朝服,祭地时穿明黄色朝服。
在大部份人的印象中,象征帝王的服饰颜色是明黄色,一般这种颜色见于朝袍与龙袍(吉服中的一种),然而章新指出,从大量的画像资料中推断,蓝色才是清代皇帝最喜欢穿的衣服色彩。“皇帝在宫中大部份时间都是穿着常服,常服又以蓝色为主,清代《穿戴檔》就记载乾隆帝在某一日穿着蓝色衣服的次数。衣服时常穿着易致磨损,使得衣服更换的频率变高,这是导致常服和便服藏品少的原因之一。”
章新以《喜溢秋庭图》为例,阐述清代宫廷服装颜色的发展源流。《喜溢秋庭图》是一幅描绘道光帝阖家庭园赏秋的画作,描画了时年52岁的道光帝、26岁的孝全皇贵妃以及年幼的四阿哥奕詝(即咸丰帝)、六阿哥奕欣(即恭亲王)等人的相貌体态,而且准确地描画出不同身份的人,在日居生活中的穿衣打扮、服饰佩戴等,体现了色彩体系与政治权力的紧密关联。
在画中,四阿哥奕詝与父皇道光帝穿着同样的石青服色,暗示他将继承皇位。刚刚晋升皇贵妃,主掌后宫的孝全皇贵妃身穿香黄色服装。穿绛红色袍的皇六子奕欣(即恭亲王)蹒跚学步,牵着他的生母静贵妃穿偏绿的香色。
章新称,“尽管孝全皇贵妃刚晋升为皇贵妃,其身穿香黄色而非帝后及皇贵妃专用的明黄色,这是由于在非正式场合中,不会时常穿着亮眼的明黄色,而选择视觉效果更柔和的香黄色。这也说明了清代服饰制度虽然不能僭越,但服色级别可以由上向下使用。”
十二章纹的文化内涵
说起帝王服饰,不但颜色非常讲究,就连衣服上的图案花纹都规定得极其严格,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作为皇帝吉服之一的龙袍,除了龙纹唱“主角”之外,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此外,龙袍上还会绣上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寓意最为深刻的,当属“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寓意着皇帝如日月星辰一般普照大地;如高山让人敬仰、镇重四方;如龙随机应变,兴云作雨;如华虫之彩、明德昭着;如宗彝知深浅之智、不忘先祖;如藻水中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蒸蒸日上;如粉米可以养人;如黼(斧)切割果断;如黻(弓形)君臣相济、见善背恶般至善至美的帝德,和至高无上的权利。
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帝王以下,公卿诸侯品官大臣依等级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章新称,十二章纹是满族统治者汉化以及民族融合的表现,清代服饰中完整的十二章纹最早见于乾隆。在历朝历代中,把十二章纹应用于服饰上并不罕见,其代表皇帝政治权威的至高无上,更寓意君主的各种美好高尚品德能福泽百姓,体现冠服制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十二章纹
皇帝御用的十二章纹,代表君王的高尚品德,各有寓意。
延伸阅读
宫廷服饰用料讲究
江南盛产丝绸,素有“衣被天下”之誉,出产了不少精美绝伦的丝织品,如云锦、宋式锦、杭州绫、绸等。
“江南三织造”是宫廷御用的织造局,指的是江宁(即南京)织造局、苏州织造局、杭州织造局。江宁织造局生产的缎匹主要供上(即御用,供帝位级别)用,苏州织造局生产宫廷赏赐品为主,杭州织造局主要织造绫罗绢绸绉等。三织造局的规模不断调整和发展,机构设置趋向专业化,分工协作,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江南三织造完成缎匹织造后,便会由织造局押送抵京。为保证质量、防止受潮,上用缎匹走陆运,官用缎匹走水路,抵京后须集中进行质量检验,合格的方可入库。缎匹抵达北京后,由内务府专门的绣作和衣作进行加工,制作成各类袍服。
文:黄桂兰、曾海英 图:宋楚珊、故宫博物院、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