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回顧仁慈堂 450年悠久歷史

澳門雜誌
130期
  • 20年代仁慈堂

  • 仁慈堂石碑字義:「這間孤兒院由仁慈堂主席米格爾·馬歇度於1637年1月6日開設」。

  • 昔日的白馬行醫院外貌

  • 白馬行醫院的銅鐘現放在仁慈堂博物館

  • 曾經住滿老人的婆仔屋變身為文創基地 

  • 澳門回歸後,白馬行醫院成為葡萄牙駐澳總領事館。 

  • 關於仁慈堂孤兒院石碑的說明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20年代仁慈堂
20年代仁慈堂

澳門仁慈堂,不但澳門居民盡皆知曉,因其總部大樓設在旅遊勝地議事亭前地,又屬世界歷史遺產建築,來澳遊客以至海外人士,都知道它是澳門一個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但是,若說澳門仁慈堂比澳門葡萄牙政府的歷史更長,可能令許多人感到錯愕了。

原來,葡葡萄牙人自1557年起獲准在澳門定居並自行管理內部事務後,第一個管治機構――澳門議事會遲至1583年才告成立,而此時,仁慈堂已有十多年歷史了。

創建西醫院痲瘋院

仁慈堂源自葡萄牙。1498年,葡萄牙莉娜皇后(Rainha D. Leonor)在里斯本創立向窮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其後,葡萄牙各海外屬地亦紛紛成立仁慈堂。

1568年,葡萄牙耶穌會士賈尼勞抵達澳門,準備就任日本和中國教區主教(註)。不久,即着手成立澳門仁慈堂,並仿照葡萄牙仁慈堂的政策,首先建設醫院。他沿家逐戶走訪在澳葡人,述說他的計劃,同時籌募經費。次年正式成立澳門仁慈堂。賈尼勞寫給耶穌會大主教的信中,提到了仁慈堂和醫院的成立:「當我來到這個以上帝之名聞名的港口時,當地還沒有太多葡萄牙人的房屋。我來到這裡不久就成立了一家醫院,既對天主教徒也對非天主教徒開放。我還成立了仁慈堂弟兄會,為所有窮苦人家和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救濟……」

澳門回歸後,白馬行醫院成為葡萄牙駐澳總領事館。 
澳門回歸後,白馬行醫院成為葡萄牙駐澳總領事館。 

這所醫院最初稱為貧民醫院,後正式命名為聖辣非醫院( Hospital de São Rafael ,聖辣非是天主教中代表醫藥的聖人),《澳門記略》稱之為醫人廟。三個世紀後,因為醫院附近開設了一家渣甸洋行,其牆上繪有巨幅白馬畫,以宣傳其代理的威士忌酒,坊間因而叫渣甸洋行為白馬行,鄰近的醫院也叫作白馬行醫院,連其坐落的伯多祿局長街也慣稱為白馬行。

白馬行醫院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早用西醫治病的綜合醫院,牛痘就是從此醫院而傳入中國內地的。醫院有神職人員擔任內、外科醫生和放血師,並設藥房,可以配製藥膏。院方為澳門居民服務超過四個世紀,到1975年才告停業,原址其後曾用作澳門貨幣暨匯兌監理署辦公地址,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後,該建築物成為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館。

白馬行醫院建立之初,醫院當中設有一個隔間,專門收留痲瘋病人,後來在望德堂旁邊,建立專門的痲瘋病院及希望聖母隱修院,為痲瘋病人或身患不治之症的人提供精神援助。由於拉匝祿聖人為痲瘋病人的主保,故聖母隱修院又名聖拉匝祿堂(Igrejade Sāo Lázaro),後與望德堂合而為一。望德堂由是亦稱聖拉匝祿堂或瘋堂,附近社區稱為瘋堂區。《澳門記略》稱之為「痲瘋廟」。這家痲瘋病院經營了300多年,於1896年關閉,病人轉到了政府設立在九澳的痲瘋病院。

昔日的白馬行醫院外貌
昔日的白馬行醫院外貌

收容棄嬰孤寡貧老

澳門仁慈堂的慈善事業沿用葡萄牙仁慈堂的機制,除了設立醫院醫治傷病人士,更主要的是救助貧苦無依者。

在議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大樓芻建之時,就設有棄嬰所。據《澳門記略》描述:「支糧廟」,「如內地育嬰堂制,門側穴轉斗懸鐸(編按:鐸,大鈴也。),有棄其子者,制繩響鐸,置轉斗中,僧聞鐸聲至,收而育之。」(請參閱另文「匡扶弱小  慈善辦托」)此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不同的制度和設施,收容棄兒、貧童和被拐賣的兒童、寡婦和孤女;設「從良所」收容跳出火坑的婦女,授予紡線、織布、裁縫等職業技能,期望她們重返社會後有謀生能力,重建正常健康的生活。

仁慈堂在望德堂瘋堂斜巷興建「貧窮者之家」,收容貧困無依者。二戰時期,大批葡僑自上海逃難到澳,就暫居於此。戰後,「貧窮者之家」成為專門收容女性長者的老人院,坊間因而稱之為「婆仔屋」,曾有百多名「婆仔」聚居養老。2000年,「婆仔屋」內老人全部遷到高園街擴建後的仁慈堂安老院。空置幾年後,配合特區政府將望德堂區打造為文創區的計劃,由仁慈堂前主席馬若龍擔任總策劃,「婆仔屋」變身為澳門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及創意產業空間,用以發揚澳門本土特色文化、溝通族群、推動視覺藝術及發展創意產業,為這個百多年歷史的建築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亦成為訪澳遊客的「打卡」熱點。(請參閱另文「關顧長者  安享晚年」)

白馬行醫院的銅鐘現放在仁慈堂博物館
白馬行醫院的銅鐘現放在仁慈堂博物館

仁慈堂又於1963年接辦盲人重建中心,它是澳門唯一為視覺受損人士而設立的社會服務中心,為失明人士提供活動場所、教授點字及電腦和手機等知識;職業技能訓練如毛線編織等,以助他們重返和融入社會。(延伸閱讀)

仁慈堂的其他慈善項目還包括在望德堂區建立廉租房屋,幫助有需要的貧困家庭;1896年曾設立一所經濟飯堂;向貧窮的學生提供補助,供給食品、衣服、書籍,替他們交納學費;向囚犯、罪犯及死刑犯提供精神、物質及司法援助。

澳門仁慈堂的慈善事業也伸展到外地,如1908年,廣東三江氾濫大水災,仁慈堂兩次送交兩廣總督賑災款銀共7,929元(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2008年汶川大地震,仁慈堂捐贈了200萬元;海地地震、葡萄牙森林大火時,仁慈堂都伸出了援手。

曾經住滿老人的婆仔屋變身為文創基地 
曾經住滿老人的婆仔屋變身為文創基地 

開支龐大廣闢財源

澳門仁慈堂開展各項慈善事業,需要龐大的資金,其經費來源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稅收。賈尼勞創建仁慈堂之初,即訂定將本地稅收的百分之五用作維持仁慈堂的經費。

其次是捐贈、募捐、遺產捐贈。早期的捐贈者幾乎都是居澳葡萄牙商人及少數外國商人,其中的遺產捐贈更是仁慈堂的主要財源。不少富商預立遺囑捐出遺產,他們往往為「洗滌罪行」免入地獄而捐獻。當然也有為了支持善業,甚至為了報答仁慈堂曾給予的恩惠而捐獻,其中有著名的傳奇故事主人翁瑪莎。瑪莎(她是中國人,洗禮時取教名瑪莎)3個月大的時候遭父母遺棄,獲仁慈堂收養,後由一名法國人照顧。她13歲時,法國人去世,她被賣作妓女。在風塵生活中,瑪莎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班梅羅普所鍾愛,進而同居。十多年後,梅羅普染病返英國醫治,行前立下遺囑,將在澳所有財產留給瑪莎。瑪莎接管了梅羅普在澳的業務,繼續經營,並在梅羅普在英國死後繼承了全部財產,通過海上貿易累積大量財富,被譽為「最有錢的中國女人」。1828年3月8日,瑪莎逝世,她預立了遺囑,將其價值130多萬元遺產全數捐獻給救她一命、撫養其成長的仁慈堂。

仁慈堂石碑字義:「這間孤兒院由仁慈堂主席米格爾·馬歇度於1637年1月6日開設」。
仁慈堂石碑字義:「這間孤兒院由仁慈堂主席米格爾·馬歇度於1637年1月6日開設」。

第三類是資產收益。仁慈堂將來自捐獻的物業,以及運用庫存資金興建物業,收取租金。當庫存資金充裕時,向從事海上貿易者提供貸款(稱為「海上風險貸款」),又向本地公私單位(包括澳葡政府)提供貸款(稱為「陸地盈利」),收取6-7%利息。

雖然財源多方,但收入不穩定,時多時少,因此仁慈堂經常出現經濟困難,於是另闢蹊徑,仿效葡萄牙發行慈善彩票的方式,於1810年開始推出仁慈堂彩票,每年發售一次;到1833年,改為承包專賣制,由盧九投得,仁慈堂按售出彩票收入抽取12%撥充經費。

儘管想方設法籌集經費,但因慈善業務廣泛,開支鉅大,故經常有部份項目因財絀而暫停。但仁慈堂歷代值理會同仁始終不忘初志,盡力達成堂章規定的善業方向,幾百年來,為澳門社會作出重要的貢獻。

關於仁慈堂孤兒院石碑的說明 
關於仁慈堂孤兒院石碑的說明 

註:因沒有教宗的正式任命,賈尼勞從來沒有名正言順地成為中國和日本的主教。1576年,教宗宣佈正式成立澳門葡萄牙主教區,轄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和所有毗連島嶼,任命萊奧納多.薩(D.Leonardo de Sá)為首任主教,在薩主教到任前,由賈尼勞神父署理主教,直至1581年底薩主教抵澳履任。由於賈尼勞署任主教長達5年多,故一般都視同澳門首任主教。

延伸閱讀

《澳門》雜誌114期

〈體驗盲人行動 義工貼心服務〉

文:陳希明  圖:賓尼、網絡圖片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