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仁慈堂,不但澳门居民尽皆知晓,因其总部大楼设在旅游胜地议事亭前地,又属世界历史遗产建筑,来澳游客以至海外人士,都知道它是澳门一个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但是,若说澳门仁慈堂比澳门葡萄牙政府的历史更长,可能令许多人感到错愕了。
原来,葡葡萄牙人自1557年起获准在澳门定居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后,第一个管治机构――澳门议事会迟至1583年才告成立,而此时,仁慈堂已有十多年历史了。
创建西医院痲疯院
仁慈堂源自葡萄牙。1498年,葡萄牙莉娜皇后(Rainha D. Leonor)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其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亦纷纷成立仁慈堂。
1568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尼劳抵达澳门,准备就任日本和中国教区主教(注)。不久,即着手成立澳门仁慈堂,并仿照葡萄牙仁慈堂的政策,首先建设医院。他沿家逐户走访在澳葡人,述说他的计划,同时筹募经费。次年正式成立澳门仁慈堂。贾尼劳写给耶稣会大主教的信中,提到了仁慈堂和医院的成立:「当我来到这个以上帝之名闻名的港口时,当地还没有太多葡萄牙人的房屋。我来到这里不久就成立了一家医院,既对天主教徒也对非天主教徒开放。我还成立了仁慈堂弟兄会,为所有穷苦人家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救济……」
这所医院最初称为贫民医院,后正式命名为圣辣非医院( Hospital de São Rafael ,圣辣非是天主教中代表医药的圣人),《澳门记略》称之为医人庙。三个世纪后,因为医院附近开设了一家渣甸洋行,其墙上绘有巨幅白马画,以宣传其代理的威士忌酒,坊间因而叫渣甸洋行为白马行,邻近的医院也叫作白马行医院,连其坐落的伯多禄局长街也惯称为白马行。
白马行医院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用西医治病的综合医院,牛痘就是从此医院而传入中国内地的。医院有神职人员担任内、外科医生和放血师,并设药房,可以配制药膏。院方为澳门居民服务超过四个世纪,到1975年才告停业,原址其后曾用作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办公地址,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该建筑物成为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
白马行医院建立之初,医院当中设有一个隔间,专门收留痲疯病人,后来在望德堂旁边,建立专门的痲疯病院及希望圣母隐修院,为痲疯病人或身患不治之症的人提供精神援助。由于拉匝禄圣人为痲疯病人的主保,故圣母隐修院又名圣拉匝禄堂(Igrejade Sāo Lázaro),后与望德堂合而为一。望德堂由是亦称圣拉匝禄堂或疯堂,附近社区称为疯堂区。《澳门记略》称之为「痲疯庙」。这家痲疯病院经营了300多年,于1896年关闭,病人转到了政府设立在九澳的痲疯病院。
收容弃婴孤寡贫老
澳门仁慈堂的慈善事业沿用葡萄牙仁慈堂的机制,除了设立医院医治伤病人士,更主要的是救助贫苦无依者。
在议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大楼刍建之时,就设有弃婴所。据《澳门记略》描述:「支粮庙」,「如内地育婴堂制,门侧穴转斗悬铎(编按:铎,大铃也。),有弃其子者,制绳响铎,置转斗中,僧闻铎声至,收而育之。」(请参阅另文「匡扶弱小 慈善办托」)此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制度和设施,收容弃儿、贫童和被拐卖的儿童、寡妇和孤女;设「从良所」收容跳出火坑的妇女,授予纺线、织布、裁缝等职业技能,期望她们重返社会后有谋生能力,重建正常健康的生活。
仁慈堂在望德堂疯堂斜巷兴建「贫穷者之家」,收容贫困无依者。二战时期,大批葡侨自上海逃难到澳,就暂居于此。战后,「贫穷者之家」成为专门收容女性长者的老人院,坊间因而称之为「婆仔屋」,曾有百多名「婆仔」聚居养老。2000年,「婆仔屋」内老人全部迁到高园街扩建后的仁慈堂安老院。空置几年后,配合特区政府将望德堂区打造为文创区的计划,由仁慈堂前主席马若龙担任总策划,「婆仔屋」变身为澳门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及创意产业空间,用以发扬澳门本土特色文化、沟通族群、推动视觉艺术及发展创意产业,为这个百多年历史的建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亦成为访澳游客的「打卡」热点。(请参阅另文「关顾长者 安享晚年」)
仁慈堂又于1963年接办盲人重建中心,它是澳门唯一为视觉受损人士而设立的社会服务中心,为失明人士提供活动场所、教授点字及电脑和手机等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如毛线编织等,以助他们重返和融入社会。(延伸阅读)
仁慈堂的其他慈善项目还包括在望德堂区建立廉租房屋,帮助有需要的贫困家庭;1896年曾设立一所经济饭堂;向贫穷的学生提供补助,供给食品、衣服、书籍,替他们交纳学费;向囚犯、罪犯及死刑犯提供精神、物质及司法援助。
澳门仁慈堂的慈善事业也伸展到外地,如1908年,广东三江泛滥大水灾,仁慈堂两次送交两广总督赈灾款银共7,929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008年汶川大地震,仁慈堂捐赠了200万元;海地地震、葡萄牙森林大火时,仁慈堂都伸出了援手。
开支庞大广辟财源
澳门仁慈堂开展各项慈善事业,需要庞大的资金,其经费来源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税收。贾尼劳创建仁慈堂之初,即订定将本地税收的百分之五用作维持仁慈堂的经费。
其次是捐赠、募捐、遗产捐赠。早期的捐赠者几乎都是居澳葡萄牙商人及少数外国商人,其中的遗产捐赠更是仁慈堂的主要财源。不少富商预立遗嘱捐出遗产,他们往往为「洗涤罪行」免入地狱而捐献。当然也有为了支持善业,甚至为了报答仁慈堂曾给予的恩惠而捐献,其中有着名的传奇故事主人翁玛莎。玛莎(她是中国人,洗礼时取教名玛莎)3个月大的时候遭父母遗弃,获仁慈堂收养,后由一名法国人照顾。她13岁时,法国人去世,她被卖作妓女。在风尘生活中,玛莎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梅罗普所钟爱,进而同居。十多年后,梅罗普染病返英国医治,行前立下遗嘱,将在澳所有财产留给玛莎。玛莎接管了梅罗普在澳的业务,继续经营,并在梅罗普在英国死后继承了全部财产,通过海上贸易累积大量财富,被誉为「最有钱的中国女人」。1828年3月8日,玛莎逝世,她预立了遗嘱,将其价值130多万元遗产全数捐献给救她一命、抚养其成长的仁慈堂。
第三类是资产收益。仁慈堂将来自捐献的物业,以及运用库存资金兴建物业,收取租金。当库存资金充裕时,向从事海上贸易者提供贷款(称为「海上风险贷款」),又向本地公私单位(包括澳葡政府)提供贷款(称为「陆地盈利」),收取6-7%利息。
虽然财源多方,但收入不稳定,时多时少,因此仁慈堂经常出现经济困难,于是另辟蹊径,仿效葡萄牙发行慈善彩票的方式,于1810年开始推出仁慈堂彩票,每年发售一次;到1833年,改为承包专卖制,由卢九投得,仁慈堂按售出彩票收入抽取12%拨充经费。
尽管想方设法筹集经费,但因慈善业务广泛,开支巨大,故经常有部份项目因财绌而暂停。但仁慈堂历代值理会同仁始终不忘初志,尽力达成堂章规定的善业方向,几百年来,为澳门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注:因没有教宗的正式任命,贾尼劳从来没有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和日本的主教。1576年,教宗宣布正式成立澳门葡萄牙主教区,辖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和所有毗连岛屿,任命莱奥纳多.萨(D.Leonardo de Sá)为首任主教,在萨主教到任前,由贾尼劳神父署理主教,直至1581年底萨主教抵澳履任。由于贾尼劳署任主教长达5年多,故一般都视同澳门首任主教。
延伸阅读
《澳门》杂志114期
〈体验盲人行动 义工贴心服务〉
文:陈希明 图:宾尼、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