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關顧長者安享晚年 訪澳門仁慈堂安老院

澳門雜誌
130期
  • 仁慈堂安老院院長李錦雯

  • 仁慈堂安老院舊貌

  • 仁慈堂的創辦人賈尼勞主教

  • 安老院內小教堂

  • 長者用餐大廳

  • 長者物理治療室

  • 長者認真學習手部運動

  • 長者雙人房整潔寬敞

  • 護工給長者做健身示範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護工給長者做健身示範
護工給長者做健身示範

每一位長者都希望健康長壽,並享有優質的生活。竭力為長者創造一個頤養天年的環境,讓他(她)們身心得到更合適的照顧,這是仁慈堂安老院一直堅持為長者服務的重要使命。

建院服務長者近百年

在細雨霏霏的五月初,記者一行來到位於大三巴牌坊後的高園街,在街尾的老人院前地,一幢已列入文物保護的葡式建築便是仁慈堂安老院。

據仁慈堂安老院院長李錦雯女士介紹,此建築由仁慈堂建於1925年,原身是醫療建築的格局,設34張床位,提供給有需要的長者安享晚年。1998年,院舍日久失修,瀕臨倒塌,故予重建,並在原址後花園擴建了一座5層高新大樓,床位增至123個,於2000年6月21日落成啟用。除本來的長者外,安老院還收容了原居仁慈堂婆仔屋52位婆婆入住,同年婆仔屋安老服務結束。

仁慈堂安老院舊貌
仁慈堂安老院舊貌

重建後的安老院不僅保存了原建築物的外貌,還改建了內部設施,並設有行政處、飯堂、廚房、小教堂以及設備齊全的物理治療室、長者遊戲室等,長者住房均設有通風和空調系統及其他生活設施,這些都大大提升了長者居住條件,讓入住長者享受富尊嚴和優質的晚年生活。

仁慈堂安老院院長李錦雯
仁慈堂安老院院長李錦雯

按需重整院舍增床位

自2000年後,仁慈堂安老院與澳門社工局建立了合作關係,在社工局的資助下,接收經該局審查轉介而來的欠缺自理能力或健康欠佳的長者。後因入住的長者越來越多,對床位需求不斷增加,於是院舍把地下及一、二層的二人房改造成大房間,每間房設20個床位,讓行動不便且不能自理的長者居住,既方便護理人員提供適時護理,又增加了床位數量。三層則保留原二人房的格局,供31位身體健康且可以自理的長者居住。

長者物理治療室
長者物理治療室

目前全院設135個床位,有120位長者入住,尚餘少量床位,預留作隔離房(以備長者中有傳染病用),有時也會提供給經社工局轉介的露宿者寄居,或為應對突發事情借用等。

現時全院職工共有65人,包括行政人員、專職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24小時護工等。為照顧不同長者的用餐需求,還設有專職飯堂廚師,按長者各自的身體狀況而提供相應的軟餐、流質餐、半流質餐等。

長者雙人房整潔寬敞
長者雙人房整潔寬敞

院舍生活多姿多彩

李錦雯院長介紹,安老院除提供基本的服務外,為協助長者積極融入院內的生活,鼓勵大家互相尊重和關愛,員工事事關懷長者,設法讓他們安享晚年。

院方亦會悉心安排各類型活動,豐富長者的院舍生活,例如接待社會各界組織前來探訪,不少企業、社團會在節日期間來向長者致送禮物和祝福,義工隊來表演助興等,另外也會組織院友們走出院舍,到澳門四處遊逛,看看澳門的最新景況,帶他(她)們去新的大酒店吃自助餐、欣賞綜藝節目等等,為長者的晚年生活帶來更多姿彩和快樂。

採訪中,有幾位婆婆高興地告訴記者,入住安老院好像在家中生活一樣,院友們都很和氣,大家相處融洽,院舍設施齊備,安全之餘又有工作人員的良好服務,眾人有說有笑,就像一個大家庭;還不時有義工和社團來探訪,帶來問候和禮物,為長者們表演唱歌、跳舞等節目,解放軍駐澳部隊也來過慰問和表演。在這裡生活很開心。

長者認真學習手部運動
長者認真學習手部運動

優質服務堪為表率

目前,澳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為84.43歲,名列世界第二,而65歲以上人口不斷增加,2018年年終總人口為66.74多萬人,其中長者佔全部人口的11%。人口老化帶來最直接的社會問題就是醫療保障及護老需求不斷增加。就仁慈堂安老院來說,目前有近300人排隊輪候入院,輪候需時兩年以上。

仁慈堂安老院軟硬體條件好,是一所24小時提供安老服務的院舍,入住長者的所有開支每月只收5,000元。長者無力繳費,可向社工局申請資助。

現在仁慈堂安老院入住長者120人中男性佔四分一,全部長者平均年齡達86歲,當中40多人90歲以上,最高壽的是105歲的婆婆(過往最高壽的也是婆婆,達108歲)。

安老院內小教堂
安老院內小教堂
長者用餐大廳
長者用餐大廳

感慨唏噓更加用心

李院長坦言,自2000年入職仁慈堂安老院以來,對安老服務工作多有感慨,亦有不少唏噓。當年從婆仔屋遷至安老院的52位婆婆算是「年輕長者」,身體健康,具自理能力。19年過去了,當年那一批長者中,現在只有3位婆婆健在!雖然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但每年放長假後回到安老院,李院長往往會發現有些長者已經不在院舍,或須入醫院治療,或已不在人世了。有時候,當她通知正在輪候的申請者可以入住院舍時,卻被告之長者已經不在人世了,讓她感到這份工作的壓力所在。因此,她工作更加用心,不敢放鬆。一忙完手中事務,就會去巡查各房間,與院友聊幾句,問候一聲,長者不舒服就即刻安排醫生診治。

李院長期望特區政府多建安老院舍,為缺乏家庭及親友支援的長者提供宿位、起居照顧、健康護理,讓他們能安享晚年,畢竟長者們曾經為澳門的繁榮建設流過不少汗水。

仁慈堂的創辦人賈尼勞主教
仁慈堂的創辦人賈尼勞主教

文:安娜  圖: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