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儀音樂是道教法事儀式中運用的音樂,包括獨唱、散板式吟唱、鼓樂、吹打與合奏等多種形式,與儀式、唱頌、舞步等互相配合,構成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2009年,澳門道教科儀音樂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5月,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炳鋕承襲家族第四代傳人使命,積極宣傳推廣,除整理樂譜、出版書籍、創辦道樂團培養青年人才,還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讓澳門本土音樂文化綻放新光彩。
道樂在澳門生根開花
古箏清麗、笛聲悠揚、琵琶婉轉……中樂樂器的靈動音色,伴隨鑼鼓與道教法器的雄渾激昂,融入經文的莊嚴唱誦,交織出道教科儀音樂自然和諧之美。吳炳鋕介紹,道教科儀音樂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兩派因歷史淵源孕育出迥異風格。「正一派以鑼鼓『鬧台』,聲勢浩大,昔日無音響設備時,響亮的鑼鼓聲能召喚方圓百里的漁民參與法事。全真派則偏宮廷風,音韻柔和、傳統。」他補充,全真派道士多出家住宮觀,正一派則有住宮觀或火居(有家室的道士),因此正一派的音樂更具地方民俗特色。
澳門現存嶺南正一派與全真派道曲近500首,兩派在此交融共生,綻放獨特魅力。吳炳鋕多年來將道教科儀音樂從道場延伸至舞台,融入多樣民樂樂器,使道樂化身雅俗共賞的表演藝術。「以往在道場,一支嗩吶搭配二胡即可完成法事;如今發展為樂團形式,需思考如何豐富音樂性,讓現代觀眾更易共鳴。」他強調,法器是道樂的靈魂,鐃鈸、雲鐺、木魚等獨特音色,與中樂迥異,令人一聽難忘。
2006年,吳炳鋕邀請原武漢音樂學院道教音樂研究室主任王忠人,共同記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他以吟唱、演奏或播放其先祖父及先父辦法事時的詠唱錄音,王忠人則以二胡演繹旋律,轉化為樂譜。吳炳鋕拿出兩本厚厚的書籍,分享這正是他們共同努力的心血――《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和《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續篇》。「我們花了近3年時間整理曲目,這些樂譜讓後人可依譜演奏或演唱,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珍貴記錄,也為非遺傳承奠定基石。」王忠人自1989年起研究道樂,近年往返深圳與澳門,助力澳門道樂的推廣與發展。
創建道樂團 弘揚文化薪火
自吳炳鋕任澳門道教協會會長,他於2008年創立澳門道樂團,並邀王忠人擔任音樂總監,攜手肩負傳承重任。「道樂團初創時僅數人,如今已發展至60餘人,其中三分之二為學生。我們希望培養年輕一代,從小激發他們對道樂的熱愛。」吳炳鋕分享,樂團利用網絡宣傳,吸引家長帶孩子參與學習;2013年起推行校園計劃,派導師開辦樂器班,發掘對道樂有熱忱的年輕人加入道樂團。
樂團由多聲部組成,音樂總監王忠人負責協調,豐富音樂層次與立體感。他表示,澳門道樂團在保留道場音樂精髓的基礎上,持續提升藝術性。「現代審美瞬息萬變,我們需適度編排曲目,在不失傳統的同時創新。」他舉例,過往道樂欣賞會曾融入科儀、舞蹈、詠唱與太極等元素。2017年,樂團邀請兩位葡萄牙舞者,以芭蕾舞步搭配啟迪人生的道曲《人生悟》,將澳門中西交融、宗教和諧的獨特氛圍搬上舞台,堪稱大膽創新的嘗試。
澳門道樂團每年舉辦交流活動,邀請內地、新加坡、台灣的道樂團來澳演出,並安排團員赴內地研習,提升技藝。「近年我們走訪上海、北京、杭州、蘇州、吉林等地,促進澳門與內地的道樂交流,將澳門道樂推向更廣闊舞台。」吳炳鋕期盼,透過文化傳播,讓道樂團成為平台,帶領年輕人開闊視野,在國際舞台展現音樂才華。
音樂陶冶性情 傳承生生不息
在澳門道教協會與學校合辦的中樂興趣班,吳炳鋕不時與學生交談,鼓勵他們堅持練習,未來加入道樂團。笙導師兼道樂團成員黃鎮業到達協會時,吳炳鋕熱情介紹,原來黃鎮業很早已加入道樂團,學藝逾十年,如今順理成章擔任樂團導師。「最初因學校興趣班愛上中樂,兩年後加入道樂團。」他見證樂團日益壯大,宛如一個溫暖大家庭。
黃鎮業每年參與樂團外出交流,「與各地道樂團切磋,體驗不同文化孕育的道樂,同時展示澳門道樂的獨特魅力。」他認為,許多人對道樂的初印象來自法事儀式,但深入接觸後,會發現其獨特的文化底蘊。「越來越多年輕人學習道樂,希望他們也能持之以恆。」他相信,學習樂器有助孩子們陶冶性情,遠離電子產品,專注做好一件事。
吳炳鋕強調:「培訓工作不可間斷,方能避免非遺傳承斷層。」他寄語,只要對本土音樂有興趣,澳門道教協會的中樂與科儀培訓班永遠敞開大門。「我們希望更多年輕人認識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澳門本土音樂的獨特魅力。」
道樂團員分享
廖國曦:憑道樂在舞台展才華
內斂的廖國曦剛放學便來到澳門道教協會會址,換上橙色的會服後,慢慢分享他加入道樂團的故事。「我今年12歲,大約兩年前開始學笛子和嗩吶。」他每星期都會練習3天,包括新曲學習、團練及與鑼鼓合奏。「道樂講究協作,需與鑼鼓默契配合。」他坦言,與鑼鼓合奏頗具挑戰。
外出交流活動更讓廖國曦能與家人共同出遊,讓家人見證他在舞台上的風采。「演出時難免緊張,但與朋友的練習時光和家人的支持,讓我想繼續演奏下去!」他期望升上中學後繼續參與道樂團,在音樂路上持續深造。
鄭芷晴:傳統文化魅力再煥光彩
就讀高三的鄭芷晴,於4年前開始學習笛子,兩年前加入道樂團。她笑言,最初是因一部動漫中擅吹笛子的角色激發興趣。「我本就熱衷中華文化,當時看到協會中樂班宣傳,立即報名。」除笛子外,她還學習舞獅,熱愛傳統文化。
「我喜歡聽各種音樂,道樂旋律獨特,聆聽或演奏時能讓心靈安靜。」鄭芷晴分享,外出交流讓她察覺到自身不足,激勵她專注學好一種樂器。「但在未來,我還想學習更多其他中樂器,並像老師一樣教導學生、宣揚道樂文化。」
法器
文:鄭美盈 圖:宋楚珊 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