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仪音乐是道教法事仪式中运用的音乐,包括独唱、散板式吟唱、鼓乐、吹打与合奏等多种形式,与仪式、唱颂、舞步等互相配合,构成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9年,澳门道教科仪音乐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5月,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炳鋕承袭家族第四代传人使命,积极宣传推广,除整理乐谱、出版书籍、创办道乐团培养青年人才,还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澳门本土音乐文化绽放新光彩。
道乐在澳门生根开花
古筝清丽、笛声悠扬、琵琶婉转……中乐乐器的灵动音色,伴随锣鼓与道教法器的雄浑激昂,融入经文的庄严唱诵,交织出道教科仪音乐自然和谐之美。吴炳鋕介绍,道教科仪音乐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派因历史渊源孕育出迥异风格。「正一派以锣鼓『闹台』,声势浩大,昔日无音响设备时,响亮的锣鼓声能召唤方圆百里的渔民参与法事。全真派则偏宫廷风,音韵柔和、传统。」他补充,全真派道士多出家住宫观,正一派则有住宫观或火居(有家室的道士),因此正一派的音乐更具地方民俗特色。
澳门现存岭南正一派与全真派道曲近500首,两派在此交融共生,绽放独特魅力。吴炳鋕多年来将道教科仪音乐从道场延伸至舞台,融入多样民乐乐器,使道乐化身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以往在道场,一支唢吶搭配二胡即可完成法事;如今发展为乐团形式,需思考如何丰富音乐性,让现代观众更易共鸣。」他强调,法器是道乐的灵魂,铙钹、云铛、木鱼等独特音色,与中乐迥异,令人一听难忘。
2006年,吴炳鋕邀请原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室主任王忠人,共同记录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他以吟唱、演奏或播放其先祖父及先父办法事时的咏唱录音,王忠人则以二胡演绎旋律,转化为乐谱。吴炳鋕拿出两本厚厚的书籍,分享这正是他们共同努力的心血――《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和《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续篇》。「我们花了近3年时间整理曲目,这些乐谱让后人可依谱演奏或演唱,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录,也为非遗传承奠定基石。」王忠人自1989年起研究道乐,近年往返深圳与澳门,助力澳门道乐的推广与发展。
创建道乐团 弘扬文化薪火
自吴炳鋕任澳门道教协会会长,他于2008年创立澳门道乐团,并邀王忠人担任音乐总监,携手肩负传承重任。「道乐团初创时仅数人,如今已发展至60余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学生。我们希望培养年轻一代,从小激发他们对道乐的热爱。」吴炳鋕分享,乐团利用网络宣传,吸引家长带孩子参与学习;2013年起推行校园计划,派导师开办乐器班,发掘对道乐有热忱的年轻人加入道乐团。
乐团由多声部组成,音乐总监王忠人负责协调,丰富音乐层次与立体感。他表示,澳门道乐团在保留道场音乐精髓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艺术性。「现代审美瞬息万变,我们需适度编排曲目,在不失传统的同时创新。」他举例,过往道乐欣赏会曾融入科仪、舞蹈、咏唱与太极等元素。2017年,乐团邀请两位葡萄牙舞者,以芭蕾舞步搭配启迪人生的道曲《人生悟》,将澳门中西交融、宗教和谐的独特氛围搬上舞台,堪称大胆创新的尝试。
澳门道乐团每年举办交流活动,邀请内地、新加坡、台湾的道乐团来澳演出,并安排团员赴内地研习,提升技艺。「近年我们走访上海、北京、杭州、苏州、吉林等地,促进澳门与内地的道乐交流,将澳门道乐推向更广阔舞台。」吴炳鋕期盼,透过文化传播,让道乐团成为平台,带领年轻人开阔视野,在国际舞台展现音乐才华。
音乐陶冶性情 传承生生不息
在澳门道教协会与学校合办的中乐兴趣班,吴炳鋕不时与学生交谈,鼓励他们坚持练习,未来加入道乐团。笙导师兼道乐团成员黄镇业到达协会时,吴炳鋕热情介绍,原来黄镇业很早已加入道乐团,学艺逾十年,如今顺理成章担任乐团导师。「最初因学校兴趣班爱上中乐,两年后加入道乐团。」他见证乐团日益壮大,宛如一个温暖大家庭。
黄镇业每年参与乐团外出交流,「与各地道乐团切磋,体验不同文化孕育的道乐,同时展示澳门道乐的独特魅力。」他认为,许多人对道乐的初印象来自法事仪式,但深入接触后,会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习道乐,希望他们也能持之以恒。」他相信,学习乐器有助孩子们陶冶性情,远离电子产品,专注做好一件事。
吴炳鋕强调:「培训工作不可间断,方能避免非遗传承断层。」他寄语,只要对本土音乐有兴趣,澳门道教协会的中乐与科仪培训班永远敞开大门。「我们希望更多年轻人认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澳门本土音乐的独特魅力。」
道乐团员分享
廖国曦:凭道乐在舞台展才华
内敛的廖国曦刚放学便来到澳门道教协会会址,换上橙色的会服后,慢慢分享他加入道乐团的故事。「我今年12岁,大约两年前开始学笛子和唢吶。」他每星期都会练习3天,包括新曲学习、团练及与锣鼓合奏。「道乐讲究协作,需与锣鼓默契配合。」他坦言,与锣鼓合奏颇具挑战。
外出交流活动更让廖国曦能与家人共同出游,让家人见证他在舞台上的风采。「演出时难免紧张,但与朋友的练习时光和家人的支持,让我想继续演奏下去!」他期望升上中学后继续参与道乐团,在音乐路上持续深造。
郑芷晴:传统文化魅力再焕光彩
就读高三的郑芷晴,于4年前开始学习笛子,两年前加入道乐团。她笑言,最初是因一部动漫中擅吹笛子的角色激发兴趣。「我本就热衷中华文化,当时看到协会中乐班宣传,立即报名。」除笛子外,她还学习舞狮,热爱传统文化。
「我喜欢听各种音乐,道乐旋律独特,聆听或演奏时能让心灵安静。」郑芷晴分享,外出交流让她察觉到自身不足,激励她专注学好一种乐器。「但在未来,我还想学习更多其他中乐器,并像老师一样教导学生、宣扬道乐文化。」
法器
文:郑美盈 图:宋楚珊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