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鑄銅打鐵揮汗水 百煉千錘鍛宏材

澳門雜誌
164期
  • 鑄銅打鐵揮汗水 百煉千錘鍛宏材

  • 澳門博物館展示當年布加羅鑄造廠環境之繪畫

  • 澳門其中一條打鐵圍位於天神巷裡

  • 果欄街上一家銅鐵舖工匠正在製作白鐵(白鋼)水煲

  • 果欄街一銅鐵舖待售的銅鑄擺設

  • 1950年代,林茂塘工匠在打造船釘。(李超宏攝)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鑄銅打鐵揮汗水 百煉千錘鍛宏材
鑄銅打鐵揮汗水 百煉千錘鍛宏材

澳門的街道不少以行業命名,前文曾提及,「打纜」行業最常為澳門用以命名街道,共有9處。另一種常見於街名的行業,是一共有4處的「打鐵」。當中,本名或別名叫「打鐵圍」共有3處,分別位於氹仔舊城區、中區天神巷裡的天神里和下環區的聖祿杞里。同在下環區,還有一條打鐵斜巷。此外,新橋區惠愛街附近,還有一條鐵匠里。由此可見,昔日澳門的打鐵行業相當蓬勃,遍地開花,直到今天,打鐵店舖仍散見澳門各區。

澳門博物館展示當年布加羅鑄造廠環境之繪畫
澳門博物館展示當年布加羅鑄造廠環境之繪畫

 

廣東銅鐵早負盛名

銅與鐵是人類最早利用的金屬,在中國,4,0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就進入青銅器時代,繼後的商代晚期已懂得製造鐵器,到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廣大地區使用鐵器,進入鐵器時代。長達幾千年歷史中,不少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是用銅鐵製造的。

鑄銅打鐵行業何時傳到澳門,未曾深入查考,據手頭資料推想,不晚於明清年代,最早可能在南宋時期已經存在。

據唐代的《嶺表錄異》記載:唐朝時期,「每歲,廣州常發銅船過安南(今越南)貿易。」可見廣東的銅業在唐代已經成熟。到宋代宋仁宗(1022年〜1063年)時期,廣東礦冶業有更長足發展,生產規模與技術,均居全國之首,其中韶州(韶關)成為全國銅都和銅錢鑄造基地。與此同時,廣東的鋼鐵業也非常發達。

2007年,在廣東台山至陽江海陵島一帶打撈出水的「南海一號」(一艘南宋初期約1160年代的失事沉沒商船),船上文物中有大量廣東生產的銅鐵製成品,其中包括名聞中外的佛山鐵鑊。

明代佛山進士霍與瑕在其《勉齋集》記述:「兩廣鐵貨所都,七省需焉,每歲浙、直(直隸,今河北省京津地區)、湖(北)、湘客人腰纏過梅嶺者數十萬,皆置鐵貨而北……」

明朝遺民屈大鈞在成書於1678年的《廣東新語》中,以千餘字的篇幅詳細介紹廣東的鐵業。其中有說:「鐵莫良於廣鐵……然諸冶惟羅定、大塘、基爐鐵最良,悉是鍇鐵(好鐵),光潤而柔,可拔之為線,鑄鑊亦堅好,價貴於諸爐一等。諸爐之鐵冶既成,皆輸佛山之埠。佛山俗善鼓鑄,其為鑊……佛山之鑊貴,堅也……諸所鑄器,率以佛山為良。」

佛山鐵廠以獨特的「紅模鑄造」工藝鑄鐵鑊,先用泥土造成模具,再將鐵水澆鑄到泥模中,待冷卻後成型,歷經鍛打,成品薄而輕、滑、加熱快、不吸油、不易焦、不易生銹,經久耐用。故雖售價兩三倍於其他地方產品,仍十分暢銷,且為宮中御用、軍用品。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也帶同大批佛山鑊(官方稱「廣鑊」)作為國禮送給南洋和中亞諸國。

澳門距廣州、佛山僅百餘公里,水陸相通,關係密切,在廣佛銅鐵業蓬勃發展,又常經澳門出口的背景下,則當年澳門雖未必有大規模的銅鐵業,但早至南宋遲於明清年代有廣佛工匠來澳設辦作坊該是合理推斷。

澳門其中一條打鐵圍位於天神巷裡
澳門其中一條打鐵圍位於天神巷裡

 

澳門鑄炮名聞遐邇

南宋時期澳門已有打銅打鐵作坊只是推論,明朝末年,澳門有銅鐵工廠則有史可稽。

葡萄牙人租居澳門後,荷蘭人亦覬覦澳門這塊與中國通商的寶地,多次企圖軍事侵佔,葡萄牙人為此而加強防務。尤其是1622年之戰,葡萄牙人以寡敵眾,神父從大炮台發射炮彈,擊中衝上松山的荷蘭人火藥桶,導致荷蘭軍大驚而潰退,葡萄牙人因此增強製造火炮之決心。

1623年,首任澳門總督馬士加路也(Francisco Mascarenhas)與華人鐵匠有蒼、德泉簽訂合同,由他們建造澳門皇家鑄造廠,並提供原料和技術人員,按照要求鑄造火炮。這家鑄造廠設於西望洋山腰竹仔室今天的高可寧紳士街(前稱鑄炮斜巷)及竹仔室橫街附近,華人技工來自佛山等地。

建廠之初,皇家鑄造廠由一名來自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經營(故該廠生產的炮曾被稱為「呂宋銅炮」),但他不善管理,導致虧損嚴重。後來,葡印總督達伽瑪(Francisco da Gama)派遣葡萄牙鑄炮世家第二代的伯多祿.布加羅(Pedro Bocarro)及其子曼努埃爾.塔瓦雷斯.布加羅(Manuel Tavares Bocarro)來到澳門,於1626年接管鑄造廠,因此,一般也稱之為「布加羅鑄造廠」。

由於葡萄牙人擁有較成熟的鑄銅技術,澳門皇家鑄造廠早期的產品是銅炮,後因銅料供應不穩定,布加羅因而尋覓新材料來鑄造火炮。廣東能夠提供鐵材,佛山鑄鐵技術成熟,曼努埃爾.塔瓦雷斯.布加羅便向華人工匠學習,1630年,澳門皇家鑄造廠開始生產鐵炮。在布加羅父子的長期經營下,工藝精湛,出品優良,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鑄炮工廠」,為本地生產了大量火炮,明朝政府亦多番採購,更遠銷到朝鮮、東南亞及歐洲等地。該廠同時為本地教堂製造大鐘。1656年,布加羅舉家返回果阿,澳門鑄造廠後繼無人而終結。  

皇家鑄造廠結束後,來自佛山等地的工匠,有的回到內地,有的留在澳門,仍以打銅打鐵為生。他們沒有條件鑄造大炮、大鐘之類的大型器物,改為打造民間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這些銅鐵工作坊散處澳門各區,延續至今。在筆者記憶中,1950〜1960年代,短短的關前街和果欄街集中了五六家銅鐵舖,其中一家專門造鐵鑊和刀具的,直到約十年前才結業,果欄街上至今仍存兩家歷史悠久的銅鐵舖。

果欄街上一家銅鐵舖工匠正在製作白鐵(白鋼)水煲
果欄街上一家銅鐵舖工匠正在製作白鐵(白鋼)水煲

 

打鐵辛勞人生苦業

銅與鐵的物理性質不同,製成品各有側重,製作工藝大同小異,所需設備、工具則幾乎一樣:最主要的是一個燒煤或炭的鍋爐、鼓風機、長短不等的鐵鉗、一座鐵砧、大小鋼錘、大鐵剪、大小鋼鑿。正因如此,昔日澳門的作坊不少是銅鐵兼營。

製造銅鐵器物有模鑄與手打兩種方法,模鑄法又按成品需要有多種不同方法,這裡僅聊聊手工鍛打法。

鍛造銅鐵器具的過程都是先選料。冶煉好的銅鐵料會含有不同份量的錫或鉛,形成性質效能有別的材料,工匠須按成品需要選取合適的原料,繼而將原料放進鍋爐高溫燒至通紅軟化,再進入鍛打階段。師傅用鐵鉗將燒紅的原料放在鐵砧上轉動,用小錘錘打示意位置,助手或學徒揮大錘朝準下重錘,兩人配合,將原料由厚塊打薄拉長,然後放進冷水裡進行淬火,使之強化與硬化,冷卻後又放進鍋爐燒紅再錘打,如此反覆千百次,中間進行裁剪、拗彎等手段,按需要鍛打成方、圓、長、扁、尖等形狀,至器具成型。再是進行修剪、焊接、打磨、拋光等後續工序,製成各種不同用途的器具。

此中鍛打和淬火兩道工序最為重要,也易學難精。另一方面,在高溫環境中出氣力錘打,工匠不免揮汗如雨,更常遭錘打時濺出的鐵花灼傷,故昔日有稱打鐵為「三苦行業」之一(其餘是撐船、磨豆腐)。

在最後階段,銅器和鐵器因應不同的成品而有不同的工藝。一般來說,有較多裝飾設計、藝術要求的銅器,需要鏨、刻、雕、批、鑲嵌等各種手工藝進行裝飾加工。而鐵器中的刀、劍、剪、鑿等刀具,要在成型的刀具刀口處開槽,嵌入一塊鋼鐵,再反覆鍛打淬火,使之融合,最後用各類磨石來將刀口磨快,磨薄,磨滑。

童年的筆者,曾跟一位同學到他家開在關前街的銅鐵作坊去玩,且試拉鼓風箱。看似推拉的動作簡單,原來也是有點小技巧,用力要輕重有序,帶着節奏推拉,才會省力效果好。

果欄街一銅鐵舖待售的銅鑄擺設
果欄街一銅鐵舖待售的銅鑄擺設

 

銅鐵產品分途發展

幾千年來,銅製品大小俱全,按使用性質來分,有禮制器物:鐘、鼎、尊、人物像;作戰用冷熱兵器、盔甲;飲食用的盤、煲、壺、杯、鍋、碗、勺、筷;日用品:蚊帳鉤、鈕扣、鏡、盒、鈴、打火機、痰盂、口哨、門窗鉸、門鎖、門環(把手)、熨斗、臉盆、煙桿、水煙袋、耳挖、鞋抽、腰帶扣、擺設裝飾物、隨身飾物……宗教:神佛像、香案、香爐、燭台等供器;樂器:編鐘、鑼、鐃、鈸、鼓、洋笛、小號、大號、長號、圓號、薩克管……工商用具:銅幣、盤稱、算盤、電線……

二戰結束後,合金煉製技術優化、塑膠產品多樣化,許多日用銅產品被替代,打銅產業慢慢轉向裝飾性、藝術性產品發展。

相比之下,鐵器成品從古至今就更多實用性,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生活用品:各種刀具、鑊、鑊鏟、臉盆、浴盆、門栓等,此外還有如床架、門環、門插、鐵閘、鐵欄柵、鐵絲等。工業革命後,生產方式改變,由小型工具到重型機器,乃至日常所需,無不用到鋼鐵。

1950年代後, 較不容易生鏽的鍍鋅鐵板(白鐵、白鋼)被大量用於搭建木屋、小販檔、臨時建築物、門窗的簷篷,以及儲物櫃、工作台、信箱……在塑膠產品普及前,用作載具的鐵桶、鐵盆、鐵箱十分流行,制水時期更為暢銷(筆者也曾花了10元訂造一個可加鎖的鐵箱用作儲水)。

1960年代後至今,澳門一般小型銅鐵作坊營業重點轉向白鐵工程,如搭建冷氣槽、抽風槽、電線槽、油煙槽等等,或為家庭室內外或食肆廚房打製各種用具,仍有可為。  

造白鐵工程是買來白鐵件去造,不需要鍛打工序,許多作坊已不設鍋爐,配備摺機、切割機、焊槍等即可,叮叮噹噹的打銅打鐵聲,已幾成絕響。

1950年代,林茂塘工匠在打造船釘。(李超宏攝)
1950年代,林茂塘工匠在打造船釘。(李超宏攝)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60年來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 資料圖片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