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成婚後移居乾西二所,到駕鶴西去,重華宮在72年的歲月中,佔據其非常重要的位置,既是「書房」、「珍寶庫」,亦是聯絡感情的場所。73歲的乾隆皇帝在《重華宮記》中寫道:「少而居之,長而習之,四十餘年之政,皆由是而出。」
為方便觀眾以不同角度瞭解展品背景及文藝價值,澳門藝術博物館除在展場提供語音導賞服務外,亦會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派出導賞員為觀眾介紹展品的特色或背後的有趣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扇窗戶,讓我們一起跟隨導賞員的講述,一扇一扇地打開這些窗戶,欣賞這位盛世天子的智慧與審美。
公開導賞服務
日期:2024年11月30日至2025年3月2日,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下午3時至4時
團體導賞服務
日期: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3月2日
弘曆(乾隆登極前名字)出生於天潢貴胄之家,過着優裕的王府生活。自小聰穎好學,得滿漢名師教導,12歲已得祖父康熙皇帝的青睞,帶至宮中養育並大力栽培,受祖父鍾愛。其父胤禛繼位後,於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秘密立弘曆為皇太子。17歲迎娶富察氏(孝賢皇后)為嫡福晉,並移居紫禁城內乾西五所之一的乾西二所。雍正十年十二月(1732年)賜號弘曆「長春居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冊封為和碩寶親王。雍正皇帝為弘曆其居賜名「樂善堂」。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離世,弘曆繼承皇位。從乾隆元年(1736年)開始,作為皇子時期居住的乾西二所,以龍潛之地的特殊性,不斷按照乾隆的意願被改造,並升格命名為「重華宮」。
清雍正(1723—1735)
通高1.5釐米 紐高0.9釐米
印面長2.7釐米 面寬1.1釐米
碧玉質,虎紐,連珠璽,印文一圓一方,陰文篆書。此印為組印,與其他印章共置一匣,共計十六方。
雍正十一年,弘曆被封為和碩寶親王,雍正賞賜弘曆在圓明園長春仙館居住,並賜號「長春居士」。「寶親王寶」、「長春居士」印收錄在乾隆帝《寶藪》中,為乾隆帝還是皇子時期製作,後也常鈐蓋於內府收藏的書畫中。
弘曆成婚後,搬入了重華宮的前身――乾西二所,並將居室稱為「芝蘭室」。「芝蘭」意指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也會受其潛移默化成為高尚的人。弘曆與富察氏相敬如賓,和如琴瑟,既有蘭香滿室的風雅,亦有見賢思齊的自勉。在弘曆心中,他與富察氏之間莫逆於心,是夫妻更是知音。
弘曆深得皇祖、皇考的恩寵,為表達對祖父與父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將以往賞賜之物收藏在重華宮,一直珍存。同時,乾隆皇帝以身作則,提出「以孝治天下」,尊母親為天下聖母,九上徽號,承歡養志,尊養兼隆。皇太后聖壽,乾隆皇帝撰文賦詩,御筆書畫,親率皇子皇孫彩衣起舞,恭祝聖母萬壽。宮中重大節日,都要陪侍崇慶皇太后在重華宮進膳、看戲,闔家歡慶,齊享天倫之樂。
佚名繪
紙本油畫
清(1644—1911)
縱60.5釐米 橫48釐米
此幅作品是清宮舊藏的一幅油畫肖像作品,像主人是孝賢純皇后(1712—1748年)。孝賢純皇后是清高宗弘曆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被冊封為雍正帝第四子弘曆的嫡福晉。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其以嫡妃身分被冊立為皇后。她為人賢淑恭儉,深得乾隆帝敬服與喜愛。乾隆十三年(1748年)其隨駕東巡,返京途中患病,在山東德州病故,年37歲。諡號孝賢純皇后。
此圖以半身構圖描繪孝賢純皇后肖像,在視覺上更具衝擊力,同時通過細膩筆法的表現,人物面部的細節也更得彰顯。畫中孝賢純皇后身着吉服,頭戴吉服冠,表情肅穆典雅,整幅作品設色華麗而不失雅致。由於本圖採用西方油畫形式創作,人物面部肌肉與骨骼的解剖結構精準,富有質感。畫幅上無作者款印,但從繪畫技藝、風格手法等方面來看,該圖當為供職清朝內廷的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所作。
清乾隆(1736—1795)
身長143釐米 下擺寬88釐米
兩袖通長220釐米
大領,鑲白綾襯領,斜襟右衽,衣長及足。寬腰闊袖,裾左右開。男褶通身紋樣圖案是在綾上繪製而成,其前胸、後背、兩肩、兩袖前後、前後腰下左右繪有十二組花籃主體紋樣,由花籃、牡丹、蘭花、菊花、梅花等組成,主體紋樣間輔襯飾有金菊、蓮蓬、楊梅、草莓、石榴、桃子等折枝花果紋樣。
男褶的性質為便服,使用廣泛,既可用於平民百姓,也用於文武官吏及其眷屬。
佚名繪
紙本油畫
清(1644—1911)
縱65釐米 橫56釐米
此幅作品亦是清宮舊藏的一幅油畫肖像作品,像主人是孝聖憲皇后(1693—1777年)。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原為滿洲鑲白旗後抬為滿洲鑲黃旗,其父為一等承恩公、四品典儀官凌柱。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子弘曆即位為乾隆皇帝,其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徽號為崇慶皇太后。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諡號為孝聖憲皇后。
此圖以半身構圖描繪孝聖憲皇太后肖像,畫中像主人身着藍色常服,頭戴吉服冠,表情肅穆溫和,整幅作品設色典雅。由於本圖採用西方油畫形式創作,人物面部肌肉與骨骼的結構表現得非常精準,將像主人略有鬆弛的面部肌肉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畫幅上並無作者款印,但從繪畫技藝、風格手法等方面來看,該圖當為供職清朝內廷的西方傳教士畫家所作。
弘曆繼位後,將乾西五所的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成為重要的文事活動場所。乾隆皇帝在重華宮除舉行三清茶宴詠詩聯句等文事活動外,還會進行接見使節等政治活動。
乾隆治國安邦,繁榮的文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可以說乾隆終其一生都在規劃和經營着一個宏偉的文化大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叢書《四庫全書》,以及音樂百科專著《律呂正義後編》、政書《皇朝禮器圖式》等典籍的編纂,無不透露出「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的宏大氣魄。
清乾隆(1736—1795)
宋(倣)
硯長31.5釐米 寬21.6釐米 高7釐米
盒長34釐米 寬23釐米 高8.5釐米
硯為端石製成,隨形巧做呈 「風」 字形。硯堂平闊,適宜研墨。硯池內深淺浮雕海水龍珠紋,極具裝飾效果。為乾隆皇帝晚年御用鑑藏硯,並命將御筆「題宋宣和驪珠硯 」詩文鐫刻於硯,即: 「驪龍夭矯守珠為,泚筆宣和用睿思(宋時殿名)。設以返躬喻所守,爾時施設豈忘之。乾隆御題。 」又鐫刻閒章 「古稀天子 」、「猶日孜孜」兩方印。
硯背面鐫刻有 「宣和」二字篆體,為倣宋徽宗宣和時期用硯。據記載,宋徽宗時期有 「宣和」款、或「睿思東閣」(宋時殿名)銘硯。清乾隆時期宮廷造辦處也有仿宋各式硯的製作。驪龍夭矯守珠是指黑龍屈體守珠常年不眠的典故,借此隱喻警告自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堅其操守豈能忘之。泚筆,即以筆蘸墨的意思。
隨形配有嵌玉鷺鷥蓮花紋紫檀木盒,盒面填金御題詩文與硯同,應為內廷造辦處所製,極具宮廷特色。
佚名繪
紙本 墨筆
清(1644—1911)
縱204釐米 橫131釐米
畫面中身穿漢族衣冠的青年男子清雅飄逸,宛若仙人,他右手輕執如意,左手輕撫梅花雄鹿,神態安然。側旁陪伴一提籃荷鋤的少年。少年與雄鹿的眼神都望向青年男子的眼睛。這位青年男子的五官及臉型正與弘曆登基時的「朝服像」極為接近,根據圖中右上方弘曆自題詩及他所鈐「寶親王寶」印文可以確定,此人正是弘曆本人。而此圖作於雍正十二年,弘曆24歲時。一年後,雍正皇帝駕崩,弘曆繼位,改年號為「乾隆」,正式開始了長達60年的統治。
圖中人物面部及雙手的比例極為準確,陰影表現細膩,使觀者有如視真人之感。身體造型把握準確,衣紋線條流暢,可見作者有較高的以線塑形功力。
乾隆皇帝一生共舉行過六次大閱,展示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火槍火炮等火器裝備,還會特地安排在京諸王、使節一同觀看。此外,謁拜祖陵,南巡江浙,主持編修典籍,篤信藏傳佛教,文治武功俱臻高峰。
乾隆時期,經濟繁榮,來航貿易船隻紛遝而來,西洋器物入華不絕。但綜觀乾隆皇帝一生的對外政策,根本上還是沿襲了有清一代積極進取而後鞏固防守的方針,亦執中克制,體現了「天子守在四夷」的儒家治國方略。到乾隆皇帝晚年,對外政策則更加審慎且保守,具有鮮明的防衛性,突顯出獨特的治國之道。
清乾隆(1736—1795)
長99釐米
此劍重廿四兩,屬乾隆皇帝「天地人」刀劍系列。劍柄木質,外纏黃絲絛帶,護手和柄頭為鐵鋄金鏤空花卉紋。劍身鋼質,刃底部近銎處錯金、銀、銅三絲呈鳳凰、雲紋圖形,一面隸書「天字七號」和「德興」劍銘;另一面隸書「乾隆年製」款及一人用劍一人拱手圖案。劍鞘木質,蒙紅色鯊魚皮,琫、珌皆鐵鋄金飾雲蝠紋。橫束鐵鋄金箍兩道,鞘背為鐵鋄金提梁。
「天地人」寶劍共30把,乾隆十三年至二十二年內務府造辦處奉命打造,為清代宮廷武備之代表。這些寶劍有專屬的名字及編號,均由皇帝欽定,富含深意。「德興」之典應出自《史記》:「禍自怨起,福由德興」。
清乾隆(1736—1795)
橫444釐米 縱35.4釐米
全畫長796釐米 寬39.8釐米
此卷緙絲喇嘛說以乾隆帝御筆所書《喇嘛說》為藍本,以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撰寫了此篇闡述「喇嘛」一詞來歷與針對喇嘛教政策的文章,剖白了宗教與統治方式之間微妙的聯繫。此卷緙絲喇嘛說卷鈐印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淳化軒寶」,入選石渠寶笈,是清代宮廷緙絲書畫中的重要收藏品之一。
文:李旭翹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圖:故渺 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