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到藝博館感受紫禁城的年味

澳門雜誌
151期
  • 到藝博館感受紫禁城的年味

  •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右二)期望觀眾到博物館參觀,將來也會成為新的年節文化。

  • 年夜飯是一家其樂融融的時刻,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但是,想與平民老百姓一樣,同所有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飯,其實不是一件易事。 —展夢夏

  • 觀眾在展館內,可看到雍正皇帝親筆書寫的福字。

  • 紫禁城的春聯和門神需要懸掛在門上或宮殿的柱子上,展出的門神仍完整保留邊框及掛鉤。

  • 皇帝的宴席所用食器十分精美,圖為清宮舊藏的銅鍍金松篷果罩,用於放置果品。

  • 皇帝吃餃子時,太監端來的盤子須正好放在這個大吉寶案的「吉」字上。

  • 皇帝過年吃的餃子裡包的「花錢」,上面刻有「吉祥如意」的字樣。

  • 皇帝在明窗開筆儀式上喝屠蘇酒的杯子,刻有「金甌永固」,寓意江山永固。

  • 清代皇帝跟百姓一樣都會在新年時派發紅包,圖為皇帝用於「饋歲」的荷包。

  • 圖為乾隆皇帝命人專門製作的三清茶碗,把吟詠的詩句抄錄在茶碗上。

  • 張柏恩

  • (左起)呂思哲、穆延熹

  • 緙絲萬壽燈聯小樣

  • 齋戒銅人

  • 青玉乾隆帝《重華宮記》冊

  • 冰嬉圖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到藝博館感受紫禁城的年味
到藝博館感受紫禁城的年味

為迎接癸卯兔年新春,讓傳統節慶文化鮮活起來,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特為市民和旅客帶來一場充滿年味的藝術大展「賀歲迎祥――紫禁城裡的春節文化」,別開生面地展現清代宮廷在祈福、親情、政事、娛樂等方面的年節文化。

來到澳門藝術博物館4樓的展廳,漆紅的宮門緩緩打開,映入眼簾的是舊時紫禁城裡過春節的熱鬧景象,件件精美的展品,彷彿在向觀眾訴說着兩三百年前,無論是深居宮廷的九五之尊還是身處市井的升斗小民,同樣為春節到來的歡欣。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的春節文化

展期: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3月5日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

www.mam.gov.mo

 

短片

藝博館裡年味十足 還原清宮春節盛況

 

冀觀展成為年節新文化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的春節文化」展覽以清代宮廷春節期間具有代表性的裝飾、書畫和賀節活動為中心,通過祈福迎祥、祭祖宴親、家國天下、遊藝娛樂4個單元,集中展示清宮過年的傳統和儀式,展出珍貴文物近120件套。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在開幕式上稱,單看展覧主題就感到很有意思,因為展覧講述的是清代的年節文化,展期又恰好涵蓋西曆元旦、農曆春節、元宵節等重要節日,古今相互輝映,顯得格外喜慶吉祥。展覽展出的文物是從故宮博物院逾186萬件藏品中精挑細選出來,許多珍貴文物首次走出紫禁城與澳門市民見面。

趙國英又指出,現在每年春節前後都有這様的精品展覧,那麽,觀眾到博物館參觀,將來是不是也會成為新的年節文化?確實令人期待。「未來,我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故宮博物院與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的合作會更深更廣,一定會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作出更大貢獻。」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右二)期望觀眾到博物館參觀,將來也會成為新的年節文化。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右二)期望觀眾到博物館參觀,將來也會成為新的年節文化。

 

宮廷民間過年同而有異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展夢夏是這次展覽的籌展組組長,他介紹,2006年,春節民俗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的春節,俗稱「過年」,古稱元旦,「元」字有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象徵地平線,結合起來象徵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所以,人們把這兩個字結合起來,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西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在古代,春節的慶祝活動一進臘月就開始了,到除夕、元旦這兩天達到高潮,直至新年的二月初二方告結束。展夢夏稱:「宮廷與民間的年節活動一脈同源,只是表現形式會有不同。比如團圓飯、吃餃子、分發壓歲錢等活動,家家必不可少,宮廷則有自己的特色。福字、春聯、門神、年畫戶戶張貼,但在製作材料、懸掛方式等方面會有所差異。而像樹立天燈、萬壽燈以及明窗開筆等儀式,則是清代宮廷所獨有的年景。」

年夜飯是一家其樂融融的時刻,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但是,想與平民老百姓一樣,同所有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飯,其實不是一件易事。  —展夢夏
年夜飯是一家其樂融融的時刻,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但是,想與平民老百姓一樣,同所有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飯,其實不是一件易事。 —展夢夏

從臘月初一開始,紫禁城裡便逐漸開始為春節的到來做準備工作。臘月初一,皇帝開筆書福字,用「賜福蒼生」筆寫下第一個福字貼在乾清宮,再寫十餘幅貼於其他宮中。之後,皇帝還會陸續寫一些福字,賞賜予大臣與外藩。賞賜名單由奏事處事先擬出,皇帝欽定。

清宮於臘月二十三日在坤寧宮祭灶,皇后也是主祭人之一,宮中使用木質牌位,故僅焚祭品。民間多在臘月二十四日(故有「官三民四」之說),祭灶後將紙製舊神像焚化,除夕再張貼新神像,而且民間禁婦女主祭,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我國疆域廣闊,自古至今,各地過春節的習俗都有很大差別。展夢夏留意到,祭灶儀式除了宮廷與民間有所不同,南北也有差異。在南方,一些終身漂泊於水上的疍民就只能在臘月二十五祭灶。他又以吃餃子為例,在南方一些地區,過年不興吃餃子,但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餃子就是最應節的必備食品。

觀眾在展館內,可看到雍正皇帝親筆書寫的福字。
觀眾在展館內,可看到雍正皇帝親筆書寫的福字。

 

宮廷歲晚最重祭祖

清宮於臘月二十六掛春聯,民間則在除夕。傳統上,漢族的春聯、門神用紅紙,以傳達喜慶熱烈的氣氛。而滿族習俗尚白,清宮常使用白春聯與白門神。每年,內務府事先請旨,由皇帝決定懸掛何種顏色的春聯、門神。

由於紫禁城裡各宮殿的大門上都有門釘,所以春聯和門神需要製作好邊框後,懸掛在門上或宮殿的柱子上,無法像百姓家一樣直接貼在門板、門框上。為節省開支,各宮在二月初三撤下的春聯、門神將統一由製造庫保管修繕,以待來年再次懸掛。

紫禁城的春聯和門神需要懸掛在門上或宮殿的柱子上,展出的門神仍完整保留邊框及掛鉤。
紫禁城的春聯和門神需要懸掛在門上或宮殿的柱子上,展出的門神仍完整保留邊框及掛鉤。

祭祖,是春節期間宮裡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在歲末年初,會通過祭祀活動,追思祖德,弘揚孝道。宮廷祭祀的講究頗多,凡祭祀必提前齋戒,以示虔敬莊重。除夕前一日,皇帝親自到太廟祫祭(即合祭)祖先。

太廟分前、中、後三殿,前殿是享殿,中、後殿是寢殿。平時,中殿供奉太祖努爾哈赤到先帝的牌位,後殿供奉太祖之前四位遠祖的牌位。祫祭時,把中、後殿的祖先牌位全部請到前殿,一起祭祀。帝后牌位安放在金漆寶座上,猶如生前一樣。每位皇帝與他所有皇后共用一張供桌。

 

探秘皇帝的年夜飯

「年夜飯是一家其樂融融的時刻,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但是,想與平民老百姓一樣,同所有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飯,其實不是一件易事。」展夢夏解釋,古代男女授受不親,宮廷尤重男女大防,皇帝嬪妃眾多,年輕的嬪妃甚至比有些皇子還小。為避免產生不當關係,需要隔絕他們之間的接觸。因此,皇帝與后妃,與包括皇子在內的宗室須分別聚會。

清代元旦未正(下午2點),皇帝欽點皇子、皇孫及近支王公等宴於乾清宮,行家人禮,稱為「宗親宴」。清代滿族筵宴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餑餑宴(即吃點心、喝奶茶),其次是酒肉宴。清代皇帝平日均獨自用膳,只在年節時,才與后妃們一起吃飯,稱為「家宴」。元旦家宴一般是早膳,在辰初(上午7點)舉行。地點在乾清宮,有時也在漱芳齋後殿金昭玉粹。

皇帝的宴席所用食器十分精美,圖為清宮舊藏的銅鍍金松篷果罩,用於放置果品。
皇帝的宴席所用食器十分精美,圖為清宮舊藏的銅鍍金松篷果罩,用於放置果品。

精美的食物、華貴的食器、祥瑞的菜名,皇帝的年夜飯,頗為講究。展夢夏說,菜餚中野味是重點,如鹿、狍子、野豬、野雞等。家畜肉中以羊肉居多,家禽中鴨子用得最多。另外,不論菜還是湯,幾乎都少不了燕窩。整個宴會,總共有130多樣菜品,皇帝自然不能全用。大宴和酒宴桌上剩下的菜品,會賞給當朝親貴,以及宴會期間演出承應戲的「南府」「景山」眾人。

皇帝在正月初一也吃餃子,餃子裡也會包有錢幣,以預示一年吉利,但不是實際流通的錢幣,而是「花錢」。滿族把所有麵食都叫餑餑,把水餃稱為「煮餑餑」,太監會用雕漆飛龍宴盒送來一盤煮餑餑,而皇帝吃餃子時,盤子須正好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

皇帝吃餃子時,太監端來的盤子須正好放在這個大吉寶案的「吉」字上。
皇帝吃餃子時,太監端來的盤子須正好放在這個大吉寶案的「吉」字上。
皇帝過年吃的餃子裡包的「花錢」,上面刻有「吉祥如意」的字樣。
皇帝過年吃的餃子裡包的「花錢」,上面刻有「吉祥如意」的字樣。

 

皇帝過年也很忙

過年期間,雖有封印的儀式,把璽印封存起來暫停使用,表示放假不辦公,但皇帝仍不免於政務。即使在新年元旦的子時,第一次開筆,皇帝也要祝願天下臣民物阜年豐、康泰如意、永享昇平。

明窗開筆是皇帝新年舉行的第一次書寫儀式,創自清代雍正帝。元旦子正(零點),皇帝先飲屠蘇酒,然後親自點燃玉燭臺上的蠟燭,把萬年青筆在八吉祥爐上熏一下,書寫吉語後,將其封存於黃匣中,任何人不能開啟。展夢夏指出:「儀式上的物品均有吉祥寓意,喝屠蘇酒的金甌永固杯,寓意江山永固。燭臺上刻『玉燭長調』,寓意風調雨順。萬年青筆則寓意大清基業萬年。」

皇帝在明窗開筆儀式上喝屠蘇酒的杯子,刻有「金甌永固」,寓意江山永固。
皇帝在明窗開筆儀式上喝屠蘇酒的杯子,刻有「金甌永固」,寓意江山永固。

皇帝還會向家人、宗族、大臣等贈送禮物,稱為「饋歲」,以濃親情紐帶,以洽君臣關係。皇帝饋歲禮物首選繡紋精美的荷包,裡面會放有金銀錢幣、各色玉石八寶。還會饋贈各種文玩、詩集,以及福橘、廣柑、遼東鹿尾、豬、魚等珍物。

清代皇帝跟百姓一樣都會在新年時派發紅包,圖為皇帝用於「饋歲」的荷包。
清代皇帝跟百姓一樣都會在新年時派發紅包,圖為皇帝用於「饋歲」的荷包。

展夢夏介紹,從乾隆十年(1745)開始,每年的春節正月初二至初十之間,皇帝都會召朝廷的肱股之臣以及親信之人,到重華宮參加茶宴。茶宴上喝的三清茶是乾隆皇帝獨創的特飲,三清茶以雪水烹茶,加入松子、梅花、佛手,有為政清廉之意。宴後,皇帝會賞賜個人所用茶杯,間或有硯臺、書畫等,此舉是為了融洽君臣關係。

圖為乾隆皇帝命人專門製作的三清茶碗,把吟詠的詩句抄錄在茶碗上。
圖為乾隆皇帝命人專門製作的三清茶碗,把吟詠的詩句抄錄在茶碗上。

春節期間雖然也免不了忙碌,但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會趁此佳節放鬆娛樂。臘八這天,皇帝會親臨太液池畔觀賞士兵們冰嬉;除夕、元旦則會駕臨暢音閣或漱芳齋欣賞戲曲;在元宵節這天賞煙火、觀花燈、寫燈詞,亦熱鬧非常。身為帝王,同時也是一宮之中的普通家長,家人團聚,兒孫繞膝,聲聲爆竹、燦爛煙火、絢麗花燈。紫禁城裡的春節除了是一派盛世太平的景象,同樣充满了濃濃愛意與温情。

 

觀眾分享

澳門培正中學中文老師張柏恩在台灣長大,來到澳門4年,沒有一次錯過藝博館的故宮主題展。張柏恩稱:「無論是此前展出的《千里江山圖》、清宮帝后宮廷服飾、明代的御窯瓷器,再到今年的春節文化展,每年的主題都十分精彩。澳門與北京的緊密交流,讓澳門市民不必舟車勞頓去到北京故宮也能看到這些珍品。」

張柏恩
張柏恩

張柏恩認為,澳門雖然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但仍然完整保存了傳統的春節文化。在課堂上,他會鼓勵學生把在澳門過春節的體驗寫成七言絕句詩,或在紅宣紙上創作春聯,讓學生在文學創作之中體驗年節文化。

他還注意到,藝博館每年都會精心設計一本小冊子給觀眾作為紀念品,今年就以線裝書的形式,將展覽的精華濃縮其中,觀眾將其帶回家後,意猶未盡的話還可以藉此回顧展覽。

(左起)呂思哲、穆延熹
(左起)呂思哲、穆延熹

澳門科技大學的學生呂思哲和穆延熹都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來到藝博館參觀故宮主題展則是第一次。

呂思哲還未去過北京,猶幸在大學期間,有機會在澳門目睹故宮珍貴文物。她說:「在眾多展品之中,我最喜歡金甌永固杯這個國寶級文物,通過線上導覽,瞭解到這個杯子是以純金打造,再鑲嵌上寶石,十分奢華,讓人過目不忘。」

穆延熹印象最深是《冰嬉圖》。受古裝熱播劇《甄嬛傳》的影響,她對宮廷過年的冰嬉活動十分感興趣。看到《冰嬉圖》全貌,讓她感到震撼。畫卷寫實刻畫了許多人物,細緻到表演者的服飾裝束、姿態動作、滑行路徑,都完美再現了當時清宮冬季冰嬉的習俗。

 

展品介紹

第一單元:

祈福迎祥

緙絲萬壽燈聯小樣
緙絲萬壽燈聯小樣

每條長38釐米  寬6釐米

此為乾清宮萬壽燈懸掛燈聯的小樣,內容、形式皆與實物相同,僅尺寸等比例縮小。共16幅,保存完整,每幅正反各緙金字20個。

 

第二單元:

祭祖宴親

齋戒銅人
齋戒銅人

人高52釐米  寬21釐米

座高28.5釐米  寬29.5釐米

此銅人頭戴七梁冠,身穿寬袖長袍,直立在帶護欄的六角形台座上,雙手持一柄如意,如意上刻滿、漢文「齋戒」二字。

清朝皇帝祭祀天地、宗廟時要在齋宮齋戒,以示虔誠。齋戒前,主管祭祀事物的太常寺要先在齋宮內置放齋戒銅人,提醒祭祀者保持恭敬之心。

 

第三單元:

家國天下

青玉乾隆帝《重華宮記》冊
青玉乾隆帝《重華宮記》冊

清乾隆

長15.4釐米  寬10.8釐米  厚5.4釐米

青玉冊,共六片,《重華宮記》中有「新正與諸臣茶宴聯句,率為例典」。由此可知,乾隆朝春節在此舉行茶宴已成定例。

 

第四單元:

遊藝娛樂

冰嬉圖
冰嬉圖

金昆、程志道、福隆安

清乾隆

絹本設色手卷

縱35.2釐米  橫581釐米

此圖描繪的是「轉龍射天球」。畫面右側,眾人簇擁的是皇帝華麗的冰床。冰場上,旗手和射手們間隔排列,盤旋滑行於冰上,隊伍蜿蜒如龍形。在冰面上設有旌門,上懸一球,稱天球。隊伍滑至此處時,分別轉身向天球射箭,中者有賞。

 

所有圖像版權屬© 故宮博物院所有。|The copyright of all the photographs of the exhibits belong to the Palace Museum.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澳門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