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一展看懂明代御瓷菁華

澳門雜誌
145期
  • 鮮紅釉盤

  •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 青花海水異獸圖盤

  • 成化款鬥彩嬰戲圖杯

  • 嬌黃釉犧耳尊

  • 黃地素三彩錐拱雙龍紋繡墩

  • 萬曆款五彩花鳥圖蒜頭瓶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前人把泥土造型,透過爐火的高溫燒製瓷器,通過經驗的累積,孕育出舉世知名的御瓷精品。在「御瓷菁華――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展覽中,讓我們以歷史為軸,時間為線,細看明代各朝巧奪天工的御窯瓷器都具有哪些特點,又有哪些代表作品。

 

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時期

(1368年-1435年)

洪武時期的景德鎮確已建立了為宮廷生產瓷器的窯場,永樂(1403年-1424年)、宣德(1426年-1435年)兩朝是明代御窯製瓷的鼎盛時期,不僅青花瓷器被後人譽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鮮紅、祭藍、甜白等顏色釉瓷器也備受後世稱道。

 

鮮紅釉盤

明永樂

•高4厘米

•口徑20.3厘米

•足徑12.4厘米

鮮紅釉盤
鮮紅釉盤

盤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紅釉。口沿因高溫熔融使銅紅釉垂流而顯露出白色胎骨,俗稱「燈草邊」,足底施白釉。此盤造型規整,胎體輕,釉色鮮豔,是永樂鮮紅釉瓷的代表作。

紅釉是以銅作著色劑的高溫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焙燒而成。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製出了鮮豔奪目的紅釉瓷器,釉色大多豔麗而勻潤,受到世人喜愛,被冠以鮮紅、寶石紅、祭紅、霽紅、積紅等稱謂。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明永樂

•高43.2厘米

•口徑9.4厘米

•足徑16.5厘米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瓶直口、短頸、圓腹、平底。內外施白釉,外底露胎無釉。通體青花裝飾。口部繪卷草紋。腹部繪雲龍紋,蒼龍睜目、吐舌,鬃毛飛揚,做回首狀,飛騰雲間,氣勢恢宏。無款識。

此瓶造型古樸莊重,釉質肥厚瑩潤,青花色澤顯現奪目,色彩凝結處有黑色結晶斑,濃豔的青藍色在白色胎體的映襯下格外奪目,給人以凝重含蓄之美感。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

(1436年-1464年)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天災人禍不斷,致使景德鎮的製瓷業受到一定影響,但並未停止燒造,生產尚具一定規模,產品的工藝特徵既有自身特點,也與三朝之前的永樂、宣德朝,以及之後的成化朝御窯製瓷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

 

青花海水異獸圖盤

明正統-天順

•高3.8厘米

•口徑14.9厘米

•足徑8.8厘米

青花海水異獸圖盤
青花海水異獸圖盤

盤撇口,弧壁,圈足。裡、外青花紋飾,盤心雙圈內繪踏浪奔馳的海象,外壁繪海中靈怪九種,有「龍、馬、獅、龜、象、鹿、羊、螺、麒麟」等。外底施白釉,無款識。

此器造型、紋飾承襲宣德朝御窯,但外口沿邊飾有明顯不同,為勾雲朵花紋。2014年景德鎮珠山北麓考古發掘的正統至天順時期地層中有同類器標本出土。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時期

(1465年-1521年)

這一時期是明代御窯製瓷史上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從傳世和出土資料來看,三朝御窯瓷器的製作風格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點。

 

成化款鬥彩嬰戲圖杯

明成化

•高4.8厘米

•口徑6厘米

•足徑2.7厘米

成化款鬥彩嬰戲圖杯
成化款鬥彩嬰戲圖杯

杯圓口,深腹,圈足。外底青花雙方欄內青花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用鬥彩做裝飾,杯身繪兩個孩童放風箏的場面。

嬰戲紋是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之一,以兒童遊戲為裝飾題材,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入宋以後南北各窯口均有燒造,題材有嬰戲花、嬰戲球、嬰戲鴨、嬰戲鹿等,以嬰戲花居多。明清瓷器裝飾中,嬰戲紋更為盛行,畫面更加豐富多彩,人數增多,以十六子和百子最典型。

 

嬌黃釉犧耳尊

明弘治

•高31厘米

•口徑19厘米

•足徑17.8厘米

嬌黃釉犧耳尊
嬌黃釉犧耳尊

尊廣口,短頸,溜肩,腹部上豐下斂,平底。肩部兩側對稱置牛頭形耳。內施白釉,外施澆黃釉,釉面滋潤,釉色嬌嫩。細砂底,無款識。

此尊原藏宮內瓷庫,瓷庫位於紫禁城內前朝中右門外太和殿西廡及武英殿前庫房,為內務府廣儲司下屬六庫之一。庫內原藏無款弘治黃釉描金罐七件,造型大致相同,唯耳的形狀可分牛頭犧耳和環形耳兩類,也有不置耳者。

 

明代嘉靖、隆慶、萬曆時期

(1522年-1620年)

此時期是明代御窯製瓷發展由興盛到衰落以至終止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的景德鎮御窯燒造基本採用「官搭民燒」的生產方式,產品整體面貌與前朝相比有比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燒造產量大、造型豐富,大件器居多,胎體厚重,製作工藝略顯粗糙,裝飾紋樣繁縟,色彩華麗等特點。

 

黃地素三彩錐拱雙龍紋繡墩

明嘉靖

•高34厘米

•口徑22厘米

•足徑22.5厘米

黃地素三彩錐拱雙龍紋繡墩
黃地素三彩錐拱雙龍紋繡墩

繡墩呈鼓式,中空,坐面微拱。內光素,外壁素三彩裝飾。以鼓釘紋把器身分為三部份,上、下兩部份飾纏枝花紋,中間繪蓮池游龍紋。所有紋飾均先在釉下經錐拱而成,並用青花料填塗紋飾局部。用黃、綠、白、紫、青花等設色。

 

萬曆款五彩花鳥圖蒜頭瓶

明萬曆

•高54.5厘米

•口徑8.8厘米

•足徑17厘米

萬曆款五彩花鳥圖蒜頭瓶
萬曆款五彩花鳥圖蒜頭瓶

瓶小直口,口下呈蒜頭形,長束頸,圓鼓腹,圈足。瓶內、外均施白釉,外底無釉。外壁通體五彩裝飾。口沿一周繪回紋,蒜頭形部份繪如意雲頭紋,雲頭內繪靈芝、花卉紋等,雲頭間繪瓔珞紋相連。頸部繪花卉、洞石、草蟲等。肩部一周如意雲頭紋,雲頭內、外,俯、仰交替繪花卉、纏枝紋。腹部整體繪花鳥圖,紋飾繪畫以元明時期景德鎮瓷器上流行的「滿池嬌」圖為基礎,畫面內容更加豐富,主體蓮池鴛鴦圖案突出,另裝飾有鷺鷥、飛鳥、柳樹等。足牆外一周繪變形卷草紋。口沿下自右向左以青花署「大明萬曆年製」六字楷書橫排款。

這件蒜頭瓶是明萬曆時期典型器形,紋飾飽滿,色彩絢麗。

 

文:黃桂蘭、故宮博物院  圖:故宮博物院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