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盡心治病患 靖疫始安然

澳門雜誌
135期
  •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醫生(圖中)表示,今次抗疫團隊由不同部門的專科醫生組成,上下一心。

  • 仁伯爵綜合醫院胸肺科主任張德洪醫生時刻關注確診患者身體狀況

  • 仁伯爵綜合醫院胸肺科顧問醫生莫天浩研究確診患者的治療方案

  •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邱潔希望疫情快點結束,所有事情都能回歸正軌。

  •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理助理員吳燕芳表示,合作的同事都會互相支援,發揮團體精神。

  • 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醫護工作情況

  • 塔石衛生中心護士李佩珊表示,會做好防護措施,免家人擔心。 

  • 醫護人員進入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病房時,都需要穿著整套保護裝備,以保安全。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醫生(圖中)表示,今次抗疫團隊由不同部門的專科醫生組成,上下一心。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醫生(圖中)表示,今次抗疫團隊由不同部門的專科醫生組成,上下一心。
 

自2019年12月底接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武漢市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群集病例起,特區政府隨即展開防疫工作。2020年1月5日,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召開首次「應對不明原因肺炎」跨部門會議;1月16日,到仁伯爵綜合醫院的急診大樓和隔離病房視察。作為抗疫主力的衛生局一直嚴陣以待,1月22日,澳門確診首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為治療確診患者的環節揭開序幕。至目前為止,澳門確診的病患中,第一輪的10名患者經過醫護團隊悉心治療後,已經康復出院;第二輪確診患者也積極救治中,情況良好。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醫生指出,此成果與澳門積極採取「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措施有極大關係,及早發現確診者,不僅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也減低了醫療系統的壓力,進一步保障了市民的健康。

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醫護工作情況
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醫護工作情況

臨危不亂應對疫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的傳染病,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結合鄰近地區專家意見和本澳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治療方案,首輪確診的10名患者已完全康復出院。

隨着特區政府包機接回在鄂澳門居民,以及第二輪海外輸入個案的出現,衛生局適時調整抗疫策略和措施,按照預案將剛落成的離島醫療綜合體護理教學大樓成立「臨時隔離中心」,用於收治密切接觸者,把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全部120張隔離病床預留給確診患者,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更多個案。

羅奕龍指出,當初知道澳門出現首例確診個案時,心情難免緊張。為了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疫情,仁伯爵綜合醫院早在1月上旬已開始部署,分階段騰出隔離病區的病床,準備收治確診病人。工作人員安排方面,以胸肺科、感染科和內科專科醫生為核心,加上來自不同部門的專科醫生、專科培訓醫生、護理人員,以及護理助理員,共同組成隔離病房醫療團隊,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同時,我們為醫護人員做好心理建設及感染控制培訓,確保他們隨時進入狀態,安全和高效地執行抗疫任務。他指出,防疫和抗疫是相輔相成的,今次疫情雖然來得急,但有賴特區政府果斷推出及時的防疫措施,定出「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防控要求,尤其是實施來自高發地區人士的入境限制、口岸檢疫、隔離醫學觀察,以及社區綜合防控等措施。上述措施有效攔截來自高發地區的新冠肺炎病人進入社區,也降低傳染病在社區爆發的風險,避免造成醫療系統不勝負荷,讓醫院有充足的資源和能力照顧確診病人。

確診首宗病例當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邀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來澳,為特區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提供指導意見。羅奕龍指出,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在本澳制訂診斷及治療方案時,也參考最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指引和鍾南山院士的建議,包括為病人訂立診斷標準、嚴重程度分級、治療方案,以及出院和解除隔離標準,讓整個診療過程更規範化和符合澳門的實際情況。

他說:「由於部份新冠肺炎患者沒有肺炎症狀,有四成不會發燒,部份亦只有流鼻水、乾咳、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單從臨床表現難以區分,所以我們要從三個方面綜合判斷患者是否患有新冠肺炎,首先是分析其流行病學特徵,如過去14天有否前往高發或廣泛傳播地區、曾否接觸確診病人、有沒有群聚性發病現象;二是觀察臨床表現,如是否發燒、有呼吸道或胃腸道症狀、胸部CT呈肺炎、嗅覺或味覺下降;三是做病毒核酸檢測或血清抗體檢測確診。」

仁伯爵綜合醫院胸肺科主任張德洪醫生時刻關注確診患者身體狀況
仁伯爵綜合醫院胸肺科主任張德洪醫生時刻關注確診患者身體狀況

藥要用得其所

面對新型病毒,雖然醫學界尚未研製出專治的特效藥,但並不代表無藥可醫。羅奕龍指出,我們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參考最新的醫學文獻和研究實證,結合澳門的藥物供應情況,制訂本澳的診療方案,並根據不同病人的實際情況,調整抗病毒的藥物、對症處理和支持治療。國際上,現時最少有三種比較有希望的治療藥物,第一種是抗愛滋病藥物克力芝(Kaletra)、第二種是用來醫治瘧疾的磷酸氯喹(Chloroquine Phosphate)或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第三種是尚未上市,本身是研發用來醫治伊波拉病毒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目前本澳主要使用前兩種藥物治療,臨床效果也比較滿意。

此外,針對肺部發炎,醫療團隊亦會謹慎使用類固醇治療,其中,首10宗確診病例中有3位用上類固醇。羅奕龍說︰「根據2003年醫治『沙士』的經驗,大量使用類固醇可能導致病人出現後遺症,所以用藥時,我們也非常謹慎,並只對病情開始惡化的病人使用類固醇,療程只有3至5日,劑量屬於中等水平,目的是及時控制炎症不再惡化。」他解釋,用藥猶如藝術,藥物本身沒有好壞,但要把握好時機、劑量、療程,根據病人情況和治療反應及時調整,才可以達到良好的醫治效果。

羅奕龍指出,經澳門衛生局診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平均住院日數為28天,較其他國家或地區長,這是考慮到澳門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我們要盡量降低社區傳播的風險,醫療團隊決定延長患者的留院治療和觀察時間,待完全符合出院標準後,再轉送指定地點作康復期隔離14天,確保病毒核酸持續陰性,最後還建議在家居自我健康管理14天,以策萬全。羅奕龍強調,對於傳染病康復者,我們絕對不能歧視,我們要客觀理性,只要科學證明沒有傳播風險,便可讓他安全回家。

仁伯爵綜合醫院胸肺科顧問醫生莫天浩研究確診患者的治療方案
仁伯爵綜合醫院胸肺科顧問醫生莫天浩研究確診患者的治療方案

總結經驗 分享成果

對醫療工作者來說,首要的任務是治病救人,但對於羅奕龍而言,總結臨床經驗,通過研究分析寫成論文,與其他地方的醫療同道分享心得同樣重要。在積極抗疫的同時,衛生局局長李展潤成立科研小組,總結本澳首10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經驗。羅奕龍說:「我們很早已發現患者鼻咽部病毒核酸陰性的情況下,糞便核酸仍可持續陽性一段時間,儘管不能確定病人仍然具有傳染性,但我們要求他們糞便核酸檢測連續兩次陰性後才能解除隔離,進一步降低社區傳播的風險。我們把『以糞便核酸檢測兩次陰性為解除隔離的標準』寫成論文,發表到《國際生物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上,對全球抗疫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亦很有意義。」

隨着全球確診個案不斷上升,面對不明朗的疫情,羅奕龍指出,根據全球各地經驗,傳染病爆發後有機會出現重症,這是科學的現實。然而,重症者大部份都具備一些特徵:第一是年紀較大;第二是長期病患,如有糖尿病、腎病、器官衰竭等病症;第三是正服用抑制免疫系統功能的藥物。

截至4月2日,澳門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累計41人,其中1人重症。羅奕龍分析,澳門的確診患者病情相對較輕,是基於三個因素:第一,第一輪的患者主要為旅客,一般而言身體機能和健康狀況不會太差,而第二輪輸入個案以海外留學生為主,年齡分布主要為青少年,抵抗力較佳;第二,現時的患者,大多通過口岸檢疫或於醫學觀察期間發現,很多診斷的時候還是處於潛伏期或發病初期,能及早發現、診斷和治療;第三,澳門醫療系統完善,加上特區政府的防疫策略成功攔截病源,避免一下子增加大量病人,造成醫療系統難以負荷局面,使我們有條件照顧好每一位病人。

這些客觀因素也解釋了澳門出現重症及死亡的比例較低。他指出:「在特區政府各部門前線人員的努力下,第10例與第11例確診患者之間相隔了40天,無疑給予醫務人員一個緩衝期,讓我們可以總結經驗,有條不紊地做好各種預案和準備工作,迎接下一輪疫情的挑戰。」

醫護人員進入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病房時,都需要穿著整套保護裝備,以保安全。
醫護人員進入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病房時,都需要穿著整套保護裝備,以保安全。

與患者相處之道

新冠肺炎爆發初期,醫護及病人對此傳染病認識不多,難免有恐慌情緒。在治療過程中,醫護除了要時刻留意患者的身體狀況,亦要照顧其心理,解釋病況,疏導情緒。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邱潔稱,第一批入住隔離病房的患者,大多來自武漢。起初,患者除了擔心病情,亦會懷疑自己是否確診,經常都會詢問為何仍未康復。為了減低患者的不安情緒,醫護人員會和他們聊天,分散其對病情的焦慮,並叮囑他們要有適當休息,保持心境開朗,提高自身免疫力。「第一名患者康復出院時,我感到很鼓舞和開心,因為對醫護人員而言,這證明我們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

首輪10名確診患者康復出院後不久,第二輪疫情開始爆發,邱潔說,雖然確診案例在短短數日不斷上升,但由於有了第一輪的經驗,不少工作細節都有了明確指引,整體流程順暢不少。唯一不同的是,第二輪的確診患者以海外留學回澳的學生為主,當中更不乏未成年的學生。「我們都知道家長非常擔心子女的健康,為了讓家屬和患者安心,醫生都有向他們詳細解釋病情。部份心疼孩子的學生家屬,更不時提出送食物等要求 ,但為了穩定患者的病情,我們都只好向家屬解釋,患者需要根據醫院的合理營養配餐,不適合提供額外食物,家屬最終都尊重和接受。」

任職護士20多年的邱潔,原工作於物理治療康復科,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她沒有退縮,更先後參與了3輪隔離病房的工作,視之為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去年12月,當傳出有不明肺炎出現,我仍心存僥倖,覺得澳門是蓮花寶地,傳染病會離我們很遠。現在回看,當傳染病大流行時,沒有國家或地區能夠獨善其身,因此會警醒自己及家人,要時刻做好防護措施。現在最希望的,是疫情快點結束,所有事情都能回歸正軌。」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邱潔希望疫情快點結束,所有事情都能回歸正軌。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邱潔希望疫情快點結束,所有事情都能回歸正軌。

締造安心工作環境

站於抗疫最前線的醫護人員,每日都需要全神貫注,應對疫情。由於部份醫護家中有老有嫩,為了讓前線醫護人員有充份的休息及安心工作,衛生局特此招募了大量醫護人員輪流分擔工作,並提供員工宿舍,讓他們可以有較多時間休息及無後顧之憂。

初次到隔離病房工作的仁伯爵綜合醫院護理助理員吳燕芳坦言,由醫院開始接收疑似患者,到首宗確診個案,心理壓力愈來愈大。但隨着工作開展,當中得到的經驗讓她逐漸克服恐懼。她說:「由於我與家人同住,起初為了安心工作,所以申請了宿舍居住。到第二輪時,因已清晰工作流程,穿着保護裝備的程序亦已由陌生到完全熟練,都令我信心大增,每天工作完畢,我在醫院從頭到腳做好清潔,換好衣服便下班回家,沒有再申請宿舍了。」

助理員的主要工作,是按時派餐給患者,並向其提供所需的東西、量血壓、探熱、幫忙送藥、核對患者名字等信息,接觸病患的機會也不少。 吳燕芳說,剛知道需要到隔離病房工作時,家人都很擔心她的健康,並叮囑其做好防護措施。「為了讓他們安心,我詳細解釋了醫院的防疫工作,每一個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都需要穿着防護衣,戴上N95口罩,做好所有清潔消毒措施。而且,合作的同事都會互相支援,發揮團體精神。」

除了為醫護提供充足的保護裝備,衛生局亦會因應隔離病房的工作量,在每個崗位派出一定數量的醫護人員參與。患者愈多,相關的醫護工作人員亦會愈多,以確保每位前線醫護有充足的休息。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理助理員吳燕芳表示,合作的同事都會互相支援,發揮團體精神。
仁伯爵綜合醫院護理助理員吳燕芳表示,合作的同事都會互相支援,發揮團體精神。

萬全準備迎挑戰

在確診患者出現後,為避免爆發社區感染,特區政府把路環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預設為隔離中心,接收密切接觸者、康復期人士及高危人士進行14天醫學觀察。被分派到此工作的塔石衛生中心護士李佩珊指出,起初大多數人都是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入住,會表現得不理解。面對不同國籍的旅客和本澳居民,各人的需要不盡相同,為了安撫及照顧其情緒,醫護會盡量滿足,醫院亦提供心理支援服務。她說:「在眾多入住者當中,我較印象深刻的是3月7日,特區政府派遣包機到武漢接回首批滯留湖北的澳門居民。當晚7時,57名居民分批抵達高頂,在場的醫護人員一直和協調中心聯繫,做好了萬全準備,順利完成接收工作。由於知道他們十分疲累及長時間沒有進食,所以我們早已在房間準備好飯菜,等他們分配房間後即可以進食。」

由於疫情發展及病例新增數量難以預測,3月30日,特區政府把剛落成的離島醫療綜合體護理教學大樓設為臨時隔離中心,並把當時於路環高頂馬路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內的26位密切接觸者,遷往該處繼續隔離觀察。李佩珊指出,大樓才剛落成,所有設備、護士站、工作人員區域、清潔和污染通道等都要重新配置,對人手安排會有點壓力。此外,為了避免在搬遷時出現交叉感染,亦動用了多架車輛分批接載。

對於參與前線醫護工作, 李佩珊指出,最大挑戰是要懂得如何保護好自己,「雖然每年都有培訓,但實際到隔離區工作總會擔心,為此會時刻警惕自己,檢查每個步驟是否做對,有沒有遺漏。現在,經過臨床操作,已對各個流程有了更充份的瞭解。」

塔石衛生中心護士李佩珊表示,會做好防護措施,免家人擔心。 
塔石衛生中心護士李佩珊表示,會做好防護措施,免家人擔心。 

文:司徒若哲 圖:衛生局、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