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2月底接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武汉市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群集病例起,特区政府随即展开防疫工作。2020年1月5日,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召开首次「应对不明原因肺炎」跨部门会议;1月16日,到仁伯爵综合医院的急诊大楼和隔离病房视察。作为抗疫主力的卫生局一直严阵以待,1月22日,澳门确诊首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案,为治疗确诊患者的环节揭开序幕。至目前为止,澳门确诊的病患中,第一轮的10名患者经过医护团队悉心治疗后,已经康复出院;第二轮确诊患者也积极救治中,情况良好。仁伯爵综合医院医务主任罗奕龙医生指出,此成果与澳门积极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措施有极大关系,及早发现确诊者,不仅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减低了医疗系统的压力,进一步保障了市民的健康。
临危不乱应对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结合邻近地区专家意见和本澳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治疗方案,首轮确诊的10名患者已完全康复出院。
随着特区政府包机接回在鄂澳门居民,以及第二轮海外输入个案的出现,卫生局适时调整抗疫策略和措施,按照预案将刚落成的离岛医疗综合体护理教学大楼成立「临时隔离中心」,用于收治密切接触者,把高顶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全部120张隔离病床预留给确诊患者,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更多个案。
罗奕龙指出,当初知道澳门出现首例确诊个案时,心情难免紧张。为了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仁伯爵综合医院早在1月上旬已开始部署,分阶段腾出隔离病区的病床,准备收治确诊病人。工作人员安排方面,以胸肺科、感染科和内科专科医生为核心,加上来自不同部门的专科医生、专科培训医生、护理人员,以及护理助理员,共同组成隔离病房医疗团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我们为医护人员做好心理建设及感染控制培训,确保他们随时进入状态,安全和高效地执行抗疫任务。他指出,防疫和抗疫是相辅相成的,今次疫情虽然来得急,但有赖特区政府果断推出及时的防疫措施,定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尤其是实施来自高发地区人士的入境限制、口岸检疫、隔离医学观察,以及社区综合防控等措施。上述措施有效拦截来自高发地区的新冠肺炎病人进入社区,也降低传染病在社区爆发的风险,避免造成医疗系统不胜负荷,让医院有充足的资源和能力照顾确诊病人。
确诊首宗病例当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来澳,为特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提供指导意见。罗奕龙指出,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在本澳制订诊断及治疗方案时,也参考最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引和钟南山院士的建议,包括为病人订立诊断标准、严重程度分级、治疗方案,以及出院和解除隔离标准,让整个诊疗过程更规范化和符合澳门的实际情况。
他说:「由于部份新冠肺炎患者没有肺炎症状,有四成不会发烧,部份亦只有流鼻水、干咳、喉咙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单从临床表现难以区分,所以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新冠肺炎,首先是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如过去14天有否前往高发或广泛传播地区、曾否接触确诊病人、有没有群聚性发病现象;二是观察临床表现,如是否发烧、有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胸部CT呈肺炎、嗅觉或味觉下降;三是做病毒核酸检测或血清抗体检测确诊。」
药要用得其所
面对新型病毒,虽然医学界尚未研制出专治的特效药,但并不代表无药可医。罗奕龙指出,我们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参考最新的医学文献和研究实证,结合澳门的药物供应情况,制订本澳的诊疗方案,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抗病毒的药物、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国际上,现时最少有三种比较有希望的治疗药物,第一种是抗爱滋病药物克力芝(Kaletra)、第二种是用来医治疟疾的磷酸氯喹(Chloroquine Phosphate)或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第三种是尚未上市,本身是研发用来医治伊波拉病毒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目前本澳主要使用前两种药物治疗,临床效果也比较满意。
此外,针对肺部发炎,医疗团队亦会谨慎使用类固醇治疗,其中,首10宗确诊病例中有3位用上类固醇。罗奕龙说︰「根据2003年医治『沙士』的经验,大量使用类固醇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后遗症,所以用药时,我们也非常谨慎,并只对病情开始恶化的病人使用类固醇,疗程只有3至5日,剂量属于中等水平,目的是及时控制炎症不再恶化。」他解释,用药犹如艺术,药物本身没有好坏,但要把握好时机、剂量、疗程,根据病人情况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才可以达到良好的医治效果。
罗奕龙指出,经澳门卫生局诊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平均住院日数为28天,较其他国家或地区长,这是考虑到澳门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我们要尽量降低社区传播的风险,医疗团队决定延长患者的留院治疗和观察时间,待完全符合出院标准后,再转送指定地点作康复期隔离14天,确保病毒核酸持续阴性,最后还建议在家居自我健康管理14天,以策万全。罗奕龙强调,对于传染病康复者,我们绝对不能歧视,我们要客观理性,只要科学证明没有传播风险,便可让他安全回家。
总结经验 分享成果
对医疗工作者来说,首要的任务是治病救人,但对于罗奕龙而言,总结临床经验,通过研究分析写成论文,与其他地方的医疗同道分享心得同样重要。在积极抗疫的同时,卫生局局长李展润成立科研小组,总结本澳首10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罗奕龙说:「我们很早已发现患者鼻咽部病毒核酸阴性的情况下,粪便核酸仍可持续阳性一段时间,尽管不能确定病人仍然具有传染性,但我们要求他们粪便核酸检测连续两次阴性后才能解除隔离,进一步降低社区传播的风险。我们把『以粪便核酸检测两次阴性为解除隔离的标准』写成论文,发表到《国际生物科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上,对全球抗疫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亦很有意义。」
随着全球确诊个案不断上升,面对不明朗的疫情,罗奕龙指出,根据全球各地经验,传染病爆发后有机会出现重症,这是科学的现实。然而,重症者大部份都具备一些特征:第一是年纪较大;第二是长期病患,如有糖尿病、肾病、器官衰竭等病症;第三是正服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截至4月2日,澳门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累计41人,其中1人重症。罗奕龙分析,澳门的确诊患者病情相对较轻,是基于三个因素:第一,第一轮的患者主要为旅客,一般而言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不会太差,而第二轮输入个案以海外留学生为主,年龄分布主要为青少年,抵抗力较佳;第二,现时的患者,大多通过口岸检疫或于医学观察期间发现,很多诊断的时候还是处于潜伏期或发病初期,能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第三,澳门医疗系统完善,加上特区政府的防疫策略成功拦截病源,避免一下子增加大量病人,造成医疗系统难以负荷局面,使我们有条件照顾好每一位病人。
这些客观因素也解释了澳门出现重症及死亡的比例较低。他指出:「在特区政府各部门前线人员的努力下,第10例与第11例确诊患者之间相隔了40天,无疑给予医务人员一个缓冲期,让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有条不紊地做好各种预案和准备工作,迎接下一轮疫情的挑战。」
与患者相处之道
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医护及病人对此传染病认识不多,难免有恐慌情绪。在治疗过程中,医护除了要时刻留意患者的身体状况,亦要照顾其心理,解释病况,疏导情绪。
仁伯爵综合医院护士邱洁称,第一批入住隔离病房的患者,大多来自武汉。起初,患者除了担心病情,亦会怀疑自己是否确诊,经常都会询问为何仍未康复。为了减低患者的不安情绪,医护人员会和他们聊天,分散其对病情的焦虑,并叮嘱他们要有适当休息,保持心境开朗,提高自身免疫力。「第一名患者康复出院时,我感到很鼓舞和开心,因为对医护人员而言,这证明我们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首轮10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后不久,第二轮疫情开始爆发,邱洁说,虽然确诊案例在短短数日不断上升,但由于有了第一轮的经验,不少工作细节都有了明确指引,整体流程顺畅不少。唯一不同的是,第二轮的确诊患者以海外留学回澳的学生为主,当中更不乏未成年的学生。「我们都知道家长非常担心子女的健康,为了让家属和患者安心,医生都有向他们详细解释病情。部份心疼孩子的学生家属,更不时提出送食物等要求 ,但为了稳定患者的病情,我们都只好向家属解释,患者需要根据医院的合理营养配餐,不适合提供额外食物,家属最终都尊重和接受。」
任职护士20多年的邱洁,原工作于物理治疗康复科,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她没有退缩,更先后参与了3轮隔离病房的工作,视之为一次非常宝贵的经验。「去年12月,当传出有不明肺炎出现,我仍心存侥幸,觉得澳门是莲花宝地,传染病会离我们很远。现在回看,当传染病大流行时,没有国家或地区能够独善其身,因此会警醒自己及家人,要时刻做好防护措施。现在最希望的,是疫情快点结束,所有事情都能回归正轨。」
缔造安心工作环境
站于抗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每日都需要全神贯注,应对疫情。由于部份医护家中有老有嫩,为了让前线医护人员有充份的休息及安心工作,卫生局特此招募了大量医护人员轮流分担工作,并提供员工宿舍,让他们可以有较多时间休息及无后顾之忧。
初次到隔离病房工作的仁伯爵综合医院护理助理员吴燕芳坦言,由医院开始接收疑似患者,到首宗确诊个案,心理压力愈来愈大。但随着工作开展,当中得到的经验让她逐渐克服恐惧。她说:「由于我与家人同住,起初为了安心工作,所以申请了宿舍居住。到第二轮时,因已清晰工作流程,穿着保护装备的程序亦已由陌生到完全熟练,都令我信心大增,每天工作完毕,我在医院从头到脚做好清洁,换好衣服便下班回家,没有再申请宿舍了。」
助理员的主要工作,是按时派餐给患者,并向其提供所需的东西、量血压、探热、帮忙送药、核对患者名字等信息,接触病患的机会也不少。 吴燕芳说,刚知道需要到隔离病房工作时,家人都很担心她的健康,并叮嘱其做好防护措施。「为了让他们安心,我详细解释了医院的防疫工作,每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都需要穿着防护衣,戴上N95口罩,做好所有清洁消毒措施。而且,合作的同事都会互相支援,发挥团体精神。」
除了为医护提供充足的保护装备,卫生局亦会因应隔离病房的工作量,在每个岗位派出一定数量的医护人员参与。患者愈多,相关的医护工作人员亦会愈多,以确保每位前线医护有充足的休息。
万全准备迎挑战
在确诊患者出现后,为避免爆发社区感染,特区政府把路环高顶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预设为隔离中心,接收密切接触者、康复期人士及高危人士进行14天医学观察。被分派到此工作的塔石卫生中心护士李佩珊指出,起初大多数人都是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入住,会表现得不理解。面对不同国籍的旅客和本澳居民,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为了安抚及照顾其情绪,医护会尽量满足,医院亦提供心理支援服务。她说:「在众多入住者当中,我较印象深刻的是3月7日,特区政府派遣包机到武汉接回首批滞留湖北的澳门居民。当晚7时,57名居民分批抵达高顶,在场的医护人员一直和协调中心联系,做好了万全准备,顺利完成接收工作。由于知道他们十分疲累及长时间没有进食,所以我们早已在房间准备好饭菜,等他们分配房间后即可以进食。」
由于疫情发展及病例新增数量难以预测,3月30日,特区政府把刚落成的离岛医疗综合体护理教学大楼设为临时隔离中心,并把当时于路环高顶马路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内的26位密切接触者,迁往该处继续隔离观察。李佩珊指出,大楼才刚落成,所有设备、护士站、工作人员区域、清洁和污染通道等都要重新配置,对人手安排会有点压力。此外,为了避免在搬迁时出现交叉感染,亦动用了多架车辆分批接载。
对于参与前线医护工作, 李佩珊指出,最大挑战是要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虽然每年都有培训,但实际到隔离区工作总会担心,为此会时刻警惕自己,检查每个步骤是否做对,有没有遗漏。现在,经过临床操作,已对各个流程有了更充份的瞭解。」
文:司徒若哲 图:卫生局、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