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專題系列展覽「星槎萬里」重點節目「千里江山圖3.0」於去年12月18日展開。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亦是宋代傳世最長之畫卷,被譽為「九百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與《清明上河圖》等並列十大傳世中國名畫之列。為了展現《千里江山圖》的氣勢及魅力,是次展覽會透過數碼多媒體、互動體驗、空間陳設等不同方式,把作品「活」現於觀眾眼前。
科技互動體驗傳統美學
走進展場,迎面的便是充滿活力與震撼,以《千里江山圖》的山勢為靈感而設計的「千里江山圖3.0」主展板,全長35米,高6米,大小是原畫的30餘倍。其中涉及的場景包含166組山體、800多艘船隻和500多個人物及動物。由100多位工作人員,歷經半年時間完成。
因應藝博館的空間佈局,「千里江山圖3.0」主展板以畫中人的生活狀態分為「行」、「遊」、「望」、「居」四大部份。為了展現動態長卷的磅礴氣勢,展板分別以日出、清晨、雨季、黃昏和夜晚五個時段,呈現出《千里江山圖》的不同景致。每個部份,觀眾都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與畫作產生互動。不同的時段,會有不同的景象,例如日出時段會出現煙花、水波紋;黃昏會出現落葉、鳥群;夜晚會出現孔明燈,……讓觀眾感受動起來的千里江山。
為了讓觀眾每次欣賞時都有不同感受,製作團隊在設計時,特別花了一些心思,使展板上的映像是無限次播放,但在同一個位置上,每次也有不同的效果,如今次是雨天、有飛鳥,下次重播時或會變成了黃昏,甚至會出現龍。是次展覽的承辦單位――鳳凰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互動美術總監高雲河指出,這個展覽的另一特色,是觀眾駐足於任何同一位置,都能通過展板瀏覽完整幅長卷,實現一步不移便能暢遊北宋江山。
穿越千年迫真呈現
高雲河續稱,《千里江山圖》原作是一幅青綠山水畫,沒有黃昏、夜晚、雨景等場景,製作團隊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利用了中國水墨畫的元素,用畫筆的濃淡效果突出夜色中的山體遠近,月光拂地的感覺。設計人員也曾設想過加入暴雨來臨時電閃雷鳴和寒冬大雪紛飛的場景,但是通過查閱典籍及與專家討論過後,因應《千里江山圖》描繪的是以江南意象為代表的天下江山,江南常年不下雪,強烈的雷暴氣象也不多,而且雷暴氣象會破壞原作冀借山水之勢,體現天下太平的意象,所以就取消了雪景,也將大雨磅礴改成了小雨濛濛的場景。
「為了能將傳統美術與嶄新的數碼科技互相結合,所有的再創作都是基於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從畫作的結構、線條、筆觸,還有顏色細節,都力求借助專業技術進行百分百還原。」高雲河說,為了讓這幅顏色鮮亮的傳世名畫,穿越近千年,來到澳門,顏色還是依舊亮麗,團隊研發了即時分層渲染核心技術,也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該技術對動態數碼長卷進行再創作。因為《千里江山圖》是寫意畫,是超現實的,畫中的天空是綠色的,綠色之後緊接着是黃色,為了貼近原作的風格氣質,團隊利用自行研發的着色器進行色彩定制,從而迫真呈現原作的細緻筆墨,讓觀眾立體感受華夏山河寒來暑往、星移物換的壯麗秀美。
五製其稿眾星孤月
澳門藝術博物館導賞員薛達衛介紹:「《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是一位少年天才,他於18歲時,在皇帝宋徽宗的親自指導下,僅用半年就畫出了這幅畫作,此後再無任何作品與記載,留給人們無限遐想。後人以『獨步千載』、『眾星孤月』評價這幅畫,意指在多如繁星的青綠山水畫之中,只有它稱得上是月亮般的存在。」
這樣一幅巨作,王希孟只用了半年時間便繪製完成。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完成這部畫作,竟需要五製其稿。根據後人的臨摹過程,第一幅為墨稿,用水墨細細描繪出整幅畫的山、水、人畜、房屋、漁船等。緊接着用赭石調配出微微泛紅,鋪均全幅,使得後期上色更加鮮亮。第三遍上頭綠,第四遍依舊以綠色為主,但其他各色疊加,彷彿春雨過後,漫山疊綠。最終用青色,山頂隨遠近、空氣厚度的不同青綠相間,逐漸過渡,營造「青出於藍勝於藍」的視覺效果。
色彩恆久絢爛的秘密
畫卷歷經900餘年,色彩還是這麼鮮豔,秘訣是甚麼?薛達衛說,顏料是其精髓所在,也是其千年不褪色的奧秘。
《千里江山圖》所用的顏料是以礦物質和寶石作為原材料:孔雀石、青金石、硨磲、藍銅礦、石青、石綠、赭石、朱砂、雌黃、阿膠等,且皆是上品。放在今日,其中一些礦石也是十分珍貴,都是用於製作名貴珠寶首飾。
至於為甚麼需要這樣上色,薛達衛解釋,如果直接簡單地勾墨線,上顏色,作品便沒有現今所看到的璀璨效果。也正因為畫作中大面積使用了這些礦物質和寶石粉末作顏料,所以每次展開卷軸,都有可能使顏料碎屑脫落,令原畫受損。這也是多年來故宮只公開展出過《千里江山圖》原作數次的緣故。
薛達衛說:「飛速發展的數字科技,打破文物保護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讓國寶級文物的《千里江山圖》以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在更多人面前,讓澳門的觀眾可以近距離看到比原畫更精細的展演作品,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千里江山圖3.0
展期:2019年12月18日至
2020年3月15日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二樓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藝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