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故宮(舊稱紫禁城)600歲壽辰,其莊嚴華麗的建築和當中收藏的奇珍異寶,傳承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為了更全面展示故宮的文化內涵,是次大展特於三樓舉辦「故宮文創與教育」展,透過集生活美學於一身的文化創意產品,以及融合多元互動遊戲的宣教展覽,讓觀眾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
文創產品結合古今
為了讓文物藏品更好地融入百姓的生活中,發揮其文化價值,故宮博物院近年積極探索,把各式故宮元素融入文具、服飾、家居陳設等文創產品當中。是次的文創展區,共分為四個單元,展出了228種,483件(套)文創產品,是近年規模最盛大的一次。
第一單元「藝術交融」,產品以宮廷西洋畫家的繪畫作品為設計藍本;第二單元「絲路商貿」,依據海上絲綢之路商貿來往的絲綢、瓷器、鐘錶等產品精心佈置;第三單元「宮廷生活」,以書房和茶室場景,展示富含宮廷生活元素的文創產品;第四單元「宮廷文化」,展示了融合故宮元素、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創產品。
故宮博物院經營管理處副處長劉松林介紹,為了緊貼今次大展「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主題,特意從故宮現有的一萬多件文創產品中挑選展品,並以傳教士為線索串連各單元的內容,彰顯中西文化碰撞的交融:傳教士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交換的商品、傳教士引進的繪畫藝術文化、傳教士進入紫禁城後體驗到的宮廷生活、宮廷文化。
為了讓大眾從文創產品中感受到相關文物背後的故事,今次展出的大部份文創產品,都會展示原作的複製品,並配以文字介紹產品的創作理念。在眾多的展品中,除了延伸「千里江山圖3.0」的文創產品不容錯過外,近年備受好評的唇膏、日曆、水果叉等產品,同樣別出心裁,相當精緻。劉松林稱,「得益於院裡領導的重視及國家支持,投入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令我們的文創產品突飛猛進。與藝博館合作的文創商店也有14年了,故宮博物院每年都會根據展覽主題設計產品,我相信經過不斷磨合、不斷完善,文創商店也會經營得越來越好。」
互動元素加深認識
故宮博物院宣教展覽(下稱教育展)分為五個單元,分別為「古建擷英」、「華服熠熠」、「海天交錯」、「鐘聲悠揚」及「城中四時」。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俠稱,展覽以從海上絲綢之路遠航而來的傳教士,進入宮殿後的所見所聞為骨幹,把五個不同主題的內容串聯起來,一來不會顯得突兀,二來能夠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第一單元「古建擷英」,主要介紹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建築,選取了脊獸、窗櫺為切入點凸顯宮殿等級、建築氣韻,展示了故宮建築的特色;第二單元「華服熠熠」,選取了龍袍的章紋、朝珠為元素,探索朝服的奧秘;第三單元「海天交錯」,以《海錯圖》和日晷見證曆法之爭,用古人的智慧探尋神秘海洋生物和神奇天文現象;第四單元「鐘聲悠揚」,訴說西洋鐘錶的故事:利瑪竇帶來自鳴鐘作禮物,敲開了宮廷大門,改變了宮內傳統的觀日測影、滴水漏刻的計時習慣,悠揚鐘聲傳頌着幾百年來中西文化的唱和之音;第五單元「城中四時」,介紹紫禁城的節氣變化,西洋人在融入紫禁城生活的同時,亦學習了中華傳統的智慧,以不同時令判斷季節變化。
果美俠說,為了讓參觀的小朋友投入展覽,介紹的文字都用上第一人稱表達,以提升趣味性。考慮到小觀眾對靜止的文像資料容易產生枯燥感,策展人還特設多元互動體驗展品,如:用手電筒照到日晷上,從不同角度模擬太陽移動的變化、通過翻轉滾軸找到脊獸圖像與名字的介紹等,「小朋友通過探索互動展品,都有助加深對文物的印象及理解。」
博物館的三大功能是教育、研究和欣賞,教育展正擔當了傳播文物知識的教育功能。果美俠指出,以往由藝博館舉辦的故宮展覽,在延伸活動中都會加入教育元素,「除了過往的推廣講座、知識課堂及工作坊外,我們這次特別把教育元素整合到展覽中,呈現一個多元互動的體驗,就連北京故宮也未曾做過,是一次具突破性的教育新嘗試。」
自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歷經廿載的故宮專題文物特展,已成為澳門的年度文化盛事,展望未來,內地與澳門將加密合作,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延伸閱讀),為澳門文化生活再添精彩。
果美俠稱,希望展覽能獲得大家的認同,期望日後能與澳門聯手開展更多工作,讓更多文物走入澳門,與澳門分享長遠的歷史和優秀的祖國文化。
故宮文創與教育
展期:2020年1月11日至4月13日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
延伸閱讀
為鞏固和深化20年來,內地與澳門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領域的合作成果,故宮博物院與澳門文化局宣佈合作建設「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繼續加強兩地文化領域的合作深度和廣度,共同探索創新合作模式,實現互惠互補的戰略目標。同時深化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助力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該中心會設於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內,具有文物保護、文創研發和教育推廣3大功能,並設有文物展示空間、教育推廣演示空間、故宮文創產品展示區及文物修復區等。
文:曾海英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