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千里江山图3.0 数码演绎传世名画

澳门杂志
134期
  • 「千里江山图3.0」按行、游、望、居四部份营造太平江山的空间意象,观众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与整幅长卷产生共鸣。 

  •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领略《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展区内还设置了「感官墙」、「人间词话」、「大象无形」等互动体验区,进一步丰富参观者的体验与想像。

  • 展馆设有介绍北宋时期画作的展区

  •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领略《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展区内还设置了「感官墙」、「人间词话」、「大象无形」等互动体验区,进一步丰富参观者的体验与想像。

  • 凤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互动美术总监高云河表示,团队利用了先进的数码互动技术,冀引领观众体会画作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导赏员薛达卫(右一)向观展的学生娓娓道来《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千里江山图3.0」按行、游、望、居四部份营造太平江山的空间意象,观众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与整幅长卷产生共鸣。 
「千里江山图3.0」按行、游、望、居四部份营造太平江山的空间意象,观众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与整幅长卷产生共鸣。 

故宫专题系列展览「星槎万里」重点节目「千里江山图3.0」于去年12月18日展开。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亦是宋代传世最长之画卷,被誉为「九百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与《清明上河图》等并列十大传世中国名画之列。为了展现《千里江山图》的气势及魅力,是次展览会透过数码多媒体、互动体验、空间陈设等不同方式,把作品「活」现于观众眼前。

展馆设有介绍北宋时期画作的展区
展馆设有介绍北宋时期画作的展区

科技互动体验传统美学

走进展场,迎面的便是充满活力与震撼,以《千里江山图》的山势为灵感而设计的「千里江山图3.0」主展板,全长35米,高6米,大小是原画的30余倍。其中涉及的场景包含166组山体、800多艘船只和500多个人物及动物。由100多位工作人员,历经半年时间完成。

因应艺博馆的空间布局,「千里江山图3.0」主展板以画中人的生活状态分为「行」、「游」、「望」、「居」四大部份。为了展现动态长卷的磅礴气势,展板分别以日出、清晨、雨季、黄昏和夜晚五个时段,呈现出《千里江山图》的不同景致。每个部份,观众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与画作产生互动。不同的时段,会有不同的景象,例如日出时段会出现烟花、水波纹;黄昏会出现落叶、鸟群;夜晚会出现孔明灯,……让观众感受动起来的千里江山。

为了让观众每次欣赏时都有不同感受,制作团队在设计时,特别花了一些心思,使展板上的映像是无限次播放,但在同一个位置上,每次也有不同的效果,如今次是雨天、有飞鸟,下次重播时或会变成了黄昏,甚至会出现龙。是次展览的承办单位――凤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互动美术总监高云河指出,这个展览的另一特色,是观众驻足于任何同一位置,都能通过展板浏览完整幅长卷,实现一步不移便能畅游北宋江山。

凤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互动美术总监高云河表示,团队利用了先进的数码互动技术,冀引领观众体会画作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凤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互动美术总监高云河表示,团队利用了先进的数码互动技术,冀引领观众体会画作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穿越千年迫真呈现

高云河续称,《千里江山图》原作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没有黄昏、夜晚、雨景等场景,制作团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利用了中国水墨画的元素,用画笔的浓淡效果突出夜色中的山体远近,月光拂地的感觉。设计人员也曾设想过加入暴雨来临时电闪雷鸣和寒冬大雪纷飞的场景,但是通过查阅典籍及与专家讨论过后,因应《千里江山图》描绘的是以江南意象为代表的天下江山,江南常年不下雪,强烈的雷暴气象也不多,而且雷暴气象会破坏原作冀借山水之势,体现天下太平的意象,所以就取消了雪景,也将大雨磅礴改成了小雨蒙蒙的场景。

「为了能将传统美术与崭新的数码科技互相结合,所有的再创作都是基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从画作的结构、线条、笔触,还有颜色细节,都力求借助专业技术进行百分百还原。」高云河说,为了让这幅颜色鲜亮的传世名画,穿越近千年,来到澳门,颜色还是依旧亮丽,团队研发了即时分层渲染核心技术,也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该技术对动态数码长卷进行再创作。因为《千里江山图》是写意画,是超现实的,画中的天空是绿色的,绿色之后紧接着是黄色,为了贴近原作的风格气质,团队利用自行研发的着色器进行色彩定制,从而迫真呈现原作的细致笔墨,让观众立体感受华夏山河寒来暑往、星移物换的壮丽秀美。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领略《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展区内还设置了「感官墙」、「人间词话」、「大象无形」等互动体验区,进一步丰富参观者的体验与想像。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领略《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展区内还设置了「感官墙」、「人间词话」、「大象无形」等互动体验区,进一步丰富参观者的体验与想像。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领略《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展区内还设置了「感官墙」、「人间词话」、「大象无形」等互动体验区,进一步丰富参观者的体验与想像。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领略《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内涵,展区内还设置了「感官墙」、「人间词话」、「大象无形」等互动体验区,进一步丰富参观者的体验与想像。

五制其稿众星孤月

澳门艺术博物馆导赏员薛达卫介绍:「《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是一位少年天才,他于18岁时,在皇帝宋徽宗的亲自指导下,仅用半年就画出了这幅画作,此后再无任何作品与记载,留给人们无限遐想。后人以『独步千载』、『众星孤月』评价这幅画,意指在多如繁星的青绿山水画之中,只有它称得上是月亮般的存在。」

这样一幅巨作,王希孟只用了半年时间便绘制完成。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完成这部画作,竟需要五制其稿。根据后人的临摹过程,第一幅为墨稿,用水墨细细描绘出整幅画的山、水、人畜、房屋、渔船等。紧接着用赭石调配出微微泛红,铺均全幅,使得后期上色更加鲜亮。第三遍上头绿,第四遍依旧以绿色为主,但其他各色迭加,彷佛春雨过后,漫山迭绿。最终用青色,山顶随远近、空气厚度的不同青绿相间,逐渐过渡,营造「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视觉效果。

导赏员薛达卫(右一)向观展的学生娓娓道来《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导赏员薛达卫(右一)向观展的学生娓娓道来《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色彩恒久绚烂的秘密

画卷历经900余年,色彩还是这么鲜艳,秘诀是甚么?薛达卫说,颜料是其精髓所在,也是其千年不褪色的奥秘。 

《千里江山图》所用的颜料是以矿物质和宝石作为原材料:孔雀石、青金石、砗磲、蓝铜矿、石青、石绿、赭石、朱砂、雌黄、阿胶等,且皆是上品。放在今日,其中一些矿石也是十分珍贵,都是用于制作名贵珠宝首饰。

至于为甚么需要这样上色,薛达卫解释,如果直接简单地勾墨线,上颜色,作品便没有现今所看到的璀璨效果。也正因为画作中大面积使用了这些矿物质和宝石粉末作颜料,所以每次展开卷轴,都有可能使颜料碎屑脱落,令原画受损。这也是多年来故宫只公开展出过《千里江山图》原作数次的缘故。

薛达卫说:「飞速发展的数字科技,打破文物保护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让国宝级文物的《千里江山图》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更多人面前,让澳门的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到比原画更精细的展演作品,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千里江山图3.0

展期:2019年12月18日至

2020年3月15日

地点:澳门艺术博物馆二楼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艺博馆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