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政府致力推動經濟多元發展,文化產業是其中一個重點,2013年特別成立文化產業基金,以無償資助和免息貸款方式支持相關企業發展。自2014年接受資助申請至今年10月,文產基金共收到926個申請,按以企業投資為主,基金扶持為輔的批給資助原則,經評審及核准程序,共資助256個項目,批出資助總額5.02億澳門元,帶動總投資20.67億澳門元。資助的項目以創意設計、數碼媒體為主,包括設計、時尚/時裝;影視、新媒體、動漫、軟件及遊戲等。
「文化公所」是獲得資助的出版企業之一,2014年開業後,業務開展順利,5年時間已取得不俗成績,成為澳門圖書出版發行的主要企業之一。
從關心孩子讀物開始
「文化公所」董事長胡達忠,廣東順德人,早年在廣東營商, 1989年移居澳門,創辦澳門新忠誠集團,業務包括飲食、旅遊、藥房、物流、建築裝修工程、物業管理、清潔服務,乃至文化、教育、出版。
對於投身出版業的原因,胡達忠說:我有兩名小朋友,我很關心他們的教育,由此開始關心兒童讀物的出版情況,進而去瞭解澳門出版業的整體環境,想到自己或者可以從中做點事情,也無須一定賺錢。2012年,他創辦了濠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隨後再開辦了幾家文教出版公司,2014年在文化產業基金資助下成立「文化公所」。
跨越高門檻進內地市場
「入行」日子雖然不長,胡達忠對澳門出版業已有所認識,他分析指出,出版業在澳門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一方面,澳門缺乏相關的產業鏈,從策劃、編輯、設計、排版、校對,到發行、物流、銷售、商務平台,都有待扶持和優化;另一方面,澳門市場狹小,出版物的本地銷量有限,沒有政府的支持,很難生存。
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澳門圖書出版物每年基本維持在500-700種之間。這些圖書有相當比例是機構、社團、學校的紀念性內部出版物,而有公共閱讀價值的圖書,往往由公共部門出版,或由社團和個人向政府部門申請經費出版。
在此情況下,在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努力中,澳門文化產業基金支持的出版行業正在摸索一條可行的出版之路。
胡達忠與許多業內人士的看法一致:澳門出版業的出路只有一條:走出去。出版業界需要透過與其他地區,特別是內地大型出版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借助「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逐漸建立起澳門出版事業和出版產業的形象,打開澳門以外――特別是內地市場。
近年來,港澳台以至海外華人讀者閱讀習慣轉向網絡,實體書市場萎縮,但在內地,實體書市場不跌反升。據北京「開卷」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銷售規模達8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2019年1到7月,中國圖書市場銷售額與2018年同期相比又提高了10.82%。
幾年來,在胡達忠的努力下,「文化公所」已與內地多家大型出版社及書展舉辦單位建立起廣泛的合作關係,為澳門圖書出版及發行到內地及海外市場提供直接的渠道和服務。曾應南國書香節組委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組委會邀請,從2016年起多次組織澳門出版業界赴廣州和北京參加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設立澳門館,向內地和海外廣大讀者推廣澳門出版物,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胡達忠展望未來兩三年,透過特區政府持續有系統的政策和資源支持,澳門將有一兩間成功的出版企業嶄露頭角,更希望「文化公所」會是其中之一。
建設出版文化綜合平台
「文化公所」正致力建設成為澳門出版的綜合服務平台,目前主要業務是面向全澳有出版需要的機構、社團和個人,在選題策劃、圖文編輯、設計排版、文字校對、聯絡印刷、電子書製作、發行銷售等方面提供一站式的出版支援服務。致力幫助客戶減輕整個出版環節的人力資源投入,提升圖書質量,降低經營成本,使出版工作專業化。
「文化公所」總經理趙香玲介紹說:成立以來,「文化公所」已為澳門各大機構、社團和個人出版書籍、期刊100多種。也與廣東人民出版社、廣東經濟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等建立合作關係,合作出版不同類型的圖書,致力促進澳門圖書在內地出版與發行。
2019年再獲文化產業基金支持,設立「文化公所──澳門出版綜合服務平台」,加大力度發展澳門出版業。
除了出版,「文化公所」也是一家實體書店和藏書閣,主要展示和銷售澳門各類出版物,目的是推廣澳門文化,讀者可在這裡選購各種圖書雜誌。與一般書店不同,這裡設有桌椅供愛書之人坐下來,優閒地閱讀。地下大廳為多功能活動區,經常舉行社區旅遊導賞活動、文化沙龍、藝穗節戲劇等藝文活動,未來會在條件成熟時,在地下偏廳打造一個「悅讀茶座」空間,品茗喝咖啡,讀一本有趣的書,講一講澳門故事,何其惬意。
展望未來,胡達忠期望繼續在特區政府文化產業基金和社會各界支持下,將「文化公所」打造成一個集人文書香和文化活動於一體的文化綜合體,為居民和旅客提供圖書出版與銷售、休閒娛樂、文化導覽等服務。為傳承和推廣澳門歷史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文:陳希明 圖:賓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