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以來,塑膠因其具可塑性而被廣泛使用,經過不斷發展,早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奈何,隨着即棄型塑膠產品的面世,這種難以降解的物質,不斷影響大自然生態,由此產生的塑膠微粒正隨着食物鏈進到大家體內。
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不少人開始身體力行支持環保,亦有年輕人將環保融入事業,向社會傳達環保的重要性,潘曉鑫便是其中一位。他經營的「減塑店」,又是如何踐行減塑理念?
推動環保身體力行
畢業於澳洲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環境管理碩士(Master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潘曉鑫(Sonic),2012年學成回澳後,原打算從事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可惜,當時澳門的企業還未推行環境管理項目,難以找到相應的工作。於是,他開始思索出路:「當時我留意到,澳門一直都很缺乏售賣環保商品的店舖,所以便決定成立『自然友善』網店,希望將環保減塑的理念,帶給更多的澳門市民。」
最初,Sonic和合作夥伴只是把引進的環保商品放到網上商店銷售,直至2018年,眼見澳門市民的環保意識日增,新開設了實體店舖。自然友善店以自然、環境友善及「走塑」為主題,店內除了提供減塑環保類的商品(例如可伸縮矽膠環保餐盒及水杯、不鏽鋼/矽膠吸管、環保餐袋、環保嬰兒尿布等),亦有不同類型的素食產品。Sonic稱,素食食品不但健康,而且都是來自公平貿易(註1)的產品,「我希望透過銷售這些產品,讓顧客瞭解到有機、素食,以及公平貿易等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眾的消費觀念。」
Sonic稱:「素食食品主要用植物製成,植物比動物的碳排放低,提倡素食其實就是降低碳排放,以減緩溫室效應。另外,畜牧業是導致雨林濫伐,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食用的肉類當中,牛是碳排放最高的一種動物。我個人已經十幾年不吃牛肉了,如果我們以同樣高蛋白的魚肉或雞肉代替牛肉,會更低碳環保,而提高素食比例,對身體亦會更健康。」
自然友善店的網上平台有一句話:「我們不是想少數人完美地實踐零廢棄生活。我們更需要全球人類一齊盡量實踐減廢生活。」從中可見他們的減塑理念。Sonic說,大眾可以通過網絡平台獲取環境友善地圖(註2)、環保相關活動、挑戰及優惠,亦可以撰稿分享日常「走塑」或環保的文章,互相交流心得,共同實踐減塑行動。
環保理念化為生意經
相比起鄰近地區,澳門要到近年才推行環保減塑概念,Sonic時刻關注不同地方的環保動態。他發現,環保食物袋在周邊地區流行已久,很多人都會自備食物袋購買麵包,而澳門則仍普遍使用一次性膠袋。「事實上,大眾並未意識到日常使用膠袋的數量已經非常大,比如去麵包店購買兩款不同的麵包,最少要使用3個膠袋。長年累月,就會產生大量的塑膠垃圾,使用環保食物袋則能有效避免濫用塑膠袋。」
他指出,環保食物袋內襯使用TPU膠膜,可以直接接觸食物,具有安全耐熱、大容量、便攜、防水防油、易清洗等特點。除了可以裝麵包等乾身食物,亦可以裝帶有湯汁的食物,用後只須用清潔劑清洗,可重複使用多次。
20世紀90年代以前,飲料的容器大部分是玻璃瓶,隨後塑膠瓶以輕便易攜,不易打爛的特點逐漸取代了玻璃瓶。於是,Sonic嘗試重啟這種懷舊又環保的玻璃瓶汽水銷售,他參照以前收押金的模式,只要顧客把瓶子帶回店內,就可以收回押金或以零押金購買另一瓶汽水。「其實大型超市甚至士多,現在已很少見有玻璃瓶裝的汽水了,玻璃瓶雖然很重,但它經過回收清洗後,可以重複使用,只要大家不怕麻煩,即使少用一個膠瓶或鋁罐,對環境的意義都十分重大。」
經營店舖之餘,Sonic亦將減塑理念融入生活之中:外出時會自備水杯、購物袋,堂食代替外賣;平時出行,亦會選擇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例如步行或乘搭巴士。現時他經營的網上商店,顧客購物達到一定金額會提供送貨到速遞公司服務櫃的服務;若顧客需要迫切送貨,Sonic則會選擇更低碳的電單車代替汽車去送貨。
源頭減廢是正道
一路以來,自然友善店與很多社團合作,提供不同的環保服務。如收集即棄餐盒、膠瓶,再交到回收商開機拉粒(註3)。這是處理塑膠回收的最環保方法之一,但由於人手問題,該回收商已經暫停拉粒服務,所以他們亦只好暫停回收服務。「我們希望回收商能重啟這項服務,屆時,大家又可以把塑膠品帶來回收。」
事實上,減少使用和回收即棄塑膠產品只是權宜之舉,源頭減廢更貼合實際。在餐具租借服務還未出現時,許多大型活動為了避免清洗餐具的麻煩,會使用大量用完即棄餐具,為此,自然友善和香港WE USE餐具租賃公司合作,提供可循環再用的餐具租用及清洗服務,供大型活動(例如嘉年華、啤酒節、戶外婚禮、派對、馬拉松等)使用。這項服務能夠取代即棄餐具,從源頭減廢,讓環保聚餐活動成為可能。
鼓勵市民嘗試減塑生活
經過多方努力,《限制提供塑膠袋》法案已於今年11月18日生效,Sonic表示,「這是一件值得拍手叫好的事,這項措施能夠減少市民濫用塑膠袋,形成減塑的社會氛圍。我們亦期望政府可以推動立法,將膠袋稅用在支持澳門的環保團體、環保活動,或成立環保基金,用於相對應的項目上,為澳門環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減塑即是從源頭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產品,對海洋甚至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都非常重要,Sonic鼓勵大家嘗試實踐減塑生活,「不是說『走塑』就要完全不使用即棄塑膠產品,可以一步一步來,比如說,今天買外賣時免拿一次性餐具,下次便會有意識去重複這個動作。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個習慣,並會擴延影響力,帶動身邊朋友反思自己的生活形態,這對環境有一個積極作用。」
對於澳門減塑環保的未來走向,Sonic持十分樂觀的態度:「過去3年,大眾的環保概念及『走塑』的風氣已經截然不同,我相信未來只會有更多人支持、響應環保,為澳門及地球的環境作出努力。」
註1:公平貿易是有組織的社會運動,倡議透過保障收購價格、提供社區發展金、協助生產者提升技術、保障基本人權等措施,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擁抱共好的價值並且得到實質的益處。公平貿易積極鼓勵更好的環保實踐及負責任的生產手法。貼有公平貿易標籤的產品,背後代表了對於人、社會與環境的友善價值。
註2:網站上的環保地圖以及優惠信息,均由市民、餐廳、食肆及飲料店提供。
註3:拉粒,即將廢棄塑膠打碎,融化後再製作出塑膠粒原材料。
文:曾海英 圖:故渺、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