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平凡無奇的石頭,經過藝術家的雙手巧妙運用,透過書法的淬煉與刻刀的雕琢,搖身一變成為承載文化的印章。篆刻這門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藝術,從未在歷史長河中缺席。它以石為體、以字為魂,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2009年,「中國篆刻」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澳門,青年篆刻藝術家何頴姿以獨特視覺傳承這項技藝,將澳門文化元素融入創作,開創出獨樹一幟的篆刻風格。
初遇篆刻 心弦共鳴
每一枚印章都是歷史的沉澱、文化的傳承。篆刻藝術家在工作時,彷彿與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冰冷的石材在刻刀下逐漸顯露文字的輪廓,化身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作品。「我將每次創作視為讓石頭『活』過來的過程。在篆刻的過程中,冰冷的石頭隨着我的雙手逐漸改變,就像喚醒了它的生命。這個過程對我來說非常神聖。」何頴姿小心翼翼地從包裝精美的盒子中取出一枚枚印章,這些都是她過去創作的心血結晶。
放好印章後,何頴姿細說她與篆刻的緣份。與許多自小立下志向的人不同,她的藝術之路並非一開始就清晰可見。「我中學時讀的是理科,大學最初主修物理,副修藝術。後來才發現藝術系的課程更適合我,讓我想深入探索,於是轉為主修藝術。」她坦言,很多事情需要親身嘗試才能明白是否適合,而她與篆刻的相遇,正是從一次嘗試開始。「大四時,篆刻是藝術系的進階選修課,由香港著名篆刻家鮑慕貞老師執教。第一次親身接觸後,就直覺這門藝術與我『性情相近』。」
何頴姿解釋:「我做事非常慢,喜歡來回修正。」當時大部份藝術系同學偏愛工筆畫,而她因為過於追求完美,畫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耗費很長時間,但篆刻不同,刀與石幾乎不變,擁有一種永恆的特質。「而篆刻所需要的速度與力度,正好契合我的特質。創作過程中如果出錯,也就重頭開始,這樣的創作方式讓我精神上更加暢快、滿足。」
幸運的是,篆刻讓何頴姿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不僅如此,她還以書法與篆刻作為本科畢業作品,並在畢創導師唐錦騰教授的鼓勵下,前往中國美術學院攻讀美術學博士研究生,繼續她的篆刻藝術之路。
篆刻寄情 文化流轉
篆刻創作前,要先構思內容,定稿後把內容轉移到石頭上,再逐步雕刻成型。對何頴姿而言,選材與構思是整個創作的核心。「雕刻前,我會先對主題作深入的瞭解,其後再構思印章的內容與風格,這是我創作當代作品的方式。」她將篆刻比喻為用刀鋒刻畫文字之美與深意的過程,內容須具備文化內涵,每一刀每一劃才能凝聚情感、昇華意象。
「我一直對澳門文化非常感興趣,也希望在作品中融入澳門元素。」她認為,單說「澳門文化」會較為抽象,人們或許先想到大三巴、媽閣廟等旅遊標誌,但她希望展現的遠不止於此。「我在選定主題時,傾向於貼近澳門人日常生活的文化內容,或者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藝術家,何頴姿認為,發掘本地文化並融入創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時也是「尋根」的過程。2023年,她曾參與由西泠印社、濠江印社、澳門書法篆刻協會聯合主辦的「大道在茲――澳門街道名勝篆刻特展」,展出以澳門街道名稱為主題的作品《漁港遊憩》。她說:「我不僅刻下街道名稱,還在石頭旁邊雕上相關的故事或象徵物。為當代篆刻突破傳統,重塑視覺體驗。」
新作承載土地信俗
澳門的街頭巷尾總能為何頴姿帶來創作靈感,她認為,澳門文化恰恰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這次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的作品《篆刻澳門土地信俗印譜》,靈感來自我在街邊看到的各式土地神壇或土地廟,有些甚至只是小小的石碑,之後我便開始思考如何將澳門土地信俗與篆刻結合。」在申報過程中,她發現土地信俗蘊含獨特的文字與圖像元素,於是希望透過創作,將這兩項非遺項目融合,實現創新傳承。
「土地信俗的文化內涵極其深厚,帶着古老的生命力,又不拘泥於標準化的形式,素材豐富且靈活。」她希望透過嶄新的藝術方式,讓觀眾認識澳門土地信俗,喚起鄉土情懷,並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很高興第一次申報便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能夠得到國家級評委專家的肯定,給了我推進大型創作的信心。」
她透露,《澳門土地信俗印譜》最終將以一本手工印譜呈現,內含約60枚原石,印譜約60頁,並會留有空白頁供觀者書寫題跋。
讓大眾走近篆刻
何頴姿有計劃在澳門圖書館舉行巡迴展覽。「初步設想是將印章置於展示櫃中,旁邊提供印好的印譜供市民取閱帶走,讓大家不僅能欣賞,還能擁有作品的一部份。」這呼應了土地信俗融入澳門街巷的特性,也希望拉近市民與篆刻的距離,增進人們對這門藝術的瞭解與欣賞。
身兼濠江印社及濠上印學社副理事長的何頴姿,一直致力於推廣篆刻藝術。她坦言,篆刻相較其他藝術形式門檻較高,需要書法與雕刻的基礎技術,這讓不少人望而卻步。「我認為中國藝術是一種『慢熱』的藝術,需要長時間浸淫與領悟,沒有速成之路。這種節奏雖脫離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我依然希望能夠影響更多人愛上書法與篆刻。」
何頴姿以刻刀賦予冰冷石材新的生命,以印章留下澳門文化記憶。在她心中,篆刻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與傳統文化深度對話的方式。她的作品,讓澳門文化得以延續與創新,也讓更多人透過這門古老的藝術,重新認識澳門的獨特魅力。
文:鄭美盈 圖:故渺 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