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從街頭到奧運 滑板文化華麗轉身

澳門雜誌
165期
  • 從街頭到奧運 滑板文化華麗轉身

  • 隨着滑板成為奧運項目,大眾對滑板運動的態度日益開放,越來越多家長願意讓小朋友學習滑板,這是我們樂見的一大進步。 —— 澳門滑板運動文化發展總會主席 蕭荏澤

  • 黃柏澔

  • 初學者必須要佩戴頭盔、護膝、護肘等護具,即使摔倒也能保護身體。

  • 小型半管(Mini Ramp/小U)

  • 金字塔(Pyramid)

  • 四分之一管/弧面/J板(Quarter Pipe)以及弧面拋台(Launch ramp)

  • 綜合道具(Funbox)

  • 平台(Box)

  • 竿子(Rail)

  • 斜竿(Stair rail)、斜台(Hubba)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從街頭到奧運 滑板文化華麗轉身
從街頭到奧運 滑板文化華麗轉身

2020年東京奧運會首次將滑板運動列入正式比賽項目,這一歷史性時刻打破了大眾對滑板的刻板印象,將其從街頭文化推向全球矚目的體育舞台。近年,滑板熱潮亦捲入澳門,隨着專業場地建設、協會推廣及系統化訓練課程的興起,越來越多家長鼓勵孩子參與這項充滿創意與活力的運動,為本地滑板文化點燃新火花。

 

奧運加持重塑大眾認知

踩上滑板、向前滑行、連人帶板騰空而起……對練習了滑板超過十年的蕭荏澤來說,這一系列行雲流水的動作早已駕輕就熟。

「滑板源於街頭文化,過去常被誤認為是不務正業的活動,在澳門更是小眾運動。」蕭荏澤說,改變大眾觀感的關鍵時刻,正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正式將滑板納入奧運新增賽事之一,使其成為具專業性和國際認可的體育項目。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賽事規則,奧運滑板比賽分為街頭滑板(Street Skateboarding)和公園滑板(Park Skateboarding),並設男子和女子組別。「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場地設計與技術要求。」蕭荏澤解釋,街頭滑板場地模擬城市環境,設有樓梯、欄杆、路緣、斜坡等障礙物,運動員可執行豚跳(Ollie)、滑板與障礙物摩擦(Slide)或輪軸卡住障礙物(Grind)等招式,展現流暢的動作組合。而公園滑板則在碗狀場地進行,強調空中動作,如空中抓板(Grab)、在斜坡邊緣「定住」(Stall)等。「公園滑板比街頭滑板更具觀賞性及表演性,因此很多人以為公園滑板難度更高,其實兩者的技術要求不相伯仲。」

在國際性賽事上,裁判會根據滑板運動員的動作流暢度、難度、速度、高度、創意及動作完成度等進行評分。「滑板成為奧運項目後,評分標準更加規範,裁判須通過國際奧委會認證的培訓課程,確保評判專業性。」蕭荏澤補充,與其他運動不同,滑板強調個人風格與創意,運動員的獨特表現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滑板文化。根據國際奧委會資料,2024年巴黎奧運會滑板項目參賽人數從東京奧運的80人增至88人,比賽分為預賽和決賽兩個階段,每組前8名選手晉級決賽。

隨着滑板成為奧運項目,大眾對滑板運動的態度日益開放,越來越多家長願意讓小朋友學習滑板,這是我們樂見的一大進步。                ——  澳門滑板運動文化發展總會主席  蕭荏澤
隨着滑板成為奧運項目,大眾對滑板運動的態度日益開放,越來越多家長願意讓小朋友學習滑板,這是我們樂見的一大進步。 —— 澳門滑板運動文化發展總會主席 蕭荏澤

 

社會認同提升 滑板風氣漸盛

「隨着滑板成為奧運項目,大眾對滑板運動的態度日益開放,越來越多家長願意讓小朋友學習滑板,這是我們樂見的一大進步。」蕭荏澤與志同道合的「板友」於2020年成立澳門滑板運動文化發展總會,由他擔任主席,聯合澳門滑板文化協會、澳門滑板發展協會、澳門滑板交流及學習協會、澳門滑板協會,以推廣滑板文化為宗旨,提供專業教學。「我們希望透過總會團結澳門的滑板愛好者,舉辦活動、研討會及交流聚會,傳播滑板的正面價值,促進運動發展。」

過去,澳門缺乏合適的滑板練習場地,推廣滑板運動困難重重。近日,兩個分別對應奧運街頭滑板與公園滑板的大型戶外滑板場相繼落成,為運動發展開闢新空間。其中,位於澳門葡京人的戶外滑板場,便是由澳門滑板運動文化發展總會負責營運。「我們參與了場地設計,參考中國、日本、泰國等地的街頭滑板場,融入多元元素並確保符合國際安全標準。」這一合作旨在為本地滑板愛好者提供專業訓練平台,吸引大灣區及國際滑板社群到訪,促進知識與經驗交流,推動滑板運動蓬勃發展。

 

老少咸宜的極限運動

滑板運動講求速度、平衡與技巧,對體能和心理素質有一定要求。為確保安全,初學者須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逐步學習。蕭荏澤笑言,入門的第一課是學會如何「跌倒」。「初學者必須要佩戴頭盔、護膝、護肘等護具,即使摔倒也能保護身體。在跌倒時找到平衡感,逐步建立信心。」他續說,初學者要突破心理關口,不斷練習、找到跌倒的竅門,才能克服困難,駕馭滑板,完成帥氣的花式動作。

目前,澳門滑板運動文化發展總會約有20名固定成員,年齡從8歲至50歲不等,包括學習數年的青少年及見證澳門滑板運動發展的前輩。「滑板運動跨越世代,將我們緊密連繫。」蕭荏澤認為,在安全環境和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任何人都能學習滑板技巧,通過勤奮練習成為高手。「我們希望滑板運動在澳門持續成長,吸引更多市民參與,未來能培養出代表澳門參加亞洲及國際賽事的專業運動員,為澳門滑板運動樹立里程碑。」

 

學員分享

滑板界的明日之星

「我今年十歲,玩滑板超過三年,最初是因為看爸爸玩,覺得帥氣才開始學。」年僅十歲的黃柏澔,靦腆地分享他的滑板故事。在滑板場上,他穿戴好護具、踩上滑板,瞬間展現自信,流暢地滑行、旋轉、跳躍,利落動作贏得現場觀眾的歡呼。

黃柏澔
黃柏澔

「我一個星期會練習3至4次,平日練2至3小時,假日有時會練8小時。」黃柏澔表示,每次掌握新動作都讓他充滿成就感。2025年3月,國際滑板盛事「FISE 冠軍爭霸賽‧澳門站」首次在澳門舉辦,黃柏澔與蕭荏澤代表澳門參賽,他在街式賽青少年組資格賽中脫穎而出,成功晉級八強。「我希望未來能挑戰更高難度的花式,參加更多比賽,甚至在國際賽事中代表澳門!」黃柏澔滿懷憧憬地說。

 

短片

挑戰極限 澳門滑板運動文化的崛起

 

常見設施道具種類

街頭滑板場地包括範圍廣泛的構件和元素,讓不同能力水平的滑板愛好者能夠執行各種類型的技巧。

初學者必須要佩戴頭盔、護膝、護肘等護具,即使摔倒也能保護身體。
初學者必須要佩戴頭盔、護膝、護肘等護具,即使摔倒也能保護身體。

 

小型半管(Mini Ramp/小U)
小型半管(Mini Ramp/小U)

具有兩個傾斜側面和平坦中間部份,可透過「落入」坡道從一側滑向另一側以增加動力,是滑板場中動態訓練的關鍵道具之一。

 

金字塔(Pyramid)
金字塔(Pyramid)

可以用於練習多角度動作,正面或背側的滑行方式及角度效果各異。

 

四分之一管/弧面/J板(Quarter Pipe)以及弧面拋台(Launch ramp)
四分之一管/弧面/J板(Quarter Pipe)以及弧面拋台(Launch ramp)

四分之一管/弧面/J板(Quarter Pipe)

可用作增加滑板動力

弧面拋台(Launch ramp)

可以用作拋台,與四分之一管不同的是無站立平台。

 

綜合道具(Funbox)
綜合道具(Funbox)

結合拋台、平地、竿子等多種元素。

 

平台(Box)
平台(Box)

可以用來訓練跳上、跳下的基本動作及花式,是滑板場中最基礎且不可或缺的訓練。

 

竿子(Rail)
竿子(Rail)

可以用來進行平衡滑行動作

 

斜竿(Stair rail)、斜台(Hubba)
斜竿(Stair rail)、斜台(Hubba)

可以用來練習滑板招式Grind,是滑板場中常見的技巧訓練道具之一。

 

文:鄭美盈 圖: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