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李振鐸,人稱「鐸叔」。1956年,他在澳門濠江中學完成初中學業後,赴廣州第八中學(現培英中學)讀高中,隨後考入南京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水港系,主修水道及港口建築。畢業後,他投身江西省水電建設,直至1982年為照顧年邁母親返澳加入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水公司」),開始與澳門供水事業長達40餘年的不解之緣。從基層到部門主管,再到退休後被返聘,鐸叔「退而不休」,用佈滿皺紋的雙手觸及澳門每一條供水脈絡,見證澳門水務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堪稱澳門的供水守護者。
從井水歲月到現代水廠
談及澳門供水史,鐸叔如數家珍,猶如一本「活歷史書」。自來水出現前,澳門主要使用井水和泉水。「東望洋山(松山)曾有三大山泉――大龍喉、二龍喉、小龍喉,水質清冽,但水量有限,居民約萬人時尚可應付,到四五萬人時便捉襟見肘,井水遂成主要水源。」
澳門氣候濕潤,年均降雨量達1,800多毫米,雨天近150天,地下水質因此頗佳。在低窪地區,隨便挖五六米就能出水,甚至家中都能打井。
到1640年,澳門人口增至4萬多人,水井激增至近300個,平均每5座房子就有一個水井,多為私人開挖的「私井」,出水量與分佈難盡人意。當時政府亦會挖建較大較深的「公井」,供政府機關、部隊與消防使用。
從1920年代起,澳門公營和私營供水系統開始發展。位於東望洋山的大龍喉水庫、二龍喉水庫及孤獨之泉水庫相繼投入服務。1928年,澳門華商黃豫樵在1928年成立「六和公司」,在望廈修築水塘和水廠,標誌澳門自來水的開端。「當時建了一個水塔,用泵把水抽上去,再輸送到用戶。水塔很矮,只有兩三層樓高,也只有幾百個用戶。結果辦了3年,水廠就倒閉了,算是澳門第一家水廠。」鐸叔說,若按照水廠創建排序,澳門算是中國第16個有自來水的城市。
若說現代化水廠,澳門應該從1932年算起。當年,美國夏威夷華僑黃烈、王金玲合資創立「澳門自來水公司」,興建青洲水廠,鋪設紅街市至議事亭的管網,在鴨涌河設抽水點。「他們引入沉澱池與濾池,用氯氣消毒,是澳門供水現代化的先驅。」然而海邊水池滲漏嚴重,冬季原水過鹹,公司3年虧損百萬元。後轉由英資電燈公司MELCO以100萬元接手,於1935年成立新的澳門自來水公司(即今日的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前身)。
從基層到管理層的奮鬥
初入職水公司時,鐸叔擔任稽查員,負責管網施工與搶修。「當時正值澳門管網急速建設期,加班是家常便飯。」憑藉紮實的專業知識,他於1984年升任發展部工程師,隔年出任管網科主任,主導全澳供水管網規劃與維修。「澳門每條街道我都熟稔於心。只要門前有水管,我都查過滲漏。若有特殊情況,接到通知就得立刻到場,風雨無阻。」
1990年,鐸叔調任供水部副經理,推動多項革新;1998年升任供水部經理,躋身管理核心。2004年,65歲的鐸叔退休,獲公司返聘,後又擔任海事及水務局顧問。談及職涯中最自豪的成就,他首推「水壓管理革新」。
1980年代初期,水公司的電耗率和水損率居高不下,財政壓力愈發嚴重。當時每處理1立方米水耗費0.6度電,而水損率高達40%,水管爆裂、管道生鏽和水壓不足等問題頻頻出現。此外,當時澳門採用單一水壓供水模式,全城不論地勢高低,皆使用相同水壓,導致低地區水壓過高、損耗嚴重,而高地區如主教山、大炮台等供水卻出現不足。經過仔細分析,鐸叔提出分區供水方案――低地區採用低水壓,高地區採用高水壓,既提升效率,也減少資源浪費。
「實行分區供水後,效果立竿見影。澳門半島95%以上的用水屬於低壓供水區,而高壓供水區的用水量僅佔總用水量的5%。將全城水壓降低一半,僅保留高壓供水區的原壓,既滿足了標準,又節省了大量資源。」分區供水實施後,自來水耗電量從每立方米0.6度降至0.22度,水損率也從40%降至25%,後續更降至13%。
迎難而上 守護水脈
「能將所學貢獻社會,是我的幸運。」鐸叔謙遜地說。他回憶起1993年的風暴潮,那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驚險的一次挑戰。當年颱風疊加天文大潮,全澳最高水位達4米,水廠大堂水深10釐米。「當時全澳僅青洲一間水廠,一旦失守,全澳就會停水,後果不堪設想。」
鐸叔與團隊事先做好防護措施,但一號泵房仍被淹浸,僅剩下二號泵房保持三分之二供水能力。情況一度危急,幸運的是,水位在關鍵時刻退落,避免了全城停水的危機。這次事件促使澳門自來水公司加快抗災能力的升級建設。
除多年的專業貢獻,鐸叔還熱心參與澳門水電工會事務。「水、電不分家,這是澳門最早的產業工會之一。水電作為澳門的公共事業,工作比較穩定,三代從事水電的不在少數,像我一樣從入職做到退休的也不少。」
鐸叔雖已榮休,但仍心繫行業,「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線,須代代傳承與創新。」這份執着,恰如他當年走遍街巷檢修管網的身影,默默守護澳門的每一滴水。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