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毕生奉献供水事业 见证澳门水务发展

澳门杂志
164期
  • 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须代代传承与创新。 ——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退休员工 李振铎

  • 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澳门居民主要使用井水和泉水。

  • 水公司展览厅展示了多年来的供水技术

  • 李振铎(左二)于1982年加入水公司,见证澳门供水事业的发展。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须代代传承与创新。                ——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退休员工 李振铎
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须代代传承与创新。 ——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退休员工 李振铎

86岁的李振铎,人称「铎叔」。1956年,他在澳门濠江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后,赴广州第八中学(现培英中学)读高中,随后考入南京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港系,主修水道及港口建筑。毕业后,他投身江西省水电建设,直至1982年为照顾年迈母亲返澳加入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水公司」),开始与澳门供水事业长达40余年的不解之缘。从基层到部门主管,再到退休后被返聘,铎叔「退而不休」,用布满皱纹的双手触及澳门每一条供水脉络,见证澳门水务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堪称澳门的供水守护者。

 

从井水岁月到现代水厂

谈及澳门供水史,铎叔如数家珍,犹如一本「活历史书」。自来水出现前,澳门主要使用井水和泉水。「东望洋山(松山)曾有三大山泉――大龙喉、二龙喉、小龙喉,水质清冽,但水量有限,居民约万人时尚可应付,到四五万人时便捉襟见肘,井水遂成主要水源。」

澳门气候湿润,年均降雨量达1,800多毫米,雨天近150天,地下水质因此颇佳。在低洼地区,随便挖五六米就能出水,甚至家中都能打井。

到1640年,澳门人口增至4万多人,水井激增至近300个,平均每5座房子就有一个水井,多为私人开挖的「私井」,出水量与分布难尽人意。当时政府亦会挖建较大较深的「公井」,供政府机关、部队与消防使用。

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澳门居民主要使用井水和泉水。
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澳门居民主要使用井水和泉水。

从1920年代起,澳门公营和私营供水系统开始发展。位于东望洋山的大龙喉水库、二龙喉水库及孤独之泉水库相继投入服务。1928年,澳门华商黄豫樵在1928年成立「六和公司」,在望厦修筑水塘和水厂,标志澳门自来水的开端。「当时建了一个水塔,用泵把水抽上去,再输送到用户。水塔很矮,只有两三层楼高,也只有几百个用户。结果办了3年,水厂就倒闭了,算是澳门第一家水厂。」铎叔说,若按照水厂创建排序,澳门算是中国第16个有自来水的城市。

若说现代化水厂,澳门应该从1932年算起。当年,美国夏威夷华侨黄烈、王金玲合资创立「澳门自来水公司」,兴建青洲水厂,铺设红街市至议事亭的管网,在鸭涌河设抽水点。「他们引入沉淀池与滤池,用氯气消毒,是澳门供水现代化的先驱。」然而海边水池渗漏严重,冬季原水过咸,公司3年亏损百万元。后转由英资电灯公司MELCO以100万元接手,于1935年成立新的澳门自来水公司(即今日的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前身)。

 

从基层到管理层的奋斗

初入职水公司时,铎叔担任稽查员,负责管网施工与抢修。「当时正值澳门管网急速建设期,加班是家常便饭。」凭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于1984年升任发展部工程师,隔年出任管网科主任,主导全澳供水管网规划与维修。「澳门每条街道我都熟稔于心。只要门前有水管,我都查过渗漏。若有特殊情况,接到通知就得立刻到场,风雨无阻。」

1990年,铎叔调任供水部副经理,推动多项革新;1998年升任供水部经理,跻身管理核心。2004年,65岁的铎叔退休,获公司返聘,后又担任海事及水务局顾问。谈及职涯中最自豪的成就,他首推「水压管理革新」。

1980年代初期,水公司的电耗率和水损率居高不下,财政压力愈发严重。当时每处理1立方米水耗费0.6度电,而水损率高达40%,水管爆裂、管道生锈和水压不足等问题频频出现。此外,当时澳门采用单一水压供水模式,全城不论地势高低,皆使用相同水压,导致低地区水压过高、损耗严重,而高地区如主教山、大炮台等供水却出现不足。经过仔细分析,铎叔提出分区供水方案――低地区采用低水压,高地区采用高水压,既提升效率,也减少资源浪费。

「实行分区供水后,效果立竿见影。澳门半岛95%以上的用水属于低压供水区,而高压供水区的用水量仅占总用水量的5%。将全城水压降低一半,仅保留高压供水区的原压,既满足了标准,又节省了大量资源。」分区供水实施后,自来水耗电量从每立方米0.6度降至0.22度,水损率也从40%降至25%,后续更降至13%。

水公司展览厅展示了多年来的供水技术
水公司展览厅展示了多年来的供水技术

 

迎难而上 守护水脉

「能将所学贡献社会,是我的幸运。」铎叔谦逊地说。他回忆起1993年的风暴潮,那是他职业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挑战。当年台风迭加天文大潮,全澳最高水位达4米,水厂大堂水深10厘米。「当时全澳仅青洲一间水厂,一旦失守,全澳就会停水,后果不堪设想。」

铎叔与团队事先做好防护措施,但一号泵房仍被淹浸,仅剩下二号泵房保持三分之二供水能力。情况一度危急,幸运的是,水位在关键时刻退落,避免了全城停水的危机。这次事件促使澳门自来水公司加快抗灾能力的升级建设。

除多年的专业贡献,铎叔还热心参与澳门水电工会事务。「水、电不分家,这是澳门最早的产业工会之一。水电作为澳门的公共事业,工作比较稳定,三代从事水电的不在少数,像我一样从入职做到退休的也不少。」

铎叔虽已荣休,但仍心系行业,「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须代代传承与创新。」这份执着,恰如他当年走遍街巷检修管网的身影,默默守护澳门的每一滴水。

李振铎(左二)于1982年加入水公司,见证澳门供水事业的发展。
李振铎(左二)于1982年加入水公司,见证澳门供水事业的发展。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