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中,陳泊仁獲獎無數,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2022年對他而言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他剛本科畢業,就被澳門大學錄取為直博生,8月開始修讀博士課程;11月獲得第13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成為全國89位獲獎者之一,也是澳門唯一獲得此殊榮的大學生;12月更獲得由澳門特區政府宣佈授予功績獎狀。這些成績的背後,不論是否有幸運的加持,都離不開陳泊仁自身的堅持與默默付出。
關注電能質量問題
陳泊仁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天生的學霸,他說,初中的時候,自己有明顯的偏科,並不熱衷於學習,直到高中二年級才開始奮起直追。在班主任的幫助下,他參與了不少與科技創新相關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他發現自己對電子及電機相關的科技創新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報考大學專業時決定以此作為學習方向。
進入澳門大學後,在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林智聲副教授的推薦之下,陳泊仁加入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集成電力研究團隊,並連續4年獲得各項獎學金。他的團隊更將新一代電流質量補償裝置的研究成果實際應用到澳門自來水公司的項目中,實現節能減排。
「一開始我並沒有注意到電能質量問題,直到我在大學一年級暑假加入了林智聲教授的研究隊伍(因為當時我是打算畢業後從事與電網有關的工作),在林智聲教授的引領之下,我才開始研究電網中的電能質量問題。」
開始研究電能質量問題後,他就發現這個課題與澳門息息相關。澳門近2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各種商業建築的數量越來越多,在這些設施裡有不同種類的電器,比如說中央空調、電梯、照明系統、電腦等,而這些電器會產生電網中的電能質量問題。
又因為電能質量問題同時影響了發電端及用電端,會縮短變電站的變壓器壽命,從而增加能源損耗及導致經濟損失,所以陳泊仁認為,如何提升電能質量,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得到科技基金及澳大助力
在忙碌的本科學習中,陳泊仁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由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資助的「先進控制的新一代電流質量補償裝置的實際應用」項目,其中兩項研究成果被收錄於國際著名電力電子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SCI一區)及《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SCI一區),三項被收錄於IEEE工業電子學會國際年度會議(IECON)。
陳泊仁解釋,電流質量補償裝置安裝在發電端與用電端之間,其原理就像是電網當中的「清道夫」,而電能質量問題當中的無功能量及電流諧波就好比是電網當中的「垃圾」。補償裝置會對電網注入補償電流,使得電網的電能質量變得更加「乾淨」。
而新一代電流質量補償裝置則「新」在結構上不同。傳統的電流質量補償裝置的耦合電路只是一個串聯電感,而新的耦合電路就比較多元化,有不同組合的電感、電容,甚至晶閘管,這令新裝置有更低的安裝成本及運行成本。
他認為,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以及澳門大學對自己的科研之路助力非常大,「因為研究電能質量的最基本實驗設備,如電力品質與電能量分析儀Fluke 435,在工業及科研界受廣泛應用的機械,一部的價格就需要約一萬美金,還有其他有如示波器、可編程電源供應等實驗設備。所以在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及澳門大學的資助下,理論知識才能夠得以驗證。」
理論成真帶來喜悅
陳泊仁鼓勵對科學感興趣的師弟師妹,可以多嘗試參與各種與科創有關的課外活動,這不僅可豐富個人履歷,更有可能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或長處。
他說:「我的動手能力是由我加入研究隊伍後培養出來的,對我而言,研發時最難的是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這一步,因為現實應用中往往會出現計算不到的結果。可能需要重複同一個實驗過百次,不斷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成功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後,會感到平時無法感受到的喜悅。」
他亦透露,最近在林智聲教授帶領下,研究團隊已經與本地車行合作,開展與無線充電有關的研究,共同研發電單車的無線充電裝置。因看到產學研合作模式在澳門相當有前景,陳泊仁相信未來會參與更多與本地企業的合作項目,期望能推動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陳泊仁簡介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微電子研究院、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博士一年级學生。2022年獲得第13届「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其與團隊完成由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資助的「先進控制的新一代電流質量補償裝置的實際應用」科研項目中,2項研究成果被收錄於國際著名電力電子期刊。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