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中藥房的涼茶哲學

澳門雜誌
137期
  • 由十餘種中草藥組成的防治流感茶,已售出數千包。

  • 中醫藥學會監事長梁振權表示,希望業界共同努力,用心傳承涼茶文化,讓涼茶成為真正有益健康的「良茶」。

  • 櫃枱上的算盤、藥秤及中草藥,承載着中華文化的智慧。

  • 梁振權是一名中醫生,平日會在中藥房為街坊把脈看診。

  • 夏桑菊即夏枯草、桑葉、菊花組成的方劑。據清朝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記載,夏桑菊具有辛涼解表、利咽消腫的作用,廣泛應用於風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 梁振權表示,傳統藥典中並沒有固定配方,以五花茶為例,大部份涼茶舖或中藥房的湯包,都會用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和雞蛋花這五種花,有的則會換成夏枯草或茵陳。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由十餘種中草藥組成的防治流感茶,已售出數千包。
由十餘種中草藥組成的防治流感茶,已售出數千包。

在澳門,市民除了會光顧傳統的涼茶舖,亦流行到中藥房購買涼茶包回家煎飲。這些形形色色的涼茶包,看似大同小異,其實配方和份量皆不盡相同,各有「秘方」。隨着季節的轉變,涼茶包的配方亦會作出微調,又因中藥材的藥性繁多,製法複雜,行外人多難以分辨,所以涼茶配製技藝一般由家族世襲傳承下來。

一代人的回憶

走進澳門中醫藥學會監事長梁振權工作的中藥房,迎面而來是一股淡淡的藥材香味,中醫生梁振權正忙着為街坊把脈看診,店舖裡的夥計低頭看着由他手寫的藥箋,「黃芪、當歸、甘草……」,左手手指在處方上的每個藥名處緩緩劃過,右手則熟練地「撥打」着面前的算盤,不禁令人想到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的藥舖櫃枱上那把算盤。中國珠算在2013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藥房裡,跟珠算一樣被執着地傳承的還有涼茶配製技藝。

中醫藥學會監事長梁振權表示,希望業界共同努力,用心傳承涼茶文化,讓涼茶成為真正有益健康的「良茶」。
中醫藥學會監事長梁振權表示,希望業界共同努力,用心傳承涼茶文化,讓涼茶成為真正有益健康的「良茶」。

梁振權說,他的祖父年輕時從內地來到澳門開設中藥房,澳門居民素有服用中藥的習慣,他們有的由家中長輩口授配方,前來配製涼茶;有的則將不適的症狀告知中藥房的掌櫃或夥計,由他們根據經驗代「執幾味」,配成涼茶煎服,小病小痛,往往能藥到病除。當時的居民,尤其是華人,一般收入不高,中藥房提供的涼茶,是他們治病防病的主要手段。當時中藥房算盤的嘀嗒聲,以及用於過口的嘉應子、糖冬瓜、山楂餅等,相信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

驟眼看來,每款涼茶的功效似乎差不多,不外乎清熱、祛火、祛濕、解毒,其實細分之下,每款的藥性均有不同,針對的症狀亦有異。梁振權介紹,涼茶按功效種類劃分,大致可分為預防類(如五花茶、夏桑菊),治療類(如止咳茶、外感茶),養生保健類(如靈芝茶),以及專用於小兒的七星茶、解奶茶等。現時澳門很多店舖售賣的「涼茶」已不再局限於清熱解毒了,更照顧到身體各臟腑功能、調整人體亞健康狀態,甚至有維持精神健康的作用。具體的功效包括:清熱解毒、健脾開胃、化濕消滯、利水消腫、養胃止嘔、活血祛瘀、養心安神、疏肝解鬱、調整血糖、平衡血壓等作用。

櫃枱上的算盤、藥秤及中草藥,承載着中華文化的智慧。
櫃枱上的算盤、藥秤及中草藥,承載着中華文化的智慧。

有效治未病

在廣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彷彿每一個居民都具有一些中醫藥常識,知道許多食物都能引發上火:煎炸東西不要多吃,會上火;熬夜看球賽要不得,會上火;有情緒不能鬱結在心,會上火……而每當上火時,廣東人就會喝上一杯涼茶降火祛濕,有病治病,沒病預防。「輕車熟路」的他們深知甚麼時候該喝怎樣的涼茶:口乾舌燥時,喝上一杯菊花雪梨水;肝火過盛時,服上一劑雞骨草涼茶;牙肉腫痛時,來一碗苦口的廿四味……在他們看來,沒有甚麼是一杯涼茶解決不了的,就算多苦都甘之如飴。

《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意思大概指,好的醫生是能夠在病情還沒有發展到某種狀況時,就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療,預防病情的發作。唐代名醫孫思邈又將之發展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可見,中醫養生是以「治未病」為主要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而言就是「預防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實屬同理。

梁振權是一名中醫生,平日會在中藥房為街坊把脈看診。
梁振權是一名中醫生,平日會在中藥房為街坊把脈看診。

趨向現代化

涼茶是中醫藥文化中的一個分支,是嶺南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現時,涼茶文化不再局限於以前「治病解毒」的初衷,而是更注重於「未病時防病、治未病之病」,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中國獨有的防病養生文化。

如今,涼茶形成了兩大流派――傳統涼茶和現代涼茶。要將「上工治未病」的養生理念融入到一杯涼茶,則需要在傳統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中有所改良和突破。現代涼茶就是在傳統涼茶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生活環境、作息時間、工作習慣的改變,專門針對現代人的體質而研發出的獨特功效的涼茶。

「由於環境變遷,受空調病、熬夜、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影響,現代人的體質與前人相比,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涼茶方子也會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針對現代人體質和現代生活環境改變而配製,對現代人的壓力體、熬夜體、煙酒體、空調體、少動體等都市病有很好的輔助食療效果。」梁振權說。

說起涼茶,梁振權談到不少中醫理論:中醫藥在預防疾病、治療慢性病、調整亞健康狀態,平衡身體機能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中醫通過「望」(眼看)、「聞」(耳聽)、「問」(詢問)、「切」(觸按脈搏等)進行診斷後,按「陰陽平衡」及「損其有餘,補其不足」的原則製方配藥。涼茶在這樣順應自然及注重平衡的治療方法指導下,能夠達至「上工治未病」的目的,因此擁有很強的市場生命力。不少土生葡人也來我們中藥房購買配製好的涼茶材料回家自己煎製,說明涼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夏桑菊即夏枯草、桑葉、菊花組成的方劑。據清朝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記載,夏桑菊具有辛涼解表、利咽消腫的作用,廣泛應用於風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夏桑菊即夏枯草、桑葉、菊花組成的方劑。據清朝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記載,夏桑菊具有辛涼解表、利咽消腫的作用,廣泛應用於風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之初,梁振權的父親身為一名老中醫,憑藉經驗開了一個防治流感茶的涼茶方子,得到很多街坊的信任,推出後很快就售出數千包。該方由蘆根、金銀花、菊花、大青葉、桑葉、板藍根、甘草等13味中草藥組成。其中金銀花深具抑菌抗毒,抗炎解熱,調節免疫之效,抑制流感病毒功效顯著;菊花味苦入肝、味辛入肺,常用於風火上攻,熱毒蘊結,與金銀花同用,倍增清熱解毒之效;板藍根主治外感發熱,瘟病初起。此外,桑葉清肺潤燥,並以甘草調和諸藥,整方清熱解毒,口感輕清甘淡,不會過於苦寒,使其深具涼血解毒、清肺潤燥、平衡養生之功效。

「飲『涼茶』既是一種養生方式,更是一種健康文化,只要是對人體能產生積極效果的,有益於健康的,都值得被我們一直傳承下去。」為了更好地傳承涼茶文化,梁振權呼籲業界要堅持採用傳統配製方法,堅持選用優質中草藥,挖掘更多有效的經方,讓涼茶成為真正有益健康的「良茶」。

梁振權表示,傳統藥典中並沒有固定配方,以五花茶為例,大部份涼茶舖或中藥房的湯包,都會用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和雞蛋花這五種花,有的則會換成夏枯草或茵陳。
梁振權表示,傳統藥典中並沒有固定配方,以五花茶為例,大部份涼茶舖或中藥房的湯包,都會用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和雞蛋花這五種花,有的則會換成夏枯草或茵陳。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