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昔日有一句俗語:「廣東有三寶:陳皮、老薑、禾稈草」,另有說是「燒鵝、荔枝、涼茶舖」。有趣的是,燒鵝、荔枝皆令人「上火熱氣」,而涼茶則可降火解熱。
涼茶流行於廣東、香港、澳門地區,由於嶺南地區天氣炎熱,多雨潮濕,於是民間便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徵,以藥性寒涼、清熱生津、祛濕解毒的中草藥煎水飲用,故名涼茶。時至今日,不論是苦澀濃黑或甘甜清澈的涼茶,都已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嶺南獨特的飲食文化之一。
廣東涼茶源出道家
據史料記載,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來到廣東羅浮山,在此修道煉丹、著書行醫。其間,他發現由於嶺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傳染病容易流行,為了讓老百姓既不用花太多錢,又能減少染病,便採摘一些常見的中草藥,配方煎煮成茶水給老百姓防病治病,自此,涼茶這種「方便」、「價廉」、「有效」的養生飲品便普及開來。
涼茶的歷史悠久,具廣泛的民間傳承效應,在粵、港、澳地區歷久不衰,箇中雖經歷過高低起跌,但在廣大市民心目中,仍深具份量。上世紀40年代,戰爭爆發,澳門市面非常混亂,數以萬計的內地居民遷居到澳門,人口激增,令地方細小的澳門更為擠迫。1942年,澳門糧食嚴重緊缺,醫療和衛生環境都異常惡劣,涼茶便成為當時人們預防疾病的主要依靠。
1950至1960年代,涼茶在澳門蔚然成風,售賣涼茶的店舖及車仔檔多達百家。然而,由1970至1990年代初,因受到經濟及外來文化影響,光顧涼茶舖的人數大減,直至1990年代後期,隨着新派涼茶舖的出現,涼茶業才得以復甦。時至今日,澳門仍有不少有心人默默守護這碗苦口良藥,窮盡其力去保護這項世代相傳的文化及智慧。
涼茶配製列非遺
2006年,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聯同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共同申報,涼茶獲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涼茶配製」被列入澳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向大眾推廣嶺南的涼茶文化,今年7月19日,文化局與文化傳播大使於中西藥局舊址舉行了兩場「中西藥局舊址 X 涼茶配製知多D」工作坊,向參加者闡述涼茶配製的歷史、種類、功效和禁忌。主講中醫師還即場傳授養生錦囊,讓參加者透過視覺、嗅覺、觸覺認識涼茶配方中的中草藥材。
草堆街80號,為孫中山先生於1893年開設的中西藥局舊址,是澳門歷史上最早記錄有華人開辦售賣西藥的藥店與西醫門診。參與者置身於中西藥局舊址中,可加深對「涼茶配製」這一非遺項目的瞭解,同時親身體驗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後的文化價值。
雖然傳統涼茶文化得以保護,但隨着罐裝涼茶和手搖茶等飲品的出現,對傳統涼茶行業帶來一定衝擊。今期《澳門》雜誌會和讀者們一同探索涼茶行業的點點滴滴:聆聽街邊檔老闆與涼茶這一古老行業的故事;走進街坊小店,感受苦茶中的濃厚人情味;由中醫師講述專業的涼茶知識;看看澳門古老涼茶品牌如何走向大灣區,拓業進取……當中的故事有甘苦,亦有清甜,正如滿載傳統智慧的涼茶般,令人回味。
涼茶小知識
問:「廿四味」是不是由24種草藥煎製而成?
答:各家涼茶舖的配方都會有所不同,對配方加以調整,使之變成「廿八味」或「十八味」。常用中草藥包括:鴨腳皮、葫蘆茶、金錢草、雞骨草、冬桑葉、火碳母、黃牛茶、田基王、布渣葉、三椏苦等。
問:涼茶的顏色為甚麼大多是深啡色或墨黑色?
答:內因是涼茶的原材料為中草藥,當中不乏植物的根莖部,當植物在脫水或曬乾後,顏色便會變深。外因則是在煲涼茶前,一般都會先把原料浸泡才煎煮,複方涼茶在多種草藥的相互影響下,會煲成深啡色或墨黑色。
問:涼茶為甚麼要趁熱喝?
答:涼茶並不是涼着喝的茶,當熱涼茶下肚,全身的毛孔會打開,渾身出汗,暑濕火氣才能發洩出來。而冰鎮後飲用,不僅喪失了熱飲的作用,還會損傷到腸胃。
問:涼茶舖以玻璃蓋着涼茶,只為保溫?
答:除了保溫,最重要是讓客人透過玻璃內的蒸氣水點,知道涼茶新鮮熱辣。
問:龜苓膏也是涼茶嗎?
答:龜苓膏的功效主要來自龜板及土茯苓,在這兩種主要原料的基礎上,加入金銀花、蒲公英、菊花等清熱解毒、解暑、利濕的多味藥材,才能進一步發揮滋陰、解毒、解暑、解瘡毒等作用。因此,傳統藥膳龜苓膏也算是涼茶的一種。
問:涼茶都是苦的嗎?
答:涼茶並不都是苦的,在涼茶的體系裡,其實存在一個隱形的甜度坐標軸:柔和――強烈。柔和是偏向糖水類的涼茶,多是只使用一種藥材熬製而成的單方涼茶,如羅漢果茶、金銀花茶等。而強烈就是讓人們苦上眉梢,用多種藥材熬製而成的複方涼茶。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