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昔日有一句俗语:「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另有说是「烧鹅、荔枝、凉茶铺」。有趣的是,烧鹅、荔枝皆令人「上火热气」,而凉茶则可降火解热。
凉茶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天气炎热,多雨潮湿,于是民间便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以药性寒凉、清热生津、祛湿解毒的中草药煎水饮用,故名凉茶。时至今日,不论是苦涩浓黑或甘甜清澈的凉茶,都已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岭南独特的饮食文化之一。
广东凉茶源出道家
据史料记载,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来到广东罗浮山,在此修道炼丹、着书行医。其间,他发现由于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传染病容易流行,为了让老百姓既不用花太多钱,又能减少染病,便采摘一些常见的中草药,配方煎煮成茶水给老百姓防病治病,自此,凉茶这种「方便」、「价廉」、「有效」的养生饮品便普及开来。
凉茶的历史悠久,具广泛的民间传承效应,在粤、港、澳地区历久不衰,个中虽经历过高低起跌,但在广大市民心目中,仍深具份量。上世纪40年代,战争爆发,澳门市面非常混乱,数以万计的内地居民迁居到澳门,人口激增,令地方细小的澳门更为挤迫。1942年,澳门粮食严重紧缺,医疗和卫生环境都异常恶劣,凉茶便成为当时人们预防疾病的主要依靠。
1950至1960年代,凉茶在澳门蔚然成风,售卖凉茶的店铺及车仔檔多达百家。然而,由1970至1990年代初,因受到经济及外来文化影响,光顾凉茶铺的人数大减,直至1990年代后期,随着新派凉茶铺的出现,凉茶业才得以复苏。时至今日,澳门仍有不少有心人默默守护这碗苦口良药,穷尽其力去保护这项世代相传的文化及智慧。
凉茶配制列非遗
2006年,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联同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共同申报,凉茶获选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凉茶配制」被列入澳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向大众推广岭南的凉茶文化,今年7月19日,文化局与文化传播大使于中西药局旧址举行了两场「中西药局旧址 X 凉茶配制知多D」工作坊,向参加者阐述凉茶配制的历史、种类、功效和禁忌。主讲中医师还即场传授养生锦囊,让参加者透过视觉、嗅觉、触觉认识凉茶配方中的中草药材。
草堆街80号,为孙中山先生于1893年开设的中西药局旧址,是澳门历史上最早记录有华人开办售卖西药的药店与西医门诊。参与者置身于中西药局旧址中,可加深对「凉茶配制」这一非遗项目的瞭解,同时亲身体验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
虽然传统凉茶文化得以保护,但随着罐装凉茶和手摇茶等饮品的出现,对传统凉茶行业带来一定冲击。今期《澳门》杂志会和读者们一同探索凉茶行业的点点滴滴:聆听街边檔老板与凉茶这一古老行业的故事;走进街坊小店,感受苦茶中的浓厚人情味;由中医师讲述专业的凉茶知识;看看澳门古老凉茶品牌如何走向大湾区,拓业进取……当中的故事有甘苦,亦有清甜,正如满载传统智慧的凉茶般,令人回味。
凉茶小知识
问:「廿四味」是不是由24种草药煎制而成?
答:各家凉茶铺的配方都会有所不同,对配方加以调整,使之变成「廿八味」或「十八味」。常用中草药包括:鸭脚皮、葫芦茶、金钱草、鸡骨草、冬桑叶、火碳母、黄牛茶、田基王、布渣叶、三桠苦等。
问:凉茶的颜色为甚么大多是深啡色或墨黑色?
答:内因是凉茶的原材料为中草药,当中不乏植物的根茎部,当植物在脱水或晒干后,颜色便会变深。外因则是在煲凉茶前,一般都会先把原料浸泡才煎煮,复方凉茶在多种草药的相互影响下,会煲成深啡色或墨黑色。
问:凉茶为甚么要趁热喝?
答:凉茶并不是凉着喝的茶,当热凉茶下肚,全身的毛孔会打开,浑身出汗,暑湿火气才能发泄出来。而冰镇后饮用,不仅丧失了热饮的作用,还会损伤到肠胃。
问:凉茶铺以玻璃盖着凉茶,只为保温?
答:除了保温,最重要是让客人透过玻璃内的蒸气水点,知道凉茶新鲜热辣。
问:龟苓膏也是凉茶吗?
答:龟苓膏的功效主要来自龟板及土茯苓,在这两种主要原料的基础上,加入金银花、蒲公英、菊花等清热解毒、解暑、利湿的多味药材,才能进一步发挥滋阴、解毒、解暑、解疮毒等作用。因此,传统药膳龟苓膏也算是凉茶的一种。
问:凉茶都是苦的吗?
答:凉茶并不都是苦的,在凉茶的体系里,其实存在一个隐形的甜度坐标轴:柔和――强烈。柔和是偏向糖水类的凉茶,多是只使用一种药材熬制而成的单方凉茶,如罗汉果茶、金银花茶等。而强烈就是让人们苦上眉梢,用多种药材熬制而成的复方凉茶。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