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雜貨店為食謀 山貨棧賣家品

澳門雜誌
131期
  • 雨天穿蓑衣擋雨,今已不見(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十月初五日街上碩果僅存的山貨店

  • 50、60年代的河邊新街山貨店林立,圖中已可見到兩家。(網絡照片)

  • 今天的雜貨店,盡量把貨品陳列在客人眼前。有的兼營凍肉,有的兼售小量蔬果、糖果。

  • 60年代開始,山貨店兼賣塑料用品。(網絡照片)

  • 昔日的糧油雜貨舖(網絡照片)

  • 當年必有一間在家居附近的糧油雜貨店,今天已經式微了。(網絡照片)

  • 當年筆者經常光顧的大隆雜貨店,在賣草地街與高尾街交界處。(網絡照片)

  • 雜貨店為食謀 山貨棧賣家品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雜貨店為食謀 山貨棧賣家品
雜貨店為食謀 山貨棧賣家品

前人所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茶三項用量較多,各有專門店舖,其餘的油、鹽、醬、醋都可在雜貨店一站買齊。

傳統的雜貨店又稱糧油雜貨,70年來,隨着社會發展,澳門雜貨店也起了不大不小的變化。

買食油須自備盛器

雜貨店售賣的貨品雖然種類多樣,主要環繞着一個「食」字,質言之,與烹調食物有關。做菜不能光有生鮮菜肉,必有調料、配料,方顯得豐滿滋味。

油鹽是做菜最基本的調料。

鹽不僅是調味之必需,更是維持人體機能正常運作之要素,如果鹽份攝取量長期不足,會引起系統性的健康問題,故古今中外的政府都重視食鹽的供應,往往設立專賣制度,保證供應充足與價格的穩定。澳門曾長期實施食鹽專賣,到1974年後才取消。一直以來,澳門不缺食鹽供應,在雜貨店隨時買到,早歲只有粗幼鹽之別,價格低廉,1950年前後,買個一毛錢,就有一大包(用舊報紙摺成的紙角包起)。

70年前,雜貨店供應的食油品種也比較簡單,只有花生油和豬油(牛油非傳統中國烹飪所用,須在辦館購買),主要在本地生產,沒有今天常見不同品種的瓶裝植物油。一般人家到雜貨店零買花生油或豬油,要自備盛器如油瓶、大碗,並以斤両計價。

當年必有一間在家居附近的糧油雜貨店,今天已經式微了。(網絡照片)
當年必有一間在家居附近的糧油雜貨店,今天已經式微了。(網絡照片)

筆者童年也曾依母命,提着玻璃小油瓶,往住家附近賣草地的大隆號雜貨店買油。那店中有三四個白鐵造的方形油箱,內盛的花生油顏色深淺不一,或者是油品級數有別吧。聽我說要買三毛錢生油,店伴用油舀子往油箱舀了兩下,把油注入我的瓶內。店裡備有幾個專用的銅製油舀子,該是依盛載二両、四両、半斤的份量來造的,所以店伴不必再去稱量了。50年代初,三毛錢大約買到四両花生油。

醋則有浙醋(吃雲吞麵不可少)、白醋(醃酸瓜菜用)、甜醋(煲豬腳薑用),也是本地生產為主。

至於醬,雜貨店主要售賣廣東人常用的醬料:豉油(分生抽、老抽)、魚露、甜醬、辣椒醬、芥末醬、芝麻醬、豆醬、豆豉醬、甜麵醬、麵豉醬、蠔油、蝦醬、蜆蚧醬、酸梅醬、仁稔(正寫應作「人面」,果子內的核肖似人面)醬……。發展到今天,中式醬料多達數十種,加上西式烹飪所用,以及塗麵包用的果醬,一下子數不清,但傳統雜貨店所供應的品種,遠不及大型超市之多。

昔日的糧油雜貨舖(網絡照片)
昔日的糧油雜貨舖(網絡照片)

配料食材應有盡有

如果只是售賣油鹽醬醋,還不足稱為雜貨店,一般雜貨店供應烹飪所用的,粗略算來有:調料:白砂糖、片糖、冰糖、廚用米酒、紹興黃酒、腐乳、南乳、淮鹽;副食:各式豆子、豆製品、糯米;乾貨:菜乾、冬菇、瑤柱、金針、雲耳、髮菜、蠔豉、蝦米、柴魚(一種以鮮魚生矖,不加鹽醃的魚乾)、魷魚乾、章魚乾、鹹魚、小魚乾;醃菜:鹹酸菜、梅菜、大頭沖菜、冬菜、茶瓜、榨菜、菜脯;蛋類:雞蛋、鹹鴨蛋、皮蛋、鵪鶉蛋;還有罐頭、米酒、啤酒……不少雜貨店兼售白米、香煙、火柴、香燭。

雜貨店集中在各區街市周圍,家庭主婦在街市買好了生鮮食材,再到附近的雜貨店一次買齊各種配料、調料,回家下廚,十分方便。雜貨店售賣大眾日常所需的商品,故一向經營平穩。直到80年代,超級市場(下稱「超市」)興起,雜貨店受到巨大衝擊。

當年筆者經常光顧的大隆雜貨店,在賣草地街與高尾街交界處。(網絡照片)
當年筆者經常光顧的大隆雜貨店,在賣草地街與高尾街交界處。(網絡照片)

迎戰超市靠人情味

相對於傳統雜貨店,超市貨品種類、品牌較多,整齊有序地陳列,店面寬闊,又設空調,可供顧客細選慢挑。尤其是當其興起之初,以集團式大批量購貨,甚至直接向生產商以較低價入購,可以低於雜貨店的價格出售,有較強的競爭力。當消費者到超市買東西或只是閒逛成為習慣,傳統雜貨店生意就走向下坡。

新的投資者只會經營超市而不會開辦傳統的雜貨店,原有的雜貨店則因繼業無人和租金、人資成本不斷上漲等因素影響,大部份以家庭式勉力經營,過一天算一天。有些擁有自置店舖或在街市經營的(廉租甚至免租金),能夠維持下去,並繼續發揮小店優勢:一是雜貨店可買較小份量的貨品,供一兩次烹調之用,避免顧客在超市購買大包大瓶的商品造成浪費;二是經營者對商品熟悉,可與客人作產地、特點、用法等交流,向初入廚房者傳授許多知識;三是超級市場在檼(粵音如陣,棟也)腳立穩後,就對供應商收取「上架費」,導致售價提高,部份生產商不肯屈服,拒絶進場,旗下的產品只能在雜貨店買到;四是富人情味,現存的雜貨店多是老店了,店主與街坊關係好,也是留住客人的因素。

今天的雜貨店,盡量把貨品陳列在客人眼前。有的兼營凍肉,有的兼售小量蔬果、糖果。
今天的雜貨店,盡量把貨品陳列在客人眼前。有的兼營凍肉,有的兼售小量蔬果、糖果。

山上資源豐 化作日用品

日常烹飪食物所需的配料、調料在雜貨店買,家居用品則可在山貨舖(昔日有稱作山貨棧)購買。年輕的朋友未聽過山貨不足為奇,因山貨兩字已幾近湮沒。其實,望文生義,山貨就是「山」裡來的「貨」。俗語有說,靠山吃山。山貨就是利用山上的資源,化草為寶,生產許多日用品。

山上資源大概可分竹、木、草、土、金(屬)和動物等幾大類,而山貨舖售賣的日用品包括:

竹:蓆、蒸籠、蒸隔、掃把、不求人、尺、筷子、筲箕、簸箕、笏、梯、牙籤、凳子、籮、竹葉、竹絡、帽、刷、晾衫竹、竹竿(擔挑,有原根粗竿和一根削為兩半兩種)、筆桿、筆筒、扇子和傘子(削竹片做扇骨、傘骨)……

草:草蓆、草帽、枱墊、杯墊、葵扇、蓑衣、麻袋、麻絡、麻繩、蔞、鹹水草、禾稈掃……

木:牙籤、筷子、尺、梯、擔挑、秤桿、椰殼(舀水、打飯)、椰碗、椰衣掃把、小板凳、托盤、砧板、藤蓆、藤籃、藤篋、藤書包、藤條、棕掃、枕頭、洗衣板……

土:火爐、陶瓷杯碟碗、砂煲甖罉、茶壺、茶盅、筆筒、筷子筒、花瓶、痰盂、瓦枕……

金:搪瓷的杯子、碟子、嗽口盅、便壺、痰盂、暖水壺……

動物:牛角梳、猪鬃刷、雞毛掃、鵝毛扇……

60年代開始,山貨店兼賣塑料用品。(網絡照片)
60年代開始,山貨店兼賣塑料用品。(網絡照片)

山貨與漁民關係密切

1980年代以前,山貨店除了做一般家庭的生意,漁民更是其重要客戶群體。

據黃啟臣、鄭煒明編著《澳門經濟四百年》所載,1921年前後,澳門共有大小漁船3,000多艘(編註:當時澳門總人口約84,000人),漁船集中灣泊的下環區有不少山貨店。黃德鴻的《澳門掌故》也提及澳門昔日的山貨店主要集中在下環區、海傍區和十月初五日街一帶,尤其是下環區的河邊新街自司打口以至媽閣廟一段,不是魚欄就是山貨舖。

山貨來自山區,漁民營生於海上,兩者怎麼會有如此緊密的關係?原來,漁民不但需要補給日用品,連生產工具也要光顧山貨店。據下環一家船具山貨老店的主人說:「以前帆船時代,是用草織成帆。船上的粗纜,用甚麼造成的呢?用篾。蝦艇的纜,則用棕繩。捕魚的網,是用青麻造成一根根細線,然後織成網,經用薯莨(一種藤科塊莖植物,當然也來自山上)燒水浸染過,再蒸,網始能耐海水泡浸與作業時的磨蝕。網艇的網也是用青麻來做線的,織網後亦須浸染,則用生的鴨蛋白來浸染,這樣網才結實耐用,不怕被水浸蝕。」

50、60年代的河邊新街山貨店林立,圖中已可見到兩家。(網絡照片)
50、60年代的河邊新街山貨店林立,圖中已可見到兩家。(網絡照片)

竹篾、青麻、薯莨等都是山上種出來的,故亦屬於山貨。早年的山貨店除有竹帽、蓑衣,生活用品包括鍋具、陶瓷器皿等,供應漁民在船上的生活所需,有的還售賣其他漁業工具,店名加上「船具」兩字。(延伸閱讀:參見《澳門》雜誌總77期)(註)

塑膠家品取代山貨

1960年代,塑膠業興起,大量山貨日用品被塑膠製品取代,或被更好的產品淘汰(如火水爐取代柴炭土爐),山貨業務開始萎縮。另一方面,漁業技術不斷發展,帆船逐步改作機動船,帆、網都改用尼龍製成,船纜改作尼龍纜或鋼纜,這些都已非山貨,業者乃將店名改為「五金船具」。到1990年代,隨漁業的沒落,山貨業也走到了盡頭。

河邊新街曾經有一二十家山貨店,如今只剩兩家「五金船具」老店仍在營業,店主且說,「我們這一代退休後,就要關門了。」曾經舉目皆見的「山貨」招牌,已在河邊新街消失。十月初五日街,早四五年還有三家山貨店,規模最大、貨品種類最多的安棧,年前因業主收回店舖改建,搬到後面的快艇頭街,由第四代傳人接手經營,但規模縮小了,傳統的山貨也不多,就像一家當代的小型家品店。另一家已結業,剩下的一家,招牌還保留「山貨」兩字。

十月初五日街上碩果僅存的山貨店
十月初五日街上碩果僅存的山貨店

山貨店雖然消失,靠山的人還是繼續以山上資源為活,各種草、竹、木、土產品從日用品轉向工藝品發展,成為店舖或家居裝飾擺設,有些作為時尚衣物配飾等用途,價值大為提高。

蓑(粵音梳)衣

歷史久遠的舊式雨衣,多以蓑草(龍鬚草)或棕繩一針一線編織成,配以蓑笠或竹笠用作擋雨。戶外勞動者和漁民在雨天穿蓑衣戴蓑笠,可騰出雙手幹活。1960年代後被塑料雨衣取代。圖為50年代前澳門街頭一名穿著蓑衣騎單車的男子。

歇後語:披蓑衣救火――惹火上身。

雨天穿蓑衣擋雨,今已不見(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雨天穿蓑衣擋雨,今已不見(若瑟·利維士·羅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延伸閱讀

《澳門》雜誌77期〈漁業牽動下環行業變遷〉

文章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50多年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青年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註:陶瓷與山貨原屬一家、船具與山貨關連密切,故有澳門山貨陶瓷船具聯合商會之成立。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