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華源》藝術展 呈獻新時代水墨風采

澳門雜誌
131期
  • 《夜遊記二》於2,800萬像素的LED顯示屏上,以水墨之美展現城市的流動變化。

  • 《夜遊記二》影像的主要位置均採用澳門標誌性的地標建築,如圖中所示,此段錄像取景於澳門觀光塔。

  • 白天觀看,整個作品富含詩意,而夜幕降臨,又會有不斷變幻的燈光渲染花園,製造其一幻境氣氛,為觀眾帶來白天與夜晚截然不同的體現。

  • 作品採用特殊高級環保物料,以火燃燒只會生成水及二氧化碳,不會留下殘渣。

  • 《華源》藝術展 呈獻新時代水墨風采

  • 馬文表示,是次作品用上很多不同色彩,對她來說是一大突破。

  • 楊泳梁表示,採用數碼技術去表現傳統藝術對於他而言,是一個很自然的形成過程。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華源》藝術展 呈獻新時代水墨風采
《華源》藝術展 呈獻新時代水墨風采

所謂「墨分五彩」,隨着畫家的意識流動,黑墨與白紙幻化成多層次藝術作品,是華夏美術的精髓所在。現正於美獅美高梅舉行的《華源》藝術展,從中國文化根源「墨」出發,通過水墨藝術結合現代科技,以嶄新的方式演繹豐富多彩的水墨意境,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華源》藝術展分為三個部份:中國藝術家楊泳梁以數碼形式創作的山水作品《夜遊記二》;藝術家馬文創作的多媒體裝置藝術《蛻變:無窮盡》、新式獨幕歌劇《驚園》。三項展品皆極具特色,為傳統文化藝術帶來創新互動,延續中華文化的傳承。

巧妙結合 對立而和諧

是次《華源》藝術展以「墨」為主題,藝術家跳出傳統框框,以極其新穎的方式,將傳統水墨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

《夜遊記二》是楊泳梁特意為今次展覽創作的數碼山水作品,透過數碼影像和傳統水墨的結合,記錄着澳門城市的節奏。作品以宋代層巒的山水風格為藍本,在高低起伏的山峰中加入現今城市建築。遠觀,作品安靜平和,似動非動;走近細看,畫中一切皆在運行:高樓大廈燈光閃爍,來往車輛川流不息,呈現出一片超現實主義的星空城市夜景。

《夜遊記二》於2,800萬像素的LED顯示屏上,以水墨之美展現城市的流動變化。
《夜遊記二》於2,800萬像素的LED顯示屏上,以水墨之美展現城市的流動變化。

楊泳梁介紹,《夜遊記二》前後於澳門拍攝了8天,共採用了其中逾40段錄影片段,才告完成。作品主要部份採用了澳門的標誌性建築影像,以彰顯澳門特殊的文化氣息與地域風貌。為了充實作品,楊泳梁還加入了香港、台灣、上海等地的片段。「在拍攝澳門的素材時,我跑了不少地方,當中有宏觀的景色,亦不乏尋常街巷。」

傳統水墨畫,是通過筆、墨、紙、硯的結合而完成,但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創新,水墨的呈現方式變得不再單一。《夜遊記二》便是以當今最先進的影視科技(8K解析度)為媒介,讓觀眾細閱城市的流動變化,感受水墨的優美。

《夜遊記二》影像的主要位置均採用澳門標誌性的地標建築,如圖中所示,此段錄像取景於澳門觀光塔。
《夜遊記二》影像的主要位置均採用澳門標誌性的地標建築,如圖中所示,此段錄像取景於澳門觀光塔。

楊泳梁說:「《夜遊記二》是現在與過去的一場對話,許多人會問,『為何要用數碼技術去表現傳統藝術?』。其實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因我在幼年時,曾學習過傳統的水墨畫及書法。到了大學後,亦修讀過數碼藝術、數碼軟件、數碼攝影等課程,所以自然而然就想到將水墨畫與數碼技術融合起來。」

在《夜遊記二》中,楊泳梁在縱橫交錯的山間,放滿了高樓大廈的影像,他希望透過作品讓觀眾反思:「城市發展無疑推動着社會經濟,但過度的城市化,是否真的好?」

楊泳梁 

1980年出生於上海,2003年畢業於上海中國美術學院,其作品曾於全球多個藝術館及雙年展中展出。他以結合傳統與當代藝術風格而聞名,其作品往往體現了東方古典美學和文人氣息,並注入了當代藝術語言和數碼科技應用。

楊泳梁表示,採用數碼技術去表現傳統藝術對於他而言,是一個很自然的形成過程。
楊泳梁表示,採用數碼技術去表現傳統藝術對於他而言,是一個很自然的形成過程。

《夜游記二》

日期:2019年6月7日至8月3日

地點:路氹美獅美高梅 - 美高梅劇院

墨上添「花 」

位於美獅美高梅視博廣場藝術空間的大型多媒體裝置藝術《蛻變:無窮盡》,由跨媒體藝術家馬文創作。她介紹,展品名稱中的「無」、「窮」、「盡」蘊含着多層含義,無既非虛無,窮亦不是匱乏,盡更不意味着終止,充滿了東方古典哲學的智慧。把它們連在一起,其自身涵意及象徵意義,便像靈感的源泉,源源不斷地創造能量。

《蛻變:無窮盡》以馬文的標誌性蜂巢結構紙雕為核心,利用先進鐳射技術製作的中國傳統手工紙拉花,由牆壁、地面,一直蔓延到廣場之中,在日與夜的不同燈光下,展現出如水墨的多樣性,形成一幅巨大的立體山水作品。至於掛於天花下的神奇生物,則由多層複雜的鐳射刻紙結構組成,遠看猶如正在化開的書法墨跡,不禁令人聯想到從花園中飛向天際的蝴蝶,正衝破那偌大的天幕「破繭而出」,一語道出作品所探討的蛻變之意。

馬文稱,當觀眾由廣場走到二樓,從上而下觀看時,便會產生山水無限擴大,人變得渺小之感。「行走於展品之間的人,既是參觀者,亦是組成整幅山水畫的一個重要部份,人在畫中走,畫似乎亦被啟動了。」

作品採用特殊高級環保物料,以火燃燒只會生成水及二氧化碳,不會留下殘渣。
作品採用特殊高級環保物料,以火燃燒只會生成水及二氧化碳,不會留下殘渣。

為展現「水墨」的無限可能,馬文除以傳統的黑白色為主調,亦於展品中加入幻變的色彩作點綴。白天觀看時,作品予人富含詩意的神秘感,當夜幕降臨,在不斷變幻的燈光渲染下,山水花園即添上如夢如幻的氣氛,為參觀者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馬文說:「是次作品最大的突破點是顏色,墨是我最感興趣的題材,在這十多年來,我一直通過不同的方式,尋找不同的黑色和白色。這次獲邀請到澳門,策展人孫文倩希望我能有所突破,給觀眾帶來不同的色彩。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她覺得,要藝術家創作一件全新的作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加上今次創作只有不足半年的時間製作,亦為創作增加了不少難度。「我以往的作品,一般都需要1至2年時間創作,但既然答應了,就必須勇敢去做!而且在自己的方法論前提下做出來,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突破更多的界限。」

白天觀看,整個作品富含詩意,而夜幕降臨,又會有不斷變幻的燈光渲染花園,製造其一幻境氣氛,為觀眾帶來白天與夜晚截然不同的體現。
白天觀看,整個作品富含詩意,而夜幕降臨,又會有不斷變幻的燈光渲染花園,製造其一幻境氣氛,為觀眾帶來白天與夜晚截然不同的體現。

水墨元素融入舞台

除了《蛻變:無窮盡》,馬文還帶來了由她擔任概念、導演和視覺總監的獨幕裝置歌劇《驚園》。此劇作為《華源》藝術展的壓軸項目,來頭不小,曾獲美國斯波雷多藝術節、林肯中心藝術節、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和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邀請,共同製作。

《驚園》在有着600年歷史的昆曲與西方歌劇的音樂基礎上,巧妙地融合了被逐出伊甸園的夏娃,以及戲曲《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故事。戲曲舞台設計結合了摺紙、水墨、光影效果以及多媒體裝置,再配合由著名作曲家黃若譜寫的歌曲,透過互動技術,使得偌大壯麗的花園和一系列虛擬角色與主角互動,引發視覺震撼。戲曲中的演員及歌手來自世界各地,採用新時代的手法來閱讀傳統的理念。馬文表示:「澳門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能夠在這裡展示一個嶄新藝術的同時,又引用了傳統文化,讓我非常期待!

馬文

國際知名跨界別藝術家,她廣泛運用多種媒介如裝置、錄影、高科技、繪畫、時裝設計、行為藝術以及公共藝術等,打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馬文表示,是次作品用上很多不同色彩,對她來說是一大突破。
馬文表示,是次作品用上很多不同色彩,對她來說是一大突破。

《蛻變:無窮盡》

日期:2019年6月7日至9月3日

地點:路氹美獅美高梅 - 視博廣場

獨幕裝置歌劇《驚園》

日期:2019年8月29日及31日

地點:路氹美獅美高梅 - 美高梅劇院

網頁:https://huayuan.mgm.mo

文:陸子微 圖: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