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對達文西感好奇?去看他的作品就對了 訪大英博物館策展人 莎拉•沃爾斯

澳門雜誌
130期
  • 莎拉•沃爾斯

  •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 - 1519) 《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

  • 以3D打印技術製作的達文西頭像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莎拉•沃爾斯
莎拉•沃爾斯

1519年5月,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在法國的昂布瓦斯(Amboise)病逝。5個世紀以來,人們對他的作品,以至有關他生平大小事的興趣有增無減,甚至成為冒險小說的主題。達文西讓人好奇的原因之一,是他完成的傳世作品並不多,但卻留下大量以素描、草圖和文字組成的筆記。

達文西留下的筆記中有不少工程、建築、機械的概念圖,它們看似奇想天外,但日後郤被證明非常接近實際可行的方案(是否實用暫且不論);他的人體解剖圖,精確地記錄了人體的肌肉、骨骼以至心臟等器官的結構,而他根據解剖時的觀察,推論人體器官的作用,也相當接近現實。這些素描不單展現了他超凡的畫功,更反映了達文西對身邊各種事物始終抱持着好奇心和不倦的探索精神。

乘文化局與大英博物館合作舉行「大英博物館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和講座「藝術家的觀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的機會,《澳門》雜誌邀得策展人莎拉‧沃爾斯(Sarah Vowles)作簡短的訪問,談談達文西的遺產對現代人的價值。

為達文西着迷

莎拉‧沃爾斯是大英博物館研究員、意大利和法國版畫及繪畫藏品負責人。她畢業於牛津大學和科陶德藝術學院。加入大英博物館之前,她曾在倫敦佳士得拍賣中心古典大師畫作部門擔任鑑定專家長達6年之久。

沃爾斯對達文西作品的興趣始於少年時代:「在我11、12歲時,在家中一本圖畫書裡看到一些達文西設計的機器圖畫,那些圖畫讓我深深着迷,後來,我逐漸對文藝復興藝術產生興趣,於是就開始去看他的繪畫作品:例如《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有趣的是,從不同的方面看達文西,都會發現更多讓人好奇,想去瞭解的東西」。

談到達文西的素描作品時,沃爾斯更加興致盎然:「最初看到他的素描真跡時,想到那是幾百年前達文西握在手上的紙張,真的感到十分奇妙,尤其是那些反向書寫的筆記,我本身是左撇子,看到同為左撇子的達文西的真跡,那種感覺挺特別的。」她臉上帶着一絲興奮又有點羞澀的笑意說。

問及她最喜愛的達文西作品,沃爾斯說:大英博物館館藏的達文西素描作品中,有一幅士兵半身像,繪製這幅作品時,達文西應該不出25歲,但作品郤充份表現了他非凡的技藝。作品以銀尖筆繪製,這種筆不像後來的石墨可以用上塗抹的方法去增加變化,但達文西郤可以透過精妙的筆法,完美地描繪了多種不同的細節和質感,筆觸剛健有力又細緻綿密,不論是頭髮或是盔甲,或是光影的微妙變化,都栩栩如生。雖然這幅作品不像油畫作品般著名,但可說是目前我最喜愛的達文西作品。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 - 1519)  《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 - 1519) 《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

以素描探索科學

沃爾斯在博物館的工作外,也定期撰寫有關繪畫、音樂、戲劇和書籍的介紹和評論。在一篇關於達文西作品的文章中,她提出了達文西的素描比繪畫更出色的觀點,她形容,油彩和清漆之下,人物的動態恍如被琥珀固定下來,完美之餘卻多了距離感,缺少了素描作品中的動感和活力。(註)

對於上述的觀點,沃爾斯再補充:「在素描的時候,逹文西就像用畫筆去探索、去重現身邊的世界,他有時用自然主義的方式,有時透過他的觀點。例如今次展覽中的兩幅漫畫頭像,雖然不像日常看見的人物,但他巧妙地捕捉了人物的性格和神態,使畫像看來非常生動,讓觀眾可以透過誇張的筆法去想像畫中人的樣貌和神態。」

沃爾斯指出,達文西的繪畫作品不多,題材較為局限,但從大量的素描中,可以看到他對各種事物的探索過程:由工程設計、人體構造,光學等等不同的範疇,他都一一透過素描去探索和思巧,以人體為例,在他生活的年代,解剖屍體仍然被視為禁忌,但他親自進行解剖,細心地觀察並用素描和文字記錄各種細節。他敏銳的洞察力,甚至讓他畫出血液由心臟到動脈的流動,而血液循環的原理,卻要到近百年後才由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加以證實。由此可見,透過達文西的素描,可以更加接近和瞭解到他的思考和創作過程。

達文西看世界

對於現代人對達文西的好奇,以至種種難以證實的推論,沃爾斯認為,要滿足對達文西的好奇,去認識他的作品、他的筆記和他的言行就對了。至於他屬於甚麼秘密組織或者隱藏了甚麼秘密之類,她認為一旦被這些東西誤導,反而難以認清這位全才真實的面貌。

「達文西無疑是個實證主義者,他深深着迷於世事萬物背後的原理。我認為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應該像達文西一樣放眼世界,保持好奇心,透過自己的觀察去認識、理解它,從中會有更大得益。」

踏入21世紀,網絡已全面融入了我們生活的肌理之中,但帶來便利的同時,卻又讓人們的生活趨向碎片化、速食化,凡事先分享、「認同請轉發」。面對這種生活方式,達文西的遺產對我們有其麼意義?對此,沃爾斯說:「現代人擁有一個緊密的國際關係網絡,有助我們去認識其他的地方。我認為,辨認他人與自己的分歧是人的本性之一,在這一點上,文藝復興時代與現代並沒有太大的分別;同時,不論是貿易還是互聯網,都有助人們認識外面的世界,分享知識和見解。看看那些古代的航海圖,想想澳門在古代貿易的角色,不論是文藝復興時代,還是今天,這種交流會一直進行;無論是以貿易的方式,還是互聯網。」

「同時,我認為抱持希望是讓我們免於悲觀的方法,我們應該相信人性之中一些根本的善,畢竟,渴望互相瞭解、連繫和分享也是人類的天性。」

以3D打印技術製作的達文西頭像
以3D打印技術製作的達文西頭像

註:《LEONARDO DA VINCI: PAINTER AT THE COURT OF MILAN》

https://theidlewoman.net/2011/11/13/leonardo-da-vinci-painter-at-the-court-of-milan/

 

文:平崗  圖:宋楚珊、英國大英博物館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