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9年5月,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在法国的昂布瓦斯(Amboise)病逝。5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作品,以至有关他生平大小事的兴趣有增无减,甚至成为冒险小说的主题。达文西让人好奇的原因之一,是他完成的传世作品并不多,但却留下大量以素描、草图和文字组成的笔记。
达文西留下的笔记中有不少工程、建筑、机械的概念图,它们看似奇想天外,但日后郄被证明非常接近实际可行的方案(是否实用暂且不论);他的人体解剖图,精确地记录了人体的肌肉、骨骼以至心脏等器官的结构,而他根据解剖时的观察,推论人体器官的作用,也相当接近现实。这些素描不单展现了他超凡的画功,更反映了达文西对身边各种事物始终抱持着好奇心和不倦的探索精神。
乘文化局与大英博物馆合作举行「大英博物馆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素描展」和讲座「艺术家的观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的机会,《澳门》杂志邀得策展人莎拉‧沃尔斯(Sarah Vowles)作简短的访问,谈谈达文西的遗产对现代人的价值。
为达文西着迷
莎拉‧沃尔斯是大英博物馆研究员、意大利和法国版画及绘画藏品负责人。她毕业于牛津大学和科陶德艺术学院。加入大英博物馆之前,她曾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中心古典大师画作部门担任鉴定专家长达6年之久。
沃尔斯对达文西作品的兴趣始于少年时代:「在我11、12岁时,在家中一本图画书里看到一些达文西设计的机器图画,那些图画让我深深着迷,后来,我逐渐对文艺复兴艺术产生兴趣,于是就开始去看他的绘画作品:例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有趣的是,从不同的方面看达文西,都会发现更多让人好奇,想去瞭解的东西」。
谈到达文西的素描作品时,沃尔斯更加兴致盎然:「最初看到他的素描真迹时,想到那是几百年前达文西握在手上的纸张,真的感到十分奇妙,尤其是那些反向书写的笔记,我本身是左撇子,看到同为左撇子的达文西的真迹,那种感觉挺特别的。」她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又有点羞涩的笑意说。
问及她最喜爱的达文西作品,沃尔斯说:大英博物馆馆藏的达文西素描作品中,有一幅士兵半身像,绘制这幅作品时,达文西应该不出25岁,但作品郄充份表现了他非凡的技艺。作品以银尖笔绘制,这种笔不像后来的石墨可以用上涂抹的方法去增加变化,但达文西郄可以透过精妙的笔法,完美地描绘了多种不同的细节和质感,笔触刚健有力又细致绵密,不论是头发或是盔甲,或是光影的微妙变化,都栩栩如生。虽然这幅作品不像油画作品般着名,但可说是目前我最喜爱的达文西作品。
以素描探索科学
沃尔斯在博物馆的工作外,也定期撰写有关绘画、音乐、戏剧和书籍的介绍和评论。在一篇关于达文西作品的文章中,她提出了达文西的素描比绘画更出色的观点,她形容,油彩和清漆之下,人物的动态恍如被琥珀固定下来,完美之余却多了距离感,缺少了素描作品中的动感和活力。(注)
对于上述的观点,沃尔斯再补充:「在素描的时候,逹文西就像用画笔去探索、去重现身边的世界,他有时用自然主义的方式,有时透过他的观点。例如今次展览中的两幅漫画头像,虽然不像日常看见的人物,但他巧妙地捕捉了人物的性格和神态,使画像看来非常生动,让观众可以透过夸张的笔法去想像画中人的样貌和神态。」
沃尔斯指出,达文西的绘画作品不多,题材较为局限,但从大量的素描中,可以看到他对各种事物的探索过程:由工程设计、人体构造,光学等等不同的范畴,他都一一透过素描去探索和思巧,以人体为例,在他生活的年代,解剖尸体仍然被视为禁忌,但他亲自进行解剖,细心地观察并用素描和文字记录各种细节。他敏锐的洞察力,甚至让他画出血液由心脏到动脉的流动,而血液循环的原理,却要到近百年后才由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加以证实。由此可见,透过达文西的素描,可以更加接近和瞭解到他的思考和创作过程。
达文西看世界
对于现代人对达文西的好奇,以至种种难以证实的推论,沃尔斯认为,要满足对达文西的好奇,去认识他的作品、他的笔记和他的言行就对了。至于他属于甚么秘密组织或者隐藏了甚么秘密之类,她认为一旦被这些东西误导,反而难以认清这位全才真实的面貌。
「达文西无疑是个实证主义者,他深深着迷于世事万物背后的原理。我认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应该像达文西一样放眼世界,保持好奇心,透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理解它,从中会有更大得益。」
踏入21世纪,网络已全面融入了我们生活的肌理之中,但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又让人们的生活趋向碎片化、速食化,凡事先分享、「认同请转发」。面对这种生活方式,达文西的遗产对我们有其么意义?对此,沃尔斯说:「现代人拥有一个紧密的国际关系网络,有助我们去认识其他的地方。我认为,辨认他人与自己的分歧是人的本性之一,在这一点上,文艺复兴时代与现代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同时,不论是贸易还是互联网,都有助人们认识外面的世界,分享知识和见解。看看那些古代的航海图,想想澳门在古代贸易的角色,不论是文艺复兴时代,还是今天,这种交流会一直进行;无论是以贸易的方式,还是互联网。」
「同时,我认为抱持希望是让我们免于悲观的方法,我们应该相信人性之中一些根本的善,毕竟,渴望互相瞭解、连系和分享也是人类的天性。」
注:《LEONARDO DA VINCI: PAINTER AT THE COURT OF MILAN》
https://theidlewoman.net/2011/11/13/leonardo-da-vinci-painter-at-the-court-of-milan/
文:平岗 图:宋楚珊、英国大英博物馆